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年間,匈奴第一代單于頭曼的長子冒頓(mòdú)被立為匈奴太子,成了匈奴單于的繼承人。
誰知頭曼單于偏寵后娶的閼氏,愛屋及烏,漸漸就有了廢掉冒頓另立閼氏之子的想法。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頭曼單于想到了一個在他看來十分絕妙的辦法:派冒頓作為匈奴使節出使月氏國。
讓冒頓出使月氏的目的,其實還是想最終除掉他。原來,匈奴和月氏的關系一向不是很好,時有沖突發生。雙方為了能和平相處,約定互相派出使節(一般都是各自的太子)作為人質,如果你不守規矩膽敢進犯,我就殺了你的“接班人”。
頭曼要的就是月氏替自己除掉冒頓,好另立“接班人”!于是,冒頓前腳剛到月氏國,頭曼單于就悍然出兵攻打月氏國。
得到匈奴攻打月氏的消息,冒頓明白了父親的意圖,痛心到了極點。危急關頭,冒頓偷了一匹馬連夜逃回匈奴,撿回了一條命。
兒子如此命大,經歷這樣的危險都死不了,頭曼單于的殺心也就消了許多,還從心里對這個機智過人的兒子有幾分欣賞。他封冒頓為萬戶長,并撥出1萬名騎兵供他調遣。
頭曼單于對冒頓另眼相看,并不代表冒頓也愿意對父親既往不咎。從他知道父親想假月氏之手除掉自己的那一刻起,對父親就只剩下仇恨,而且是不共戴天的仇恨。
得到1萬名騎兵的冒頓并沒有馬上動手,因為他知道此時時機還不成熟,這支騎兵隊伍并不絕對聽命于自己,而身為單于的父親手上的兵力此自己的多得多,此時動手無異于自尋死路。為了讓這支騎兵隊伍完全忠于自己,冒頓決定用自己的方法來調教他們。
為此,冒頓做了一支箭。這是一支特殊的箭,名字叫“鳴鏑”,也就是射出去之后會發出鳴響的箭。接著,他對手下的騎兵們下達了一道命令:鳴鏑射向哪里,士兵們必須跟著往哪里放箭;若是不射的,就要被砍頭。
幾天之后,冒頓召集騎兵們外出打獵,實際上是第一次對騎兵們進行調教。看準一頭野豬,冒頓拉弓放箭,射出了鳴鏑。有的騎兵把冒頓幾天前的命令忘記了,呆呆地坐在馬上沒有任何反應,冒頓當即下令把這些沒有射箭的騎兵通通殺掉。
過了幾天,冒頓又把騎兵們召集起來,進行第二次調教。這次不是打獵,冒頓把鳴鏑射向了自己心愛的坐騎。機靈的騎兵眼疾手快,跟著冒頓就拉弓放箭。
也有一些騎兵想,射殺了冒頓心愛的坐騎,如果他追究起來,那不就慘了?就在他們猶豫的時候,冒頓的馬刀已架在了他們的脖子上。
又過了幾天,騎兵們再一次被集合起來。他們不知道,這是冒頓對他們進行的一次更加殘酷的調教,是對他們人性的挑戰——冒頓把鳴鏑對準了自己最寵愛的妃子。
經過前兩次教訓,很多人學乖了,緊跟著冒頓把箭射向了那個可憐的女人。
不過,仍然有一些人在想,野豬和馬畢竟都是動物,而現在面對的卻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且是冒頓最心愛的女人。就在他們遲疑之時,冒頓已下令將他們砍頭。
經過了這樣一次次的殘酷調教,剩下的騎兵都對冒頓唯命是從了。但是,以上都不是冒頓的最終目標,他的最終目標是自己的父親——頭曼單于。
為了實現最終目標,冒頓這次把鳴鏑射向了頭曼單于的坐騎。
對騎兵們來說,如果說這只是一匹馬,那是不對的。在他們眼里,這是一匹好馬,而且是“最高領導”頭曼單于的寶馬!放箭,很可能會被頭曼單于砍頭;不射,冒頓太子這關絕對過不去。
冒頓已經射出了第一箭,經過短暫的思想斗爭,同時結合前三次經歷,大多數騎兵都把箭射向頭曼單于的寶馬。少數人還是在猶豫之時,已經做了冒頓的刀下鬼。
經過4次調教,冒頓相信,剩下的騎兵已經完全聽命于自己了。他覺得,他終于可以實現殺掉父親的目標了。
公元前203年,趁頭曼單于外出打獵的時候,冒頓帶著手下騎兵隨行,這正是實現最終目標的絕佳時機!冒頓又一次射出了鳴鏑,目標是頭曼單于。
經過多次的調教,騎兵們都學得聰明了,全部把手中的箭射向頭曼。轉眼間,頭曼單于就被射成了刺猬。
頭曼單于萬萬沒有想到,自己竟然死在親生兒子手中,而且殺自己的“刀”——1萬名騎兵——還是自己親自送給他的。
殺了頭曼單于,冒頓又把差點讓自己丟了性命的罪魁禍首——閼氏和閼氏之子也一起殺掉了。
手中的鳴鏑已經完成了它的使命,這是一支死亡之箭,冒頓將它折斷扔在地上。
做完這一切之后,冒頓自立為新一任匈奴單于。從此,他帶領的匈奴部落,成為在北方威脅西漢王朝的一支強勁勢力。
(責編 何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