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本89式7.7mm雙聯航空機槍是日軍在二戰時裝備在飛機止的一種武器。其采用導氣式工作原理,閉鎖機構為楔閂橫動式。
該槍發射7.7×58mm半突緣槍彈,單槍質量11.8kg,初速747m/s,射速750~900發/分。采用彈鼓供彈。
本文以槍身與彈鼓結構為主線。揭示該槍的內外構造……
1 將位于三腳架上的鎖緊手柄旋松,將槍身向上抬起,可從三腳架上拆下槍身
2 三腳架特寫。旋動三腳架下部的手輪,三腳架內管可上升或下降,以便調整槍身的火線高
3 槍身下部的連接軸特寫。因該槍未設高低機,方向機,所以在槍身連接軸配漩在三腳架內管中時,可以將槍身進行360°的水平射向調整,也可進行180°的高低角調整
4 槍身上部的彈鼓特寫。左右槍的彈鼓均為半弧形,其上設有提手以方便拆卸彈鼓和打開彈鼓蓋。左,右彈鼓蓋上分別設有“左”、“右”標記,以避免錯裝。右彈鼓蓋上還刻有彈鼓編號“2424” (該實物槍右彈鼓蓋上的鎖定片彈簧已丟失)
5 向右撥動左彈鼓鎖定片的前突起。以使鎖定片的后突起從供彈機上解脫出來,然后順時針旋轉左彈鼓并使其后移,當其底部的軸銷從托架限位孔中移出時,可將左彈鼓向上取出
6 拉動鎖定彈鼓蓋定位片的兩個撥銷,彈鼓蓋定位片即在其簧力作用下自動彈開,此時可打開彈鼓蓋。該彈鼓采用扭簧為撥彈桿提供撥彈力,所以在向彈鼓內裝彈時需要將撥彈桿撥至遠離供彈口處
7 彈鼓側壁上設有鎖定桿,鎖定桿內表面正對齒輪處設有鎖定突齒。將撥彈桿撥至遠離供彈口位置,同時將鎖定手柄撥動到鎖定位置,鎖定突齒則從彈鼓側壁向內伸出。將齒輪鎖定,撥彈桿即可停留在任意位置(圖示為鎖定桿鎖定齒輪狀態)
8 依前述的步驟可卸下右彈鼓并打開彈鼓蓋。注意圖示中的撥彈桿被鎖定在遠離供彈口位置,這是由于鎖定手柄被撥到了鎖定位置的緣故。此時可向彈鼓內裝入槍彈
9 左彈鼓不完全分解圖
10 左、右槍身與托架配裝在一起的俯視圖
11 進行左右槍身與托架的分解前,需打開鎖定左右槍管的卡箍
12 分別抽出位于左槍身左側和右槍身右側與托架結合的連接銷
13 將鎖定左右槍身機匣下部突臺的手柄旋轉90°,以解脫對左右槍身機匣的約束
14 從托架上取下左右槍身
15 托架上的握把,扳機及護圈特寫
16 托架底部的扳機聯動機構(包括橫板,推桿等零件)特寫。當扣動托架上的左扳機或右扳機時,均會使橫板向后運動,橫板帶動2個推桿同時向后運動,推桿推動槍身上的扳機,實現左右槍的同時擊發
17 抬起槍尾連接銷上的手柄,使手柄底部的定位銷從鎖定孔內解脫出來,然后將手柄旋轉90°,使槍尾連接銷上的突起與連接銷孔缺口對正,即可取出槍尾連接銷
18 向后卸下槍尾、復進簧
19 向后抽出拉機柄,此時槍機框被拉機柄上的鉤部勾向后方位置并從機匣尾部伸出一部分
20 從機匣尾部取出槍機框,槍機組件。圖示的槍機在槍機框上呈開鎖狀態,此時由于槍機框突臺的作用。槍機后部的楔閂被頂起,楔閂內部的斜槽將擊針尾部突起后推,擊針頭縮入彈底窩
21 槍機在槍機框上呈閉鎖狀態。在槍機框尾部擊鐵斜面的作用下,位于槍機后部的楔閂被迫下移,楔閂上部的突起卡入機匣側壁的_凹槽內,從而實現閉鎖
22 處于閉鎖狀態的槍機前部特寫。由于槍機框尾部擊鐵打擊擊針尾部。擊針頭從彈底窩伸出
23 從槍機框上取下槍機,然后從槍機體后部卸下楔閂并抽出擊針
24 供彈機特寫。圖中可見兩排撥彈齒,其中前排較小的撥彈齒用于向下撥動彈頭。后排較大的撥彈齒用于向下撥動彈殼
25 向后抽出位于機匣下部的供彈機鎖銷即可卸下供彈機
26 供彈機的滑板上設有斜棱。斜棱與槍機框斜槽配合在一起。當槍機框復進,后坐時,通過其斜槽帶動滑板下落、上升,使撥彈齒向進彈口撥彈
27 氣體調節器上均布有直徑為2mm、2.5mm,3mm、3.5mm、4mm共5個氣孔。圖示的氣體調節器位于最小氣孔“2”位置,此時氣體調節器上的2號刻線與導氣箍上的刻線對正
28 旋下氣體調節器
29 捏緊位于拉機柄保險左側的解脫鈕,將拉機柄保險向上旋轉到擋住拉機柄后移的位置。然后松開解脫鈕,此時拉機柄不能被向后拉動,從而實現了拉機柄保險
30 本89式7.7mm雙聯航空機槍右槍身不完全分解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