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于二戰期間研制、裝備的“鐵拳”反坦克火箭筒是最早采用無坐力發射原理的反坦克武器,發射超口徑破甲彈。鐵拳系列包括30M、60M、100M,150M(前蘇聯RPG-2即是150M的復制版),250M等型號,其中100M火箭筒在鐵拳系列中具有承前啟后的地位,是比較有代表性的產品,曾在戰場上發揮了很大作用。本文作者為我國民間袖珍工藝大師,他制作的許多袖珍工藝槍如袖珍M1卡賓槍,M2卡賓槍、三八式騎槍等都在我刊作了展示、介紹,100M是他制作的首款火箭筒類模型,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鐵拳原型展示
德國鐵拳反坦克火箭筒的首個型號30M于1942年底開始研制。裝備部隊后又根據前線的反饋于1944年開發出了60M。100M火箭筒則是在鐵拳30M、60M火箭筒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于1944年投入生產。其破甲彈的穿甲深度與60M相同,垂直穿甲厚度200ram,但它通過增加發射藥量將有效射程增至100m(60M于為60m)。為了對抗蘇軍坦克搭載步兵沖擊的戰術,德軍還為100M火箭筒配備了預制破片殺傷彈,從而提高了其綜合殺傷力。其后續型號150M與100M的穿甲深度相同,但有效射程增至150m。因此100M火箭筒在鐵拳系列中處于承前啟后的地位,比較具有代表性。
不過,鐵拳100M火箭筒的操作比較繁瑣,其在發射破甲彈前必須擰下彈頭,安裝引信;其解除保險的程序更是復雜,必須抽出鎖住彈體和表尺的保險絲,然后豎起表尺,再向前推手動保險銷,最后才能按下發射桿實施擊發,因此不利于快速反應。
該火箭筒雖然存在上述不足,但其輕便靈活的機動性以及強大的破甲威力,給盟軍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其設計理念至今仍有許多可借鑒的地方,在單兵超口徑反坦克火箭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袖珍工藝鐵拳100M精巧結構呈現
袖珍工藝鐵拳100M火箭筒按1:11的比例制作,口徑4mm,全長95.4mm,采用彈簧為動力,彈頭比動能小于0.16焦耳/cm2,表尺射程2.7m,射距2.7m處可命中40×40mm的立靶。
該作品全部由筆者手工完成,其主要采用黃銅、不銹鋼、烏木等材料制成,武器系統由24個零件組成,可完成7個動作:火箭彈可裝填上膛;保險絲可抽出;發射筒尾蓋可摘下;表尺可折疊;手動保險銷可關閉和開啟;按壓發射桿前端可演示原型的擊發動作;按壓發射桿后端可實施發射。
筆者之所以選擇1 00M為原型設計火箭筒模型,是因為其造型如權杖,碩大的彈頭看似威猛,整體造型較好。
袖珍/00M的外形與原型基本相同,筆者只是對原型的表尺框及發射桿上的突起做了簡化處理,對表尺缺口以及銘文進行精雕細刻,力求使這些地方成為作品的亮點,并從總體布局上達到疏密有序的藝術效果。該作品大量采用手工鈑金和鉚接工藝,從而增添了其手工制作與古典藝術的韻味。
袖珍100M的發射筒為黃銅色,戰斗部為棕黑色,彈體為銀白色。整個作品色彩豐富,色調冷暖對比和諧統一。黃銅、不銹鋼及烏木等不同材質的運用,力爭體現模型制作的匠心。
袖珍100M與原型的一次性使用方式不同,其可重復裝填發射。另外發射簧的工作行程與發射筒長度之比達到了7:10,充分利用了發射筒的長度。
發射時,袖珍火箭彈尾端直接承受發射簧推力。當其插入發射筒時,其定位突起進入發射筒定位缺口內。發射簧壓縮到位時,發射機阻鐵與火箭彈上的阻鐵槽扣合形成待發。發射時扣壓發射桿,阻鐵解脫火箭彈,發射簧伸張,將火箭彈彈射出膛。
袖珍100M的彈體與發射筒的質量之比達到1.4:1,因此發射時發射筒的后坐沖量較大,后坐感強烈,同時彈體與發射筒摩擦發出如同利箭出鞘時清脆悅耳的金屬聲。在強光照射下,飛行中的彈體會劃出流星般的軌跡。其手感、聽覺和視覺的綜合效應,令人心動。由于袖珍100M的瞄準基線長只有28mm,并且發射時震動很大,所以在遠射程時要想準確命中目標決非易事,這一點與原型一脈相承,具有極大的挑戰性。
袖珍火箭彈采用了輕量化設計,其戰斗部為烏木中空結構,彈體采用薄壁不銹鋼管制成,因此總質量較輕。
袖珍100M的發射機在原型上有所拓展,增加了防誤操作功能。其發射桿前端可以下壓,以演示原型的擊發動作。但這一動作并不能實現發射,因為此時扣壓發射桿的手指會遮住表尺而無法瞄準。該發射機的實際發射動作是下壓發射桿后端,這樣既不影響瞄準,也具有較好的人機工效。其手動保險為了防止誤操作損壞機件而只保留了原型的前后移動動作,并沒有實際的保險功能。
袖珍工藝鐵拳100M制作難點
袖珍100M的結構雖然簡單,但要找到合理的制作工藝卻十分艱難。例如:在發射機中,阻鐵鉤的材質為碳鋼,而阻鐵槽的材質是不銹鋼,這兩種材質的硬度不同,在制作過程中首先遇到了阻鐵鉤過早磨損出現滑機走火的問題。在調整阻鐵鉤的熱處理工藝使磨損現象得以改善后,又出現了阻鐵槽過早磨損問題,并且其材質不能熱處理,最終通過增加阻鐵鉤的接觸面積才解決了這一難題。
在選用發射機座與發射筒的連接固定方式時也遇到了問題。因為兩者都采用黃銅材質,如果采用錫焊固定,會因為機件接觸面積小而造成焊接強度不夠,并會留下銀白色的焊縫,影響美觀;采用銀焊固定會使機件在高溫下退火,其強度與硬度都會顯著下降,無法正常使用;采用鉚接,則必須使用沉頭鉚釘,因為發射筒內有發射簧的前后運動,不允許有突出的鉚釘帽。但袖珍100M的內徑只有4mm,并且要在距離筒口30mm的內壁上加工出孔徑只有0.5mm的沉頭鉚釘孔確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筆者經過兩年多的反復試驗,終于探索出一整套獨特的沉頭鉚釘、鉚釘孔制作及鉚接工藝,從而解決了這一難題。因此,該作品具有極高的制作工藝水平。
袖珍100M是筆者傾心設計的一款模型,多處精巧的設計、制作工藝的突破,使筆者頗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