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野戰生存教程
二戰中,日本軍官除注重對預定戰區的兵要地志調研外,還出版了不少對特定方向作戰研究的專著。時任日本臺灣軍研究部的主任參謀辻政信和林義秀共同編寫了一本南方作戰“極密”手冊——《一讀必勝》。該書講述了東南亞地區民情、地形、氣象及其他特異現象,有關衛生防疫給養常識;戰斗方法和軍中勤務,兵器介紹及使用方法等。這本印發了數萬本的小冊子,對1941年6月日軍在我國海南島進行登陸作戰訓練和登陸后持續千里行軍演習,繼而選擇在馬來西亞北端、新加坡等炎熱驟雨條件下進行作戰演習均有很大的參考價值,被戰后日本的戰史編寫者稱為“作戰的寶庫”。
隨著戰爭的進程,日軍節節敗退,其教程也隨之向“戰地自活”即野戰生存轉化,部隊在戰地搞起了生存訓練和“大生產”。曾任日軍大本營動員課長的林三郎在其《太平洋戰爭陸戰外史》一書中介紹,日軍在印度的英帕爾作戰中曾“訓練士兵食草”。而讀日本藤田昌雄所著的《激戰場》一書也可得知,日本陸軍十分重視對作戰地域的物產進行詳細調查,以期作為日軍戰時糧秣不足的補充。特別是1944年,日本陸軍獸醫學校研究部還專門編寫r針對日本本土、中國各地野菜辨識的《可食野草》一書,記述了各種可食野菜的特征和調理食用方法,并附圖說明。

1941年,隨著日本發動所謂“大東亞戰爭”即太平洋戰爭,日軍??昭a給線拉長,其部隊的糧秣給養則提倡所謂的“現地自活”。日本陸軍省于1943年7月頒發了《現地自活(衣糧)之勝利》一書,該書分《糧食之部》和《被服之部》,主要內容為:糧食品的制造,野菜類的栽培,家畜的飼育及漁業方法,以及醬油、酒的制作,各種被裝的補修,軍靴代用品的制作等等。
在《現地自活(衣糧)之勝利》書中的“糧食品的制造”一節中,有“澱(淀)粉制造”的詳細說明,如把椰子的木質部分制成淀粉,并附圖說明,有“野戰速成漬物法”,即如何用鹽腌制豆類、瓜類等可食的野生植物;還有將甘薯葉、南瓜葉、胡瓜葉以及一些藥用植物制成“野戰代用茶”的方法。書中還例舉了南太平洋拉包爾地方食用植物的調理法,對椰子、甘蔗、甘薯、芋、藤等26種當地可食植物的名稱、產地、食用部位、調理法等進行了說明。
在該書的“其他”項中,還介紹了如何用數個木箱或木桶加沙礫、木炭制成野戰簡易濾水器的方法,以及如何制做魚叉,用葦、竹、葛藤編織捕魚的簍網等魚獵方法。
另外,以寺內壽一為司令官的日本南方軍專門編寫了針對其戰區的《南方地域現地自活教本》一書,通稱“南方軍自活教本”。
南方軍的戰地“大生產”
筆者曾在某些資料看見過日軍在侵華戰爭中的作戰命令:“今作戰10口問,……攜帶口糧7日份,爾后現地調達”,即作戰中攜帶7天的口糧,7天后的食物則現地解決。日本在發動太平洋戰爭之前,如果有人提及后勤問題,也是一條既定方針——“現地調達”。
以美日激烈爭奪的瓜達爾卡納爾島(下稱“瓜島”)為例,其遠離日本本土,被日軍稱為“饑餓之島”。筆者曾見到當時日軍測繪的五十萬分之一所羅門群島兵要地志圖瓜島部分的圖,其中對戰場給養條件記述只是一句話:“飲用水可從河川取得,山地取水困難地域多。食物除海岸地區有少量的椰子之外,其他皆無?!泵鎸@樣的戰場環境,日本南方軍搞起了“戰場大生產”。以往大家只知道我軍359旅在南泥灣開荒種地搞過“大生產”運動,筆者在讀日本滕田昌雄所著的《帝國陸軍戰場的衣食住》和《激戰場》等書后,了解到日軍在南洋也曾搞過“戰場大生產”。
另外,日本南方軍還在各師團經理部組成“自活班”,如“農耕班”、“漁勞班”,“制鹽班”,負責在戰場種糧、種菜、采集可食用的野生植物,捕撈魚類、鳥蛋,自制食用鹽等。如1943年,在英帕爾作戰中,日軍菊兵團(即18兵團)經理部部長山口忠雄對戰地46種可食用植物的食用季節、部位進行了研究,如南瓜、薩摩芋的葉、柄、幼芽,人參葉的食用,芭蕉幼芽、干莖的中心部分以及這些植物干、幼實腌制后的食用等等。
日軍旭川步兵第26聯隊奪取阿滋滋(音),島嶼之后,衛生班立即對該島飲用水和可食用植物進行調查,并計劃在島上種植蕉、小松菜。冬季島上除了苔之外,野菜也不是,該部隊以小隊(排)為單位編成“漁勞班”捕撈海產品、鳥蛋及海藻。因南洋戰場氣候濕潤,食物不易保存,日軍搭制成簡易的灶,將采集的野菜和魚類,用木炭或鋸沫等煙熏使之干透,便于長期貯藏。
為過冬之計,日軍還構筑了“三角兵舍”,其形制與日本關東軍半地下的寒區兵舍相同,只是材質有所不同——寒區的關東軍用樹木做骨干支撐,而熱帶的南方軍則就地取材用木板或竹草搭制。
戰場生存的真實記述
日本南方軍的“現地自活”只能暫時維持,開戰之后,許多潰散的日本官兵逃入了叢林之中,開始了真正的野戰生存。一名日本隨軍記者回憶道:“日本士兵為了充饑,什么都吃,如嫩樹枝、草根,甚至連泥塊也吃。這些東西極大地損壞了士兵的腸胃,他們被帶到戰地醫院時,任何食物都無法消化了,有許多士兵吐血而死?!?/p>

筆者從原日軍駐菲律賓棉蘭老島三寶顏半島的獨立第54混成旅炮兵大隊的中士荻原長一所著的《骷髏的證詞——棉蘭老島死里逃生記》一書中找到“吃”、“取火”“找水”的部分內容和他繪制的可食植物的圖片:“為了解決糧食,我們想盡了各種辦法,試吃野生的安蓬芽就是其一。每個人分別拿出珍藏的大米150g,然后集中在一起,再把安蓬芽切碎,摻在大米里煮,熬成湯一樣的稀粥,8個人分著吃。”
“安篷樹直徑約有10-15cm,高5m多,樹干上長滿了刺,是一利不結果的椰子樹。把樹砍倒,從樹芯里取出牛蒡似的芽來。用它煮出的稀飯,會變成濃濃的茶色。”
“從竹子里取水,將細細的青竹從離地面約一米高處砍出口子來,然后再彎倒竹子,將切口放進容器(水壺)里,以儲存滴出來的液體。這種取水的方法不限于竹子,藤蔓也行。但竹子里的水最接近天然水,沒有異味,含水量也多,有時一根竹子一個晚上可采水兩公升?!?/p>
“火種是必須一直隨身攜帶的。攜帶火種的方法是,首先把是次燃燒過的軟炭放進飯盒,不要讓大雨淋著,撕下衣服等做成棉繩,用來點上火帶著走,不讓它火掉。點火時,拿出飯盒里的軟炭,用嘴對準火繩吹氣,把軟炭點著,然后在上面放J:細細的干燥樹枝或枯葉,即可增強火勢?!?/p>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回顧上述內容,意在鑒往知來。從軍事技術角度看日本南方軍島嶼地區野外生存,有可借鑒之處。
對兵要地志的研究也相當重要,應將戰場生存條件作為其中一項重要調研內容載入,同時將預定戰場的野戰生存作為軍事斗爭準備的一項重要工作。
編輯 鄭雙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