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插”與“滲透”是軍事上常用的兩種戰術。這兩個詞看似簡單,然而在很多場合卻存在著混淆使用的情況,甚至有不少人受西方觀點影響,將兩者不加區分統稱“滲透”。作個形象比喻,穿插可以看作一柄分割敵部署的“利劍”,而滲透則是一支直接攻擊目標的“投槍”。本文試從二者的概念入手,對兩種戰術的異同作一探討……

穿插戰術及戰例
在美軍和蘇軍的戰術手冊中,都看不到“穿插”一詞,相接近的概念有滲透和迂回。只有在我軍的戰術教材和相關資料中,才能找到“穿插”一詞。因此某種程度上可以說,穿插是我軍獨創的稱謂。其他國家雖然有類似的作戰行動,卻將其歸類于其他作戰行動類型,并非進一步提煉。
解放軍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戰術學》一書對穿插的定義比較有代表性:“穿插是指利用敵人間隙或薄弱部位插入其縱深或后方的行動。主要用于割裂敵部署(戰斗隊形),奪占敵縱深要點,襲擊敵重要目標,斷敵退路,阻敵增援,配合主力攻殲敵人。其方式,按兵力的行動性質可分為強行穿插、秘密穿插或兩者結合。”其他資料,如《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當代戰術指南》等所下的定義與之大體相同。
穿插行動在我軍戰史上的運用極為廣泛。我軍歷史上最著名的穿插行動戰例是抗美援朝戰爭第二次戰役中,中國人民志愿軍第三十八軍一一三師進行的三所里、龍源里穿插迂回戰斗。三十八軍在敵軍戰線上的德川方向打開戰役缺口后,一一三師即向敵后方的三所里實施穿插。該師占領三所里和龍源里后即將敵軍整個戰役部署割裂,動搖了其整個戰役布勢,迫使敵軍全線潰退,是促成戰役勝利的決定性行動(關于這段歷史,詳見本刊2008年第5(上)刊登的《追憶抗美援朝中的“左勾拳”行動——三所里、龍源里穿插迂回戰斗戰術運用》)。另一個典型戰例是在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中,中國人民志愿軍第二十軍一七八團二營于1951年5月16日進行的五馬峙穿插戰斗。當時二營奉命在團第一梯隊營完成突破任務后,向敵縱深五馬峙穿插斷敵退路。16日17時,二營開始按預定計劃實施穿插。19時,擔任尖兵連任務的六連和營火力隊在追擊潰散敵人時走錯方向。營指揮部發現后改以四連為第一尖兵連繼續前進,令六連和火力隊改為后衛。21時,四連與敵接觸,將敵擊潰后尾追逃敵時又走錯方向。營指揮部又以五連為第一尖兵連,同時令四連回轉。五連吸取教訓,行進中仔細核對行進方向,于17日7時進抵五馬峙。經半小時戰斗,攻占了五馬峙兩側高地,四連也占領了密億洞以南高地,切斷了敵南逃道路。二營一夜行進30公里,擊破敵層層攔阻,按時完成了穿插任務。在此前解放戰爭時期的魯南戰役中,我軍運用多路穿插手段,將國民黨軍整編第二十六師和第1快速縱隊分割成數段后,各個加以殲滅。

穿插行動的特點是深入敵縱深,多面受敵,邊打邊插,獨立作戰,情況多變,指揮保障困難。
滲透戰術及戰例
與穿插戰術不同,滲透戰術是各國軍隊公認的作戰行動方式,但各國軍隊對滲透的定義和理解有一定的差別。美軍認為,滲透是指進攻部隊以其全部或一部分兵力隱蔽地從敵防御間隙穿過敵防線,滲入至敵后方有利位置,然后突然發起攻擊。滲透行動通常用于攻擊敵防御薄弱的陣地,或從側后攻擊敵較強的陣地,或攻占關鍵地形以支援主攻,或襲擾敵后方。

蘇軍對滲透的理解與美軍有很大不同,其認為滲透是軍隊的一種行動方法,指步兵(摩托化步兵)、空降兵或空中機動部隊的單兵、獨立小組或分隊秘密潛入敵方駐地。滲透是為了奪取和控制或摧毀重要目標,進行偵察、設伏和襲擊以疲憊敵人。
而我軍所說的滲透則是指秘密滲入敵部署縱深或后方的行動,主要用以偵察、襲擊敵部署縱深內的重要目標,破壞、襲擾敵后方補給線,配合主力戰斗。

從以上定義可以看出,我軍與蘇軍對滲透的理解較為接近,而與美軍的觀點有較大不同。首先從行動范疇來說,我軍與蘇軍都是指小分隊的秘密偵察、破襲行動。美軍對滲透的定義范圍則要廣一些,除了包含我軍和蘇軍的定義內容外,還包含了以秘密方式進行的穿插行動。其次,美軍滲透行動使用的力量可以是進攻部隊的一部分,甚至可以是其全部,這大大超過了我軍和蘇軍滲透行動的力量使用。其三,美軍滲透行動的目的層次也比我軍和蘇軍要高,美軍的滲透可以是整個進攻行動的助攻部分,也可以是整個進攻行動本身。而我軍與蘇軍滲透行動的目的基本上局限于偵察和破襲。
在我軍戰史上,最著名的滲透行動莫過于奇襲白虎團了。在抗美援朝時期的金城戰役中,志愿軍第六十八軍二〇三師六〇七團楊育才率領的化裝偵察班,成功滲入南朝鮮軍白虎團團部,擊斃正在開會的敵機甲團團長以下54人,搗毀了該團指揮系統。該班在滲透的同時,還引導二〇三師穿插營完成了穿插任務,為全殲白虎團起到了重要作用。另一次著名滲透行動發生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中,當時志愿軍第三十八軍擔負在德川方向打開戰役缺口的任務。為了全殲德川守敵,三十八軍組織了由軍偵察連、一一三師偵察連和兩個工兵排組成的偵察支隊。偵察支隊由軍偵察科科長張魁印率領,任務是從敵兩個師的結合部滲入敵后,炸毀武陵橋,阻敵南逃北援,配合主力殲滅敵人。偵察支隊在朝鮮向導的引領下,成功滲透到武陵橋附近,并于我軍向德川發起攻擊時炸毀了武陵橋,成功達成阻敵行動。后來以這個戰例為藍本,拍攝了家喻戶曉的電影《奇襲》。此外,我軍還多次使用炮兵觀察組,以滲透戰術進入敵后,引導炮火轟擊、觀察死角目標。
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期,曾廣泛采用以步兵突擊群滲入敵對方陣地間隙進行攻擊的滲透戰術。二戰時期在太平洋島嶼爭奪戰中,日軍也經常使用滲透戰術利用暗夜襲擊美軍。
滲透行動要求利用有利地形、暗夜和不良天氣,從敵作戰部署的間隙秘密進行,需要迅速隱蔽,避免被敵察覺和與敵交戰,被敵發現后可繞行或強行通過,完成任務后立即轉移。

穿插與滲透之異同
在我軍戰術理論中,穿插和滲透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作戰行動,而美軍戰術理論中沒有穿插一詞,加上其滲透行動含義較廣,因此在很多國外著作中都將我軍的穿插行動稱作滲透行動。下面來看看兩種戰術行動的異同。
相同之處
行動方向相同穿插和滲透行動攻擊的目標都位于敵縱深和后方,兩者的行動方向都指向敵方縱深和后方。因此無論是從正面還是從側后,抑或是從地面、空中或水上/水下進行穿插和滲透行動,都必須穿過敵方防線,到達其縱深和后方,從而達成任務。
都有秘密行動方式 從定義中可以看出,滲透本身就是以秘密隱蔽方式進行的,除非被敵方發現,否則決不提前暴露行蹤。而穿插行動中的秘密穿插,也是力求在不被敵發現的情況下完成穿插任務,這一點與滲透行動是相同的。
不同之處
目的不同我軍穿插行動的目的是奪占敵縱深要點,分割打亂敵部署,為殲滅敵人創造條件,很多時候穿插行動是決定整個進攻作戰成敗的關鍵。而滲透行動的目的是偵察和破襲,其起到的是配合作用而不是關鍵性作用。比較兩者,顯然穿插行動的層次要高一些。由于我軍運用穿插分割戰術更多,也更成功,因此按照我軍定義,從語義上講,使用“穿插分割”一詞要比“滲透分割”規范得多。
行動方式不同 穿插行動雖然包括與滲透一樣的秘密行動方式,但也包括強行穿插方式。強行穿插一般于第一梯隊在敵防線上打開突破口后進行,穿插部隊利用第一梯隊的突破成果遂行穿插任務,同時要求在穿插過程中邊打邊插,戰斗貫穿于行動的全過程。而滲透則強調不被敵發現和避免交戰,力求隱蔽進行。從這一點來看,穿插行動的激烈程度要大大超過滲透行動。
兵力使用的差異 我軍的滲透行動一般是小分隊級別,甚至是戰斗小組乃至單兵。而穿插行動則是利用一部分主力部隊進行,而且通常是進攻部隊中戰斗力最強的部隊。需要說明的是,美軍的滲透行動與穿插行動界限不明,其滲透行動也使用部分主力,甚至使用全部進攻部隊進行,似與我軍的穿插行動相同。但兩者還是有一定區別的,如我軍的穿插行動只能用一部分主力部隊進行,而不能使用全部進攻部隊。因為穿插部隊分割敵部署后必須有正面攻擊部隊才能對敵構成攻殲部署,否則敵軍可以從其他方向轉移而避開我軍攻擊。
另外,滲透可以是整支部隊統一行動,也可以是分散隱蔽進入后再匯聚力量或分散進入后分散攻擊。而穿插行動只能是整支穿插部隊的統一行動,如果在敵后強行穿插分散力量只能招致重大損失,無力完成任務。
綜上所述,穿插和滲透是性質不同的兩種行動,雖然內容有所交叉,但區別還是很明顯的。
編輯 鄭雙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