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1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意大利電影成為一個重要亮點。總共有13部意大利電影參加了今年的電影節,這個數字創造了一個新的紀錄。其中入圍主競賽單元的意大利電影有兩部,分別是Giulio Manfredonia執導的《是的,我們行》(Si può fare),和Dodo Fiori執導的《無人監視》(La Strategia degli affetti),后者在上海進行了影片的全球首映。
今年意大利電影踴躍參加上海電影節,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近來兩國在電影合作方面的進一步發展,去年作為參展影片來到上海的意大利電影,由Davide Marengo執導的《雙重追殺》(Notturno Bus)之前已被內地的發行公司購買,即將在國內影院上映。這引起了更多意大利電影人對于中國市場的興趣。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入圍上海電影節的意大利電影中,有很多都是出自當地電影界的新生力量。意大利的Cinecitta' Luce-Filmitalia今年特意在電影節期間舉辦了“聚焦意大利新星”活動,向中國觀眾集中推介5部當地最新的新人電影以及一批優秀的青年導演和演員。
《綜藝》:相比往年,今年來上海的意大利電影明顯增多。這是出于怎樣的考慮?
Carla Cattani:是的,今年我們帶來的片子很多。Filmitalia的目標就是在國際上推廣意大利電影,上海是個很好的平臺,我們與上海方面已合作了很多年。今年我們的重點是新人,去年意大利生產了很多好電影,其中有不少都是由青年導演和演員拍的,我們想把他們進一步推廣到國際上。
《綜藝》:現在國際電影界面臨的一個大背景是金融危機,大家都在尋求更多的合拍機會。目前合拍片在意大利的情況如何?你如何看待中意電影在這方面的合作空間?
Carla Cattani:就意大利的情況而言,要說出準確的數字比較困難,因為合拍基本有兩類:一類是由意大利導演發起的項目;另外一些是由海外主導的電影。前一類每年大概20部左右,后者更多還是電影工業之間的合作。很多歐洲國家,比如法國現在都在用減稅、退稅等政策來吸引合拍,但這個我們目前還沒有。
我一直認為跨國合拍很重要,因為對一部電影來說,文化差別有時可能是最關鍵的吸引力。我也很希望能在大銀幕上看到更多中國和意大利合作的電影。其實3年前我們的導演Gianni Amelio就在中國拍了《消逝的星星》(La Stella che non c'è),當然這仍是一部意大利電影,我們還在尋求真正的電影合拍機會。意大利和很多國家都已簽署了合拍協定,我們也希望未來能和中國達成類似協議,當然這還需要時間。對于合拍,我們的考慮主要還是從商業角度出發,比如看意大利電影在該國的市場有多大,而并不涉及到政治、文化等因素。
《綜藝》:經濟危機已開始影響到意大利的電影業了嗎?
Carla Cattani:目前還沒有,因為在意大利,電影制作需要很長的時間,做一部合拍片往往需要1年半到2年,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電影很多都是在兩年前就已啟動的。另外我們和很多嚴重依賴海外市場的國家不同,意大利電影更看重本土。2007年意大利電影本土市場份額達到了創紀錄的33%,去年的數字有些回落,但也在25-26%左右,同樣是相當不錯的成績。當然我們也有一些海外市場,比如從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獲得奧斯卡開始,意大利的喜劇就很受歡迎。總的來說,我們的商業片主要還是著眼本國,至于海外收多少都只是錦上添花。導演也幾乎可以說是100%從本土觀眾出發。其實近幾年在意大利票房最高的電影都不是好萊塢大片,我們本地的商業片最高曾經做到4500萬歐元的票房。我想無論對哪個國家的本土觀眾來說,大銀幕上美國人的冒險游戲終究不是最有趣的事。
其實我個人并不認為目前的經濟形勢會對意大利電影業帶來太大沖擊。首先因為我們的電影制作并不需要太多資金。意大利人拍電影更看重創意而不是錢,從羅西里尼(Roberto Rossellini)拍《羅馬不設防的城市》(Roma, città aperta)開始,我們就用藝術想象力彌補資金不足。錢總是不夠的,但我們總是能找到拍電影的方法。當然現在意大利政府有很多專門的支持措施,各地也有各種各樣的專業基金。尤其對青年導演,他們在拍攝短片作品和自己的第一部長片時都能得到來自政府和相關機構的有力支持。
《綜藝》:與前年相比,去年意大利電影在本土的份額有所下跌,這是為什么?
Carla Cattani:可能有消費價格的原因,此外意大利觀眾喜歡有鮮明文化個性的電影。比如好萊塢電影、意大利電影和中國電影,都有各自特色和固定觀眾群。但現在有些電影比較中庸,這也學一點那也用一點。這樣的片子表現往往不好,很多都是這周上映下周就被撤下了。在意大利,成功的電影往往會上映很長時間。隨著上映時間的不同,票房的分賬比例也隨時變化。比如影片推出第一周,制片方可能會拿到32%的票房,但隨著上映時間的延長,分成比例就會調整,因為影院放老片就意味著放棄新片,有一定風險。我們除了正規電影院之外,還有其他發行方式,比如公共廣場或海灘上的露天放映,這些票價可能會便宜一些,比如一般的票價可能是7歐元,這些可能就是3.5歐元。通過不同的渠道網絡,很多片子都能做到長線放映,《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現在就還在上映,我想隨著夏天旺季的到來,該片可能達到1000萬歐元的票房。
《綜藝》:近年來有不少意大利電影在世界各大電影節上贏得成功,比如去年在戛納獲得評委會大獎的《格莫拉》(Gomorra)。
Carla Cattani:是的,我們去年有兩部電影在戛納都得到重要獎項。除了《格莫拉》以外,《美聲男伶》(Il Divo)也屢獲大獎。另外在本土市場,這兩部電影的成功也是難以想象的:《格莫拉》在意大利的票房高達1500萬歐元;《美聲男伶》有比較敏感的政治主題,但本地票房也達到了500萬歐元,而且這個成績還是在一貫被好萊塢大片霸占的暑期檔取得的。這兩部影片都由青年導演執導,《格莫拉》導演Matteo Garrone之前只執導過少數幾部長片,且大多都是低成本電影。去年他除了執導《格莫拉》外,還監制了另外一部低成本電影《意外的假期》(Pranzo di ferragosto),反響很不錯,這個片子入圍了今年上海電影節的國際展映單元。
《綜藝》:在意大利,青年導演拍《格莫拉》這樣題材與風格均很獨特的電影是否很困難?
Carla Cattani:困難一定是有的,但《格莫拉》情況有些不一樣。這個項目是由其中一位制片人Domenico Procacci發起,他自己就是原著的作者。影片那種嶄新的風格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他,當初其實有很多人都勸他把片子拍得更類型化些,比如像塞爾喬#12539;萊昂內(Sergio Leone)的那種感覺,但他堅持了現在的這種風格方向,并取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