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飯店的包間已經規模化,長長的走廊,一路到底,燈光暗暗的,幾個服務員人影立在那兒不動,走進飯店像是進了特務機關。
現在有個什么應酬,上飯店,已經不太習慣坐在大堂,而是“要個包間”。記不清最早出現包間是哪一年,反正現在經常習慣性地走進包間。
什么事成了習慣,就很值得反思了。想一想也很可怕:我們為什么非得到包間去?
我們是個歡樂的民族,什么都敢拿來娛樂。雖然缺乏公民意識,在需要自由地表達立場觀點時我們往往只能看到沉默,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沒有一刻不喜歡激情表達。
就說吃飯,只要席上有幾名喜歡顯示酒力的,其他人的這頓飯就等于拿自己的生命陪伴他們的無聊。勸啊,哄啊,鬧啊,大喊大叫,一餐飯沒吃完,耳朵已被吵聾。
在這里,你看到人們的自由與奔放,會很驚訝中國社會詞典中曾存在“小心翼翼”“緘口不言”“沉默寡言”“木訥”“明哲保身”等詞語。我每次進飯店的大堂,常常會想起1958年或是1966年那些“群眾集會”。
那就找個不胡吃海喝的地方,去喝茶,怎么樣?一個樣!茶館也是鬧哄哄的。從前茶館老板怕事,敬告茶客“莫談國事”。其實果真為國事吵成一鍋粥,甚或要脫鞋子扔,倒未見得是壞事,至少還關心,至少還參與,至少證明了“民主是個好東西”。然而,如今茶館里盡是打牌的,青年男女群起“斗地主”,很有點階級斗爭氣氛,喧叫聲讓人,不得安歇。
不止一次聽到干部同志訴說,在歐洲某國,在美洲某國,因為習慣性地在飯店喧嘩,如何遭人白眼的。還是回到祖國好,看到飯店熱氣騰騰,人頭攢動,亂哄哄的,感到親切得不得了。
然而,既然這樣習慣性地愛熱鬧,為什么大家都喜歡“包間”?我孤陋寡聞。有人說,是為了個人的隱私——吃飯到了飯館,還要什么隱私權?你吃了點什么,服務員、經理、廚師和收銀臺全知道。吃菜喝酒是正常的行為,又不是吸粉,有什么要避人的?
富豪達官宴客,則可以在自己家中;當然,除非是為了密談、送錢、傳情、也可能是為了隔絕、神秘、等級,等等。改革開放30年,城市的人們的住房獲得了極大的改善,有了很大的生活空間,在飯店非得包間似乎沒有必要。
我私下認為,需要安靜是重要原因,此外,要包間可能也體現一種地位,而包間常常又有“最低消費額”,于是包間更要大行其道了。有些飯店的包間已經規模化,長長的走廊,一路到底,燈光暗暗的。幾個服務員人影立在那兒不動,走進飯店像是進了特務機關。
記得有舊聞曾說過飛人劉翔在美國比賽期間的好玩事。飛人去當地一家餐館用餐,下了車,保鏢們怕有食客找劉翔簽名或是合影,把他圍住向前移動,餐館內外,洋人只是遠遠地望一下,并無一人上來。
劉翔的陪同人員問餐館的服務員:“包間在哪里?我們要包間。”可是這家餐館沒有包間——為表示公平服務,不但是這家,美國很多飯店都沒有所謂的“包間”。即使達官貴人,也坐在大堂用餐。你果真想“包”,除非把餐館全包下來,然而即使那樣,老板也未必愿意,他不想失去老主顧。這可能就讓走向世界的中國人更不習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