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似乎是不折不扣的“慢郎中”,其實,這種看法有失偏頗。與西醫、現代醫學相比,中醫藥在急救方面也是很有特色的。
[病例1]
過敏人幸遇國手
邱女士,29歲,2006年5月被確診為雙側股骨頭壞死二期,6月進行人工骨植入術。整個術程順利,但術后第二天,患者即出現了超過40℃的高熱,全身廣泛紫紅色皮疹。由于患者屬于嚴重過敏體質,對解熱鎮痛藥過敏,而且由于患者恐懼激素類藥物而堅決拒絕使用,高熱持續了四天多,再這樣下去,危險的并發癥隨時有可能出現。西醫一籌莫展之時,請中醫師會診。
經診察舌脈,四診合參,中醫師辨別患者為熱入營血,陰分大傷,急需大劑量清營涼血藥配合滋陰藥,以祛邪扶正。藥后兩小時病人體溫降至38℃左右。中醫師遂隨證調方,三日后病人體溫降至正常,皮疹消退,精神好轉。
[病例2]
螺絲釘難倒西醫
廣東省中醫院記錄了這樣一個病案,患者是一個出生才十個月的男嬰,菜日誤吞了一顆六角形螺絲釘,釘全長為4厘米,卡在胃內,進退不得,時而劇痛驚叫,惡心嘔吐。
經X光檢查,螺絲釘卡在幽門部,隨胃之收縮而左右搖擺,由于螺絲釘體大,始終未能通過幽門。西醫一再會診,因為患者年齡太小,難以動手術,決定先請中醫會診,再考慮手術治療。
中醫師診查后,用白粳米粥一碗(稠稀適中),加入骨炭粉末一湯匙拌勻,一次盡量喂服,并在服后半小時,即服蓖麻油3茶匙。粥及麻油服后約10個小時,螺絲釘黏滿炭粉,自肛門順利排出,各種癥狀逐漸緩解。
更重視自我修復
中醫已有幾千年歷史了。盡管現代醫學高度發達,中醫中藥還能發揚光大,就是因為它有獨立的理論體系和有良好的療效保證。
比如對皮膚病的治療,如果用激素,好得快,但反彈得也快,犯病后更重;而中醫不用激素,或是極少用,療效雖然慢了點,但安全,好了后就不容易再犯了。所以老百姓稱中醫治病“去根”。再比如中醫接骨、整骨,自古以來就是外科的拿手戲。像股骨頭壞死,西醫除了手術換假的之外,其他方法較有限,而中醫藥則不主張手術,療效也很好。
這些都是中醫的明顯長處,讓機體自我修復,人的自我修復能力是很強的,中醫藥能把這種機能調動起來。中醫也能做手術
有些人認為,中醫的治療方法就是吃藥、針灸等,沒有手術,做手術還得找西醫,其實不然。西醫進入中國,只有幾百年的歷史,在此前的兩千多年里,很多手術都是中醫來做。春秋戰國時期的中醫典籍中,就有“痔”在治療上的記載。以肛腸疾病為例,方法包括吃藥、熏洗、外敷、塞藥。有些方法很先進,至今還在傳承發展。
比如肛周膿腫,這個病很急,很痛苦。中醫手術的方法是一次性切開掛線膿腫肛瘺根治術,也就是切開膿腔,排膿清洗后,同時用掛線手段處理內口,把肛瘺治愈,從不感染。這種手術,在中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當然在傳承的同時,也在不斷創新完善。
再如,對于腸炎、便秘,特別是潰瘍性結腸炎,有時太嚴重者,西醫要手術切除腸段,而中醫藥綜合療法,不開刀而且見效快。
副作用小花錢少
除了這些,富有中醫特色的急癥診療方法還有很多:比如,耳尖、少商穴針刺放血治療高熱、扁桃體腫大;參附針治療心力衰竭、休克:醒腦靜治療各種原因導致的意識障礙等等。
雖然很多急癥還是以現代醫學的救治為主,但合用中醫藥治療,可以明顯提高療效,減少副作用,縮短療程,降低醫療費用。
[病例3]
耳處一針,高熱即退
王老先生這兩天患重感冒,高燒不退,因為他有抗炎藥物過敏史,所以西醫門診不敢輕易開方。王家人非常著急,而此時他已經出現了高熱昏迷癥狀。怎么辦?醫生說,要不我采用中醫的辦法試試,我在書上看到過這個辦法。但沒有嘗試過。家人急病亂投醫,急忙點頭,什么中醫西醫,祛病就行唄。
醫生用針只在病人耳尖處放了5-7滴血,不到5分鐘,高熱即退。療效之顯著,令其家人稱奇,連醫生自己也沒有想到。
原來此刻在耳尖放血。猶如打開了一扇天窗,立即換進新鮮空氣,從而將體內濕熱毒氣釋放出去。神奇吧!
中藥也有急脾氣
中醫藥治療急癥的確切療效,日常例子就有不少。如中風早期服用安宮牛黃丸,對暈厥患者按壓人中,胸悶胸痛含服復方丹參滴丸、麝香保心丸、速效救心丹等,這些常識不少老病號早已耳熟能詳。歷代醫家總結的一些方劑,如小柴胡湯、桂枝湯、承氣類方、生脈散、銀翹散等,都是治療急癥的有效方劑,至今仍在臨床廣泛應用。
很多現代中藥,因其療效明顯,也被認可,如清開靈、血栓通、尿毒清、痰熱清等都已成為不少中醫院搶救急危重癥病人得心應手的藥物。
臨床急診中藥“小”盤點
復方丹參滴丸、氣霧劑、注射液——多用于心腦血管缺血性疾病的臨床急救,如心絞痛、高血壓、心肌梗塞、腦梗塞。
安宮牛黃丸——在此丸藥基礎上改進研制的醒腦靜注射液具有芳香開竅、醒神止痙、清熱解毒等作用,是治療中風、癲癇、高熱、高血壓腦病、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急性乙醇中毒等的急救藥物。
雙黃連粉針——具有抗病毒、抗菌譜廣的特點,治療上呼吸道感染,尤其是小兒肺炎療效顯著。
參附注射液——具有強心升壓、抗休克等作用,且在改善血壓、改善末梢循環方面優于單純西藥效果。靜脈注射藥物因藥液可直接注入血液,迅速達到有效血藥濃度。
麝香保心丸——急救時可直接緩解心肌缺血和迅速控制心絞痛癥狀。相比硝酸酯類藥物,起效時間和緩解率近似,且不良反應少、禁忌癥少,不出現耐藥情況。
速效救心丹一增加冠脈血流量,迅速緩解心絞痛,用于冠心病胸悶憋氣,心前區疼痛,對絕大多數患者能在2~10分鐘內起作用。
注射用血栓通——活血祛淤,通脈活絡。用于淤血阻絡,中風偏癱,胸痹心痛及視網膜中央靜脈阻塞癥。
云南白藥——在急診中常用于治療大咯血和消化道出血,療效較確切。
教您一招
“人中”急救快下手
人中穴又稱“水溝穴”,位于面部鼻唇溝上1/3與下2/3交界處。
刺激“人中”有升高血壓、興奮呼吸中樞的作用。當遇到中風、中暑、休克、中毒、過敏的病人突然出現呼吸停止、血壓下降等情況時,刺激該穴可起到急救作用。
正確的手法為:用大拇指指甲掐按于人中穴,給予節律性刺激,即用力0.5~1秒后松力,如此反復每分鐘20~40次,至病人恢復即可。
需要提醒的是,在刺激人中穴急救的同時,應及時與醫護人員聯系,以確保病人能夠得到全面穩妥的救治。
[小編留言]
規范之路,任重道遠
近年來,國學熱了,國醫也跟著火了一把。面對日新月異的西醫儀器和診療手段,中醫既不可自亂陣腳妄自菲薄,亦要克服固步自封唯我獨尊的老毛病。想當年中醫遭冷落,是怎么造成的?居安思危還是有利于持續發展的。
實際上,隨著現代醫學的傳入,中醫急診學的內涵也發生了巨大變化,不再單純依靠中藥湯劑和針灸推拿,中西醫結合治療各科急危重癥成為中醫一項新興探索。但我們不得不說,中醫急診發展還很緩慢,社會影響亦有限。換個樂觀的詞兒,發展空間還很廣闊呀。
此外,中醫治急癥的理論和臨床實踐,急需系統整理與規范。中醫治療急癥的知識散見于中醫典籍論述中,或被記載于民間驗方中。所以應及時加以發掘,經過證實其療效,可以作為常規步驟,并應編成書籍,以傳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