2007年11月24日舉行的澳大利亞聯邦大選中,工黨領袖陸克文(英文名為凱文-拉德)成為新一任的澳大利亞總理。很多人在網上發帖子無一不興奮地表明陸克文是個“中國通”,說他研讀中國歷史,熟練地掌握中文,是迄今唯一能用漢語同中國領導人對話的西方大國領袖,上海某電視臺更是興奮地列舉其夫人為華裔,兒子曾在復旦大學就讀,等等。
聽著這一切,我怎么就從話語中聽出了一點異樣來。覺得當選的不是澳大利亞人,是中國人,或者至少有半個是中國人,好像從此以后澳大利亞跟中國就“一家親”了。
這些人越興奮,我就越覺得他們的淺薄與政治的幼稚。人家陸克文首先是澳大利亞的公民,其次是澳大利亞的總理。會說中文,熟悉中國歷史,是個“中國通”,并不說明他就一定“愛中國”,一定會改善澳大利亞的對華關系。更不要說,在他們西方,公事與私事是嚴格分開的。
想當年,老布什當選美國總統時,媒體也曾興奮過,也說他是“中國通”,說他熟悉北京像熟悉自己的家鄉一樣,熱切地期待中美關系由此而開始一個蜜月期。而今回顧起來,老布什的“中國通”背景非但沒給中美關系帶來向好的改變,反而在他當政時期橫加干涉中國內政,造成中美關系的由熱趨冷。
退一萬步說,老布什這個政客,即使真的對中國有修好的意愿,也絕不會為了遙遠的中國的利益,而與隨時可以把他彈劾下臺的美國國會對抗,陸克文等也自然如此。這是為他們的政體所決定,所制約的,這是再怎么“中國通”也改變不了‘的。
再往極端點說,抗日戰爭時期,占領中國的日本侵略軍中,不是也有不少的“中國通”嗎?可就是這些“中國通”,對付起中國的抗日軍民來,心更狠、手更辣,給中國軍民帶來的災難也更深重,這是已經經過歷史證明的。
我們太喜歡用自己的想法給外國人貼標簽。凡能用漢語說上幾句“你好,中國”的,就是熟悉中國的表現;欣賞我們的藝術、古董的,就更是熱愛中國了。然而,正是在這種不生不熟的“你好”聲中,有多少人民幣進了“外國友人”的腰包,又有多少文物國寶到了“熱愛中國”的洋鬼子手中,這方面的事例難道還少嗎?
話說至此,還須聲明一下,在下并非反對陸克文當選為澳大利亞總理(當然也輪不到我們反對),也不是不希望從此以后中國跟澳大利亞的關系親密無間。只是從媒體的興奮里聽出了點不自然,從而在這里閑話幾句。
我只是認為,國人學會用“把國家利益與個人行為區分開來”的規則,來看待國際問題,而不是簡單地給國際人物貼上“親華”或是“仇華”、“反華”的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