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傍晚,我坐在樓下乘涼,看到 3 歲的妞妞和爸爸媽媽抱著一個彩色皮球出來玩。妞妞長得胖嘟嘟的,很可愛,穿著粉色的裙子,清爽又干凈。妞妞爸爸長得很有書卷氣,媽媽則是一副溫婉賢淑的樣子。
敗興而歸的拍球練習
三個人站成一個圓圈,媽媽說:“來吧,咱們開始練習。”說著就把球給了妞妞。妞妞拍了一下,球滾到了爸爸的腳邊。爸爸撿起球,遞給妞妞說:“接著拍。”妞妞拍了一下,球又滾到了一邊。妞妞叫了一聲,有些不高興。媽媽把球撿起來,自己拍了幾下,告訴女兒,這樣拍就可以了。女兒用兩只小手把球搶過來,又拍了一下,球再次滾到一邊。
現在輪到爸爸示范了,他一邊讓女兒看著,一邊說:“你看,要這樣拍。不要拍到旁邊,要拍到上邊。”
妞妞伸著手叫:“我拍!”她拍了兩下后,身子低了下去,因為球跳不高。當球又滾開的時候,妞妞雙手觸地,很痛苦地叫著,因為沒能繼續拍到球。這時媽媽趕緊走過去拉起她說:“地下好臟,不要摸地。快起來再拍!”爸爸說:“你要多練習,身子不要蹲下去,要站直,才會拍好的。”
妞妞繼續拍,拍了 4 個!我暗暗替她高興。但是,當球再次滾落到路邊時,她非常不高興地尖叫起
來,并順勢坐在地上。爸爸媽媽一起來拉她,并拍打掉她粉色小裙子上的塵土。妞妞不配合地扭動著,爸爸四處看了看,樣子有些難為情,但仍舊用很克制的聲音說:“你不好好練習,我們回家吧。”妞妞跟在爸爸媽媽后面,一邊不情愿地走著一邊哭喊:“我不回家,我還要拍球,拍球!”回到樓里,號啕聲從窗口傳出來,持續了一刻鐘才停息。
耐心指導不如放任
其實,妞妞的爸媽,是我見過的最有耐心的父母。孩子發脾氣,他們保持了平和的態度。但是看得
出來,他們很有挫敗感,因為孩子不僅沒有很好地按他們的期望練習拍球,還不停地哭鬧。
問題在于,這對年輕的知識分子父母,用了很清晰、具體的語言指導孩子拍球,但是他們卻不知道,
對于妞妞這個年齡的孩子來說,這些語言雖然完全可以聽懂,但按照這些語言來準確地完成指定的動作
卻是非常困難的。語言指導,在這里不僅沒有幫助到孩子,反而愈發使孩子體會到了挫敗感。
3 ~ 5 歲的孩子,有了初步的運動能力,但是精細動作才剛剛開始發展,獲得良好技能的主要學習方式,是“嘗試錯誤”。比如當妞妞不斷地把球拍到一邊去的次數多了,慢慢地就會產生內在的感覺——怎么這樣拍總是錯的?她會逐漸地矯正自己的動作,直到碰巧動作對了,內在的感覺又會強化她,使她下次努力重復這個對的動作。循環往復,良好的動作技能就會逐漸地發展起來了。在孩子還沒有形成穩定的內在動作神經反應系統前,大量的指導語言,會干擾兒童這一過程的進行,并使孩子的注意力從對動作的體驗中轉移出來,陷入到既要應付不熟練的動作,又因為做不到大人語言指導的要求而心急的雙重困境,導致孩子產生嚴重的焦慮情緒,難以平復。
雙重自由發展能力
比較簡單的辦法是,只在一邊陪著孩子,讓他自己盡量自由地玩就好了,不需有過多的語言指導。在“自由”中,孩子有大量的機會進行“嘗試—錯誤—嘗試”這個過程,技能會在自由玩耍中迅速發展。另外,這個“嘗試—錯誤—嘗試”的過程,也經常會被怕孩子弄臟衣服和手的家長頻頻打斷、限制。那些過分注意衛生的家長,也易培養出焦慮、情緒波動大且動作技能發展遲緩的孩子。所以,玩的時候“臟”一點兒,可能也是給孩子的另一種自由吧!
心理師媽媽如何養育孩子?可能通過她的故事,你會發現,她和你一樣有擔憂、有焦慮,甚至有時候比你還緊張。但是她擅長用自己的“心理師”功力來解決這些問題,并從中提煉出許多做媽媽的智慧。雖然,我們都做不成“100 分媽媽”,但是我們可以做“最聰明”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