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愛,是讓孩子成為獨一無二的“他自己”;真正的愛,是給孩子想象的自由和真誠的態度;真正的愛,是給孩子打開一個繽紛的世界,而不是代他去探索。
他們既是父母,也是專家。在這兩個角色的轉化中,他們如何理解愛,如何表達愛,又如何愛得恰到好處。在首屆兩岸四地親子文化論壇上,劉墉、于丹、謝宏,用他們智慧的話語啟迪我們,警醒我們,讓我們也開始用心去尋找屬于自己的愛的表達式。
劉墉:愛是讓孩子長出飛翔的翅膀
如果我是比爾.蓋茨的爸爸,知道兒子大二居然就要從哈佛輟學,我不會支持他?
如果我是李安的父親,知道兒子居然去拍電影,我會不會阻止他?……

愛,是彼此付出
一個準備高考的女生來咨詢劉墉,說她不想活了,因為受不了爸爸媽媽帶來的壓力:“他們嘴上說考不考上都沒關系,可卻用行動逼我!每天我熬夜讀書,他們也都不睡。隔一下,媽媽送來一杯牛奶,又隔一下,爸爸送來一杯果汁。當我喝完,拿著杯子要去廚房的時候,他們兩個人會一起沖過來喊:‘你好好念書,我們會洗!’真是要崩潰了!”
“經常聽到一些孩子說,不知道活著的意義到底是什么。這些孩子之所以有這樣的苦惱,是因為他們只得到了愛,而沒有機會付出愛。愛像個口袋,光進不出,口袋是要爆炸的。事實上,每一個人都會因為付出愛而覺得有成就感,體會到生命的價值所在。真正的愛,是讓孩子知道他們在得到愛的時候,也有責任付出愛。你怎么對他,就可以要他怎么對你。你給他做早餐,現在他大了,烤兩片面包,煎兩個蛋又會有多難?不要剝奪孩子對你付出愛的機會。”
愛,是發掘孩子真正的“自己”
劉墉的兒子在哈佛博士畢業后回臺灣當起了酒吧DJ(流行音樂主持人)。換做是其他父母,恐怕會帶來一場不小的風暴。但是劉墉認為,一個哈佛的博士可以在DJ工作中灌注很多創新的東西。不但不反對,還很支持。
“人生不是單行道,請不要用死板的價值觀為孩子思考,因為價值是會變動的。請好好為孩子想想,他的才華在哪里?他的興趣是什么?除了成功之外,他能不能擁有快樂的生活?愛是要充實孩子的人生,孩子的成功不是父母的冠冕。真正的愛,是使孩子的才能充分發揮,成為獨一無二的‘他自己’。”
愛,是“大事小做,小事大做”的智慧
水龍頭壞了要一起修,過馬路不能闖紅燈,要守時……劉墉和兒女也會因為些許“小事”而吵架、不愉快。但親子之愛,又怎會總是如此冷靜、自持?當孩子真的遇到險灘急流,父母的愛,是那個最溫暖和有力的臂膀。
“平常的小事大做,是為了讓孩子警惕,免得出大錯。孩子真要是出了大錯,反而要小做。有一天,有人對我的一個朋友說:‘你的孩子欠了人家的房錢。’朋友傻眼了,什么?我孩子在國外啊!他馬上打手機聯系,原來,他的兒子真的就在臺北市。想想看,我這個朋友花了那么多錢,到處夸耀自己的孩子在國外如何如何,換來的卻是欺騙,得受多大的打擊啊!如果換作你,你是急著先救兒子,還是先賞他一巴掌?要是我,我會給孩子說,我知道你每一次通話聯絡時都在瞞著父母,已經很痛苦了。來,我們一起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MY愛的定義
愛,是把每扇窗戶打開,讓孩子能看到窗外不同的風景;是準備一個大小恰當的行囊,打開門,告訴他,我們不能陪你走一輩子,你得自己面對你的未來。
專家簡介:
劉墉,臺灣著名作家、畫家,親子家庭教育的成功典范。他為兒子、女兒所寫的《超越自己》、《做個快樂讀書人》等書,風靡海峽兩岸。
于丹:愛是童年想象的超能量
一個把《論語》講得出神入化的教授,女兒卻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論語》。
一個“粉絲”無數的學術偶像,卻被女兒認定是“彈電腦的”。經常出現在電視銀屏上,女兒認為那是因為大學老師也“限號”,所以不得不去電視里“客串”。
……
這次,我們對于丹的學識、演講風采都不關注,只想看看她是如何做媽媽的。于丹告訴我們:“人生的質量不靠時長來計算,做媽媽也一樣。心不在焉地陪孩子4個小時,不如在尊重孩子的邏輯、成長規律的基礎上全情投入地陪她40分鐘。”
愛,是回到孩子的世界

女兒畫了一幅畫“犒勞”回家后累得一塌糊涂的媽媽,媽媽看到女兒的畫中有4個太陽,馬上來了精神,和女兒一起講起了故事。可只講了第一句:“天上有4個太陽,它們出來了。”就實在不知道該怎么講了。女兒接著說:“它們像天線寶寶一樣互相擁抱。”這創意讓媽媽自愧不如。然后媽媽接著講:“4個太陽有一個是金色的,有一個是紅色的……”實在又想不出還有什么顏色了。
女兒就接過來說:“一個是淺綠色的,一個是深綠色的。因為它們得照著小草和大樹呢!”
“我經常跟女兒玩這種游戲,我們這樣很隨意地講能講很長時間。我并不想跟孩子講天空中其實只有一個太陽,也只能有一個太陽。我寧可聽她跟我講有五顏六色的太陽,太陽之間還能相互擁抱。人的道德培養是有是非的,而想象空間不存在是非,我們應該讓孩子自由想象,若是自己也能重回孩子的世界,我們便會在面對殘酷嚴峻競爭的環境時,心中有一種童話的夢想,這是一種能抵御蒼涼的力量!畢竟,心中有4個太陽會比一個溫暖得多。”
愛,是真實地面對孩子
汶川地震之后,這位名人媽媽很想立即奔赴災區,但是當時進川還是有一定的危險的,所以她不敢把這個想法告訴老公,更不敢告訴自己的高齡老母,只在給女兒講完故事的黑暗中探尋性地“咨詢”女兒:“你說媽媽該去嗎?”小姑娘馬上坐起身來,“命令”媽媽:“開燈!”然后光著小腳下地忙乎了起來:“媽媽,我要把我的玩具托你帶給災區的小朋友!”
“女兒就是這樣一直是最知道如何支持我的人!在她很小的時候,當我必須扔下她去機場時,女兒從來沒有摟著我不讓我走,而是會說:‘媽媽你想哭,我就給你擦眼淚,你要學會堅強。’‘你遇到了困難就給我打電話。’所以,在她面前,我經常是脆弱的,是她用愛支撐著我。用她的話說就是:‘我跟我媽媽相親相愛。’所以我覺得只要你能真實地面對孩子,孩子不僅不是負擔,還是你最溫暖的依靠。這就是最簡單、最真實、最純粹的愛。”
愛,是大家庭里愛的學習
小家伙從一出生起就在一個大家庭里成長,有個外號叫“小童工”,因為她最樂呵的事就是幫姥姥、姨姥姥分藥片、倒水,插打胰島素用的針頭,拿著餅干哄老人嘎嘎大笑,推著大輪椅帶行動不便的姨姥姥在院子里遛大圈兒……
“很多孩子在有祖父母的大家庭里成長,這其實對于孩子來說并不是一件壞事。像我女兒,從小就知道得對她姥姥、姨姥姥好,因為她一出生就看我們是這么做的。所以她這么做,并不是我們要求的,而是自然而然的。父母永遠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其實讓孩子學會照顧老人,也讓孩子特別有成就感,因為能愛別人是一種能力,而且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一個人,一個孩子如果能做到用行動去愛別人,那他必定是自信的,是自尊的,也是一個有力量的人。”
MY愛的定義
面對孩子的成長,我們自己也得不斷成長;要教育孩子學習,我們自己也得終生學習;要尊重孩子的個性,要先了解自己的生命和心理;要讓孩子成為正直善良的人,我們自身要有這個操守。所以,跟孩子共同成長,向孩子學習,這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于丹,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近年來,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文化視點》等欄目中解讀《論語》《莊子》等,產生廣泛影響。
編輯/吳穎(wuying@bphg.com.cn)
謝宏:讓愛做主
自己是爸爸,做的又是和母嬰密切相關的行業,他對“愛”如何理解?這位爸爸和企業領袖,花費了大量的精力來研究親子文化,表達出了他對社會的一份有責任感的“愛”。……
愛,是“孝”的轉化

中華傳統親子文化的核心價值元素是“孝”,也就是以“孝”為核心的親子關系、親子教育和親子生活。比如“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百善孝為先”、“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所以,“父母生養子女,子女盡孝道”便成了天理,并演繹成為以“忠孝仁義”為核心價值的儒家主流傳統文化。
“歷史發展到今天,我們賴以生存的內外環境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傳統‘孝’道著眼于‘養兒防老’,重點在于子女回饋父母。但當今時代,‘孝’的優先必要性在下降,也難以承擔當今豐富、復雜、極具多元性的親子文化深刻涵義。而‘愛’卻是人類文化中最溫馨、最珍貴、最富詩意、最能慰藉人心,也是最重要的人文元素和精神,尤其是親子之愛和母愛!因此,親子新文化的核心思想由‘孝’道向‘愛’道轉化也就理所當然了。”
愛,是懂得如何去愛
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但不一定所有的父母都懂得如何愛孩子。父母的愛是無私、崇高而偉大的。但是如果愛得不得法也會害了孩子,愛得不明白就會陷入誤區。
“親子間最常見的愛的誤區就是過度遷就和溺愛。這樣的孩子大多不懂得分享、不懂得愛,與小朋友相處時,往往會以自我為中心,將來適應社會也會遇到很大困難。此外,不要讓我們的‘愛’承載太多的期望。很多父母常常把自己未能實現的各種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讓孩子成為了‘另一個自己’,這不僅會讓孩子覺得很累,實際上也侵犯了孩子的世界。”
愛,是要有節制的
一個懂得愛的藝術的父親或母親,會像一個出色的導演一樣,以蒙太奇的手法,將整個世界在孩子面前徐徐打開,并在打開的過程中,將世界交給了孩子。
“父母的愛是無微不至的,但它必須給孩子留下一點空間;父母的愛是偉大的,但它卻不是萬能的,它不能代替孩子而成為他們自己,也不能成為孩子的依賴。具有愛的智慧的父母會理智地對待愛,既給自己留個空間,也給愛留個空間,讓親子雙方可以在這個空間里自由地呼吸,自由地享受愛。”
My愛的定義
在生活中,既要讓孩子充分地感受到父母的愛,同時也應當讓孩子懂得愛父母。這樣做更能讓孩子有一種家庭的責任感和親情感。所以,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個幸福的人生,那么就必須教會他愛與感恩。
謝宏,貝因美創始人、首席育嬰專家,著有《嬰幼兒食品的科學范疇及評價原則》、《育嬰指南》、《造就冠軍寶貝》等專著19部。
編輯/吳穎(wuying@bph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