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實類節目一直以來就是電視節目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相較娛樂節目與電視劇,紀錄片的受眾具有良好的經濟基礎和強大的消費能力。在國外,紀實類節目的廣告價值等于甚至超過電視劇。而在國內,紀實類節目的市場和廣告優勢往往被忽視”。在白玉蘭論壇之“紀實類節目的受眾與廣告價值”上,專家們一致指出了目前國內紀實類節目的瓶頸所在。
“從內地紀實類節目的現狀看,紀實類節目整體的播出頻道和時段受到一定限制,專題類紀實節目的市場表現尚不充分”。CSM媒介研究副總經理鄭維東分析道,2004年,全國專題紀實類節目的播出量曾經一度下滑,2005年紀實類節目數量開始趨于穩定,并且播出結構和資源的使用效率有所改善。據CSM的統計,全國大部分紀實類頻道式微,而上海的紀實頻道和湖南金鷹紀實頻道的收視表現相對突出,這是“差異化競爭的結果”。
談到差異化競爭,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紀實頻道總監應啟明認為:“從目前國內的市場反饋看,單純靠銷售紀錄片賺錢的可能性很小,紀錄片的利潤回報周期很長,風險高,版權銷售已經不能適應現在的市場發展,更重要的是進行頻道的整體運營,打造產業鏈。”據應啟明介紹,上海紀實頻道自2004年建立,當年頻道廣告收益達2400萬,之后每年以30-40%的增幅遞增,2008年廣告收益已達到1.3億元。
應啟明坦言,今年受經濟危機的沖擊,廣告受到一定影響,汽車、洋酒、電子產品等國際品牌廣告大幅下滑。因此,“僅靠廣告風險很高,節目的海外版權銷售等收益也應趨于合理。”
對于“紀錄片如何走入國際市場?”這一老話題,中央新聞電影制片廠特別節目部主任、紀錄片《故宮》、《敦煌》總導演周兵顯身說法:“國內的紀錄片還沒有融入國際紀錄片的制作和發行模式。”周兵指出,中國紀錄片頻頻獲得國際大獎還只是一種“禮儀性”的“走出去”,不僅不能滿足全球市場的要求,在真正走入全球觀眾視野、代表中國向世界說話方面也存在許多困難和阻礙。
據統計,目前收看過《故宮》的世界觀眾達到2.9億,《故宮》是世界范圍內收看最多的中國節目之一,正版DVD的銷售達35萬套。“《故宮》是一個特例。”周兵介紹道,《故宮》能在市場上如此受歡迎基于題材和創作手法與國際品位不謀而合。
記者了解到,周兵目前負責的兩部紀錄片——《外灘》、《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由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與SMG共同投資。周兵告訴記者,這兩部作品都將嘗試更多國際合作。《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已經與法國、英國的相關機構接洽,正在緊張拍攝中,不久前剛剛結束第三次拍攝。而《外灘》正處于前期籌備,擬邀請法國或英國導演操刀,此片將以國際化視野觀照上海這座城市。
富曼傳媒公司亞洲市場策略高級顧問伯納德·麥克利奧德在“國際化”上向中國同行提出建議:“無論是BBC、探索頻道,還是國家地理,他們看重的是選題本身。涉及兵馬俑、故宮、恐龍等具有世界意義的題材,國外公司可以幫助你們做海外預售,而且在片中多使用高清拍攝以及動畫制作技巧,會讓國際買家更感興趣。另外,分剪出不同的版本,也是攤薄風險的一個有效方法。”伯納德·麥克利奧德認為,尋求贊助也是很好的一種融資方式,“甚至在片子的前期策劃中就可融入一些植入式廣告,這一模式在國外非常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