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定律”最早是在上世紀70年代一批年輕的電腦程序員編寫的。當時,美國一批電腦程序員意外發(fā)現(xiàn),一批剛從學校畢業(yè)的新人參加了工作,這些人很難適應工作環(huán)境。在這種情況下,這些電腦程序員經(jīng)過探索,便發(fā)現(xiàn)了“蘑菇定律”。
蘑菇定律,通常指許多組織對待初出茅廬者的一種管理方法。剛參加工作者往往會處于這樣的境地:被置于陰暗的角落(不受重視的部門、或打雜的工作),到頭來還要澆上一頭大糞(無端的批評、指責、代人受過),并且還得不到必要的指導和提攜。
蘑菇生長在一個陰暗的角落,是生還是滅完全看自己的造化和對工作的態(tài)度了。
蘑菇定律也有其自身的積極作用。它讓年輕人消除不切實際的幻想。很多年輕人走出校園時,認為自己一開始工作就應該得到重用。但由于缺乏工作經(jīng)驗,也缺乏擔當重任的能力,只有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磨練,消除不現(xiàn)實的幻想,才能慢慢成長起來。
它讓年輕人加速適應社會。要想在商場上游刃有余,不僅要有專業(yè)的知識和技術(shù),還要有各種社交能力。
它讓年輕人避免沾沾自喜。對于初出茅廬者來說,在做完工作、取得成績之后,總是希望上司和同事會注意自己,并得到承認和贊揚,事實上,并不是每一點成績都會被別人看在眼里,因此,避免沾沾自喜的心態(tài),沉下心來,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績。
很多人在“蘑菇經(jīng)歷”時最容易產(chǎn)生的念頭,就是放棄。但是,真正的成功。屬于堅持不懈的人。只有認準目標,不斷堅持,在“蘑菇經(jīng)歷”中積累一些可貴的經(jīng)驗和素質(zhì),才能為以后的“厚積薄發(fā)”作好鋪墊。
(選自《青島晚報》2009年7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