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二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似乎完全沒有受到經濟大環境的影響,去年剛剛增設的電影交易市場因為規模不斷擴大今年不得不轉戰上海展覽中心,上下兩層共76個展位竟然供不應求。
五年前,上海國際電影節首次提出了“合作世界,關注中國,發展亞洲”的自我定位,在當時環境下,這只能被看作是一種良好愿望,但五年后的今天,在中國電影市場蓬勃發展的大背景下,堅定與本土電影工業發生深刻聯系的上海電影節開始憑借華語電影成為亞洲影展中最具活力的新興勢力。
如果說,本屆電影節主席丹尼·博伊爾和出現在紅毯上的“黑珍珠”哈莉·貝瑞以及居亞洲影展首位的1925部報名影片的數字只是從側面彰顯了上海電影節日漸提升的國際影響力,那么“關注中國”才是上海吸引眾多電影人的核心價值——上海電影節已經逐漸成為華語電影展示、交易的重要窗口和平臺。
以往,開幕式紅毯的星光一向是讓電影節組委會最頭痛的“面子工程”,但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組委會副秘書長唐麗君對《綜藝》透露了一個有趣的細節:第十二屆上海電影節開幕前,有50多個劇組主動找到組委會希望能出現在開幕紅毯上,但由于直播限制紅毯時間被嚴格控制在90分鐘以內,這使得組委會不得不精挑細選,“也許明年我們將考慮適當延長紅地毯的時間,給更多劇組宣傳的機會。”
除了紅毯的星光,今年電影節期間由各個電影公司或劇組舉辦的酒會和發布會的數量明顯增加,上海電影節已經成為華語電影宣傳乃至項目交流的主戰場。
今年,由保利博納發行、何平執導的古裝大戲《麥田》主動報名成為上海電影節的開幕影片,之后,甄子丹主演的《錦衣衛》、《葉問2》,劉鎮偉導演的《機器俠》,華誼出品的《大地震》、《追影》、《風聲》,章子怡任制片人的《非常完美》,星光國際出品、馬楚成導演的《花木蘭》,陳果、崔健、許秦豪聯合執導的《成都我愛你》,寧浩執導的《無人區》,柳云龍執導的《東風雨》,關錦鵬執導的《用心跳》,上海文廣發行的《麥兜響當當》等幾十部今年熱門的電影項目都在上海電影節期間進行了重點推介。
不僅是電影項目,國內的大電影公司也越來越重視上海電影節的平臺作用。6月14日,保利博納在電影節上首次以“博納國際影業集團”的形象亮相,宣布順利完成集團第二輪融資并且獲得中國工商銀行北京分行5500萬元項目貸款用于三部電影的制作發行。與此同時,保利博納還宣布了新的影院戰略合作計劃。同一天,上海電影集團宣布與香港寰亞電影有限公司、北京國立常升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上影寰亞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共同進軍華語電影市場。之后,上海電影集團又與來自新加坡、日本、香港、臺灣以及內地的多家電影公司共同成立“亞洲聯盟”,聯手推動亞洲區域的合拍。
雖然和往屆相比,參加上海電影節的電影人中的“外國面孔”并未增多,但來自韓國、日本的電影公司及買家數量卻有所增加。隨著內地電影市場容量不斷擴大,內地電影制片公司在亞洲合拍議題下開始掌握更主動的話語權。華語電影制片中心的北上也使得越來越多的香港電影人云集上海,江志強、林建岳、楊受成、黃百鳴、陳嘉上、陳可辛、劉偉強、杜琪峰、關錦鵬、馬楚成等眾多香港重量級電影人及導演都活躍在電影節的不同環節,內地已經成為華語電影名副其實的主場。
作為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品牌項目,“電影論壇”已經成為吸引國內外電影人的重頭戲,包括“主席論壇”、“主題論壇”、“電影圓桌”和“電影大師班”4個板塊10多場組合。特別是其中的主題論壇和電影圓桌,業已成為海內外電影人了解中國市場和未來產業發展方向的風向標之一。今年論壇上,中國電影集團董事長韓三平給出了“中國電影市場10年內達到350億元”的預測,迅即成為電影人熱議焦點。在主題論壇“金融創新與電影成長”中,不僅有好萊塢資深電影人對經濟危機背景下美國電影現狀的專業解讀,江志強和王中軍等中國電影的領軍人物也對中國電影產業的金融環境和發展需求作出闡釋。
為產業發展提供風向標——電影節設置的合拍項目創投環節在更務實的層面為行業內的合作交流搭建平臺。今年,共有來自17個國家的217個本土以及合拍項目報名參加這一環節,其中8個本土項目和32個合拍項目入圍。在三天的圓桌洽談中,共有34個項目達成135個成交意向,包括韓國導演、編劇郭在容的電影項目,日本導演巖井俊二監制的電影項目以及內地青年導演張一白、王光利、馬儷文的新電影項目,都在本次項目創投會中有所斬獲。該環節負責人沈對《綜藝》表示,今年的入圍項目質量普遍較高,特別是來自海外的電影項目大多有著非常成熟的行業背景,而吸引他們參加此次項目創投的正是蓬勃發展的中國電影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