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做企業家的想法,但并不太確定是否能做好,我愿意用另外的十年來實踐”

孫振耀獨自坐在駕駛室里,他正在學習極限飛行,為下一步自由單飛考試做準備。平時的飛行速度一般是每小時200公里,當天他卻需要以每小時50公里的慢速飛行。
耳機里不停地出現教官的各種指令,自己不僅要與塔臺聯系,同時還要盯著儀表盤、飛行方向、導航儀等,孫振耀不免有些手忙腳亂。當他按照指令正在掉轉方向,忽然另一架飛機從頭頂上幾乎貼身而過。
孫振耀嚇出一身冷汗,如果自己的飛機再高一點點,后果不堪設想,連教官都說從來沒有遇到過這種危險場景。
飛行和做企業家都是孫振耀一直夢想的事情。在做了25年職業人士后,2007年5月他從惠普公司中國區總裁的位置上退休,去實踐他的理想。
之后,他陸續成為聯發科的顧問、聯發科旗下上市公司揚智科技董事長和海輝集團董事長。每到大陸和臺灣工作一個月,孫振耀就會回到美國家中。在美國期間,他白天將最近工作中的困難、問題進行整理,晚上想睡就睡,然后一周飛行兩次。這樣的生活在他的職業生涯中絕對是難得的奢侈。
這兩年,孫振耀自定義為“轉軌期”——褪去資深職業經理人的外衣,學習和思考如何做一名企業家。
“如果做不好企業家,我就會乖乖地回去做一名職業人士。”孫振耀曾經撂下這么一句話。如今,兩年的期限已到,他也漸入佳境。今年,孫振耀又會將家搬回大陸,集中在一家公司的經營,他向《英才》記者透露“最大的可能是執掌海輝集團”。
從職業經理人到企業家,應該如何實現這完美的一跳,孫振耀正在以他獨特的路徑解讀其中的奧秘。
改變思維慣性
遇到困難,經理人首先想到如何解決,而企業家第一反應是找誰來解決。
曾經有傳言,退休后孫振耀會加盟微軟或谷歌,他笑著說,“那樣的工作和之前的有什么區別?”
孫振耀一直有一個心愿,希望能做一個有完整經驗的管理者,即在運營、管理、策略、投資四個方面都有所涉獵。但他清楚,要真正參與制訂一項策略和某個投資,即使做到全球副總裁也沒戲。
與其空想,不如首先改變自身的環境。孫振耀選擇了離開,他去了美國,給自己一段充分思考的時間。孫振耀開玩笑地說,從惠普離開的人平均要換2.5個工作才會穩定下來,因為“他們太急于找下一份工作”。
“待崗”期間,各種機會找上門來,如何從職業經理人轉向企業家,這個過程經過了精心的設計。孫振耀首先選擇了做聯發科的管理顧問,在利用自己的專長幫助聯發科提高管理水平的同時,他也因此成為公司決策小組的成員。
策略和投資是孫振耀的短板,借此他可以深入一家公司內部,學習和思考如何制訂戰略、投資計劃,如何運營一家企業。同時,他希望在自己長期從事的IT業外選擇一個從未涉及的行業,將二者進行比較,最終他選擇了半導體業,成為揚智科技的董事長。
身邊有很多的企業家朋友,孫振耀以前也常和他們聊天,但因為彼此角色不同,自己像是聽故事一樣一笑了之,現在因為身處類似的位置,頻寬更廣,也更能理解每句話背后的深義。
他發現,做職業經理人需要精確和掌握,而做企業家需要勇氣和深思。兩種角色背后最根本的是思維的差異。“公司給100元錢,我就要把它發揮到極致。可是為什么投100元,而不是90元,那是資源分配的問題,是企業家思考的事情。”
一位企業家和他說,為什么產品的規模很重要,因為你同樣花一小時考察一個產品,其規模越大,這一小時的價值越高。這樣的觀念對企業家來說很天然的,而對拿固定工資的職業經理人來說,這是一個不小的沖擊。
有太多的思維慣性需要去改變。過去做判斷的時候,需要很多的數據,但企業家很多時候沒有任何的參考,主要靠直覺判斷;遇到困難,以前首先想到如何解決,而企業家第一反應是找誰來解決。
做好的出題者
因為“管理的事情可以找人來做”,商業直覺對企業家來說更重要。
腦子里忽然冒出一個好點子,過去孫振耀的第一反應是:總部會不會批準?現在他首先需要思考的是自己手中擁有哪些資源。
作為一個執行者和一個決策者,他所需要調控的資源是完全不一樣的,就像“在地上開車和在天上開飛機”的差別。面對更多緯度、更為紛繁的事務,如何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時間和注意力,這也成為孫振耀的一大挑戰。
一直在跨國公司里做,孫振耀將管理看作自己的專業,他也早已駕輕就熟。忽然有一天,他發現成功的公司沒有一家是靠管理贏的,百度、騰訊、阿里巴巴能成功首先是因為他們都有獨特的商業模式。
如今,孫振耀幾乎不讀管理類的書籍,興趣轉向了軟件外包等行業內的書。因為“管理的事情可以找人來做”,商業直覺對企業家來說更重要。做了幾十年的解題者,孫振耀正在學會做一個好的出題者。
好在孫振耀不是一個安于完成老板交待任務的人。十幾年前,孫振耀就養成了一個習慣,數碼相機不離身。每當看到任何有趣、新鮮、奇怪的事物,他就會用相機拍下來,作為一種記錄,“這種思考的方式告訴自己,不要有任何框架的限制,每種機會都有可能”。
這兩年,外包行業的并購越來越多,規模化成為明顯的趨勢。作為首批并購國外同行業公司的海輝軟件,同樣時刻關注著并購的可能。用孫振耀的話說,天天都在看有沒有合適的并購對象。
但風險也隨之而來,在一個個充滿誘惑的機會背后,也常常隱藏著許多潛在的不利因素。與身經百戰的創業家相比,孫振耀沒有過多的經驗教訓為未來的成功鋪墊道路,但他希望以職業經理人從執行層面的視角,能將風險降到最低。
孫振耀因此提出“全面管理,系統決策”的理論。所謂系統決策,就是要將公司從使命、價值觀、核心能力、商業模式、資源分配等一套體系全部過濾一遍,看這個對象與之是否匹配,剩下就是靠直覺與勇氣來決定。
一位企業家朋友說過一句話,“經營企業,百分之兩百的付出都不夠”,稍有不慎就可能就會面臨萬丈深淵。管理的技能可以通過訓練逐漸提升,但商業的直覺更多靠天賦。“我有做企業家的想法,但并不太確定是否能做好,我愿意用另外的十年來實踐”孫振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