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軍輕武器裝備歷史上,有一種槍械頗具色彩,它雖被命名為步槍,但當時裝備它的美國陸軍和海軍陸戰隊卻將其當作輕機槍使用,它便是BAR——勃朗寧自動步槍。本文帶您走進BAR的年代,探尋它的幕后故事……
BAR的全稱為“勃朗寧自動步槍”(Browning Automatic Rifle),雖然被稱為步槍,但該槍經常被當作輕機槍使用,并且在輕機槍發展史上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本刊今年第8(上)期介紹美國海軍陸戰隊的IAR輕機槍時,曾提到美軍M249輕機槍射手的軍事職能叫作“自動步槍手”(Automatic Rifleman),這一名稱其實就是源自當年BAR射手在美軍步兵班中的軍事職能。
戰場需要促進BAR誕生
美國在加入一戰前曾少量試裝備過一些外國和本國設計的機槍,但由于官僚主義的優柔寡斷和缺乏實踐的軍事理論,并沒有大量列裝。結果當美國在1917年4月6日向德國宣戰,在以機槍火力為主的塹壕戰中,抵達法國的美國遠征軍只有670挺M1909哈其開斯機槍、282挺M1904馬克沁機槍和158挺柯爾特M1895機槍與敵人對抗。由于武器和彈藥嚴重不足,美國遠征軍只能由法國和英國補充部分裝備。法國為其提供了M1915紹沙輕機槍,該槍發射的8mm勒貝爾彈不能與美軍武器通用,而且此槍問題頗多,但在行進間射擊中,美國遠征軍中只有這種武器可供使用,其他機槍則因為太重而無法在行進中使用,美國遠征軍不得不暫時勉強使用這種武器。鑒于輕機槍的嚴重短缺,美國軍方認為必須盡快重整軍備。
恰在此時,約翰·勃朗寧帶了兩種新設計的自動武器到華盛頓進行推廣演示,其中一種是水冷式重機槍,而另一種就是可以供步兵在行進間射擊的自動步槍。這兩種武器均采用美國0.30—06斯普林菲爾德步槍彈。公開展示中,在包括軍事高官,國會議員、外國政要和媒體記者共300多人的圍觀下,勃朗寧對這兩種武器進行了實彈射擊演示,令人印象深刻。
后來,美國陸軍軍械官員在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對這兩種武器作了進一步試驗,干1917年5月正式決定采用。但為了避免產生混淆,采用彈鏈供彈的水冷式重機槍被命名為M1917勃朗寧重機槍,而采用彈匣供彈的自動步槍則有意命名為M1918勃朗寧自動步槍,即BAR,雖然兩者定型的時間都是1917年。
多家公司共同生產
1917年7月16日,柯爾特公司得到了一份12000支BAR的生產合同,并獲得了獨家生產權。但當時柯爾特公司正在全力滿足英國陸軍維克斯機槍的生產合同,只能推遲BAR的生產,同時設法擴大在康涅狄格州的新工廠。
在軍方迫切需要新武器、而柯爾特公司無法立即投產BAR的情況下,美國陸軍又將溫徹斯特武器公司指定為BAR的主要承包商。溫徹斯特公司在做生產準備的同時,其技術人員協助完成了BAR的生產型設計,該生產型與原型的最大區別是將拋殼方式由向上拋改為向右拋。
但溫徹斯特公司的BAR同樣遲遲沒有開始生產,在軍方的多番催促下,直到1918年2月溫切斯特公司才急急忙忙地啟動了BAR的生產線,當首批生產的1800支交付使用時,發現許多槍的部件不能互換。溫徹斯特公司不得不暫停生產,重新對生產工藝進行改進。在改進完成后,溫徹斯特公司獲得了一份25000支BAR的生產合同,他們在1918年6月再次全面投產,當月就交付了4000支槍,7月又交付了9000支。
當溫徹斯特公司進入滿負荷運作時,柯爾特公司和馬林·羅克韋爾公司也開始投產BAR。不過馬林·羅克韋爾公司所獲得的生產合同是為比利時政府生產該槍。這三家公司一起生產時,日產量達到706支,至一戰結束時共交付了約52000支BAR。1918~1919年間,又生產了102125支,其中柯爾特公司生產了16000支,溫徹斯特公司生產了47123支,馬林·羅克韋爾公司生產了39002支。
結構特點展現
BAR是一種可單、連發發射的自動步槍,快慢機位于機匣左側,分別有保險“S”、單發“F”和連發“A”三檔。其采用活塞長行程導氣武工作原理,槍機偏移式閉鎖方式,開膛待擊。導氣裝置設在槍管下方。機匣是由一整塊鋼機加工而成,拉機柄位于機匣左側。槍管長610mm,其是擰進機匣前端的槍管節套上,不能快速拆卸。槍口安裝有柱形消焰/制退器。槍托為木制,機械瞄具由柱形準星和表尺組成,表尺射程91.4~1371m(100~1500碼)。供彈具為20發雙排盒式彈匣,據說還研制過40發容彈量的防空彈匣,但從1927年后就全部棄用。BAR的設計中本來包含有刺刀,但沒有大量生產,因此保存到今天的極為罕見,刺刀使用時安裝在消焰器下方。
由于BAR是為步兵行進間射擊而設計的,因此配備了一種專門的彈匣帶,其右側有一金屬“杯”,可將槍托底部插入其中。該彈匣帶有4個口袋,每個口袋中可裝入2個20發彈匣,另外,還有一個可容納M1911手槍的2個7發彈匣的口袋。彈匣帶上的索環可加掛手槍套、水壺、急救包等物品。此外還有一種“副射手”彈匣帶,其上有4個容納BAR彈匣的口袋。
BAR是在1918年7月開始運抵法國的,第一支使用該武器的部隊是美國陸軍第79步兵師,首次投人實戰是在1918年9月13日。值得一提的是,約翰·勃朗寧的兒子范·阿爾文·勃朗寧少尉在當時的戰斗中使用了他父親設計的武器。
盡管BAR是在一戰末期才投入使用的,但仍給盟友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來法國訂購了15000支BAR以取代極不可靠的紹沙輕機槍。
多次重大改進
一戰結束后,BAR進行了多次改進。
第一次重大改進后定型為M1922輕機槍。該槍備有重型槍管,槍管表面帶有散熱槽,槍管節套上安裝有一副可調節長度的兩腳架,槍托底部有一個單腳架。槍托底板上還有鉸接式的支肩板,以便連發發射時使槍穩定在肩膀上。該槍于1922年少量生產并裝備了美國騎兵。
1926年,對原版BAR的護手進行縮短,使槍管更多地露出來,以加快散熱速度。美軍在采用新的0.30-06 M1步槍彈后,BAR的瞄準系統也相應地進行了重新設計,以適應新的彈道。這一時期,柯爾特公司還生產了一種質量較輕的半自動BAR,命名為柯爾特75型“MonRor”步槍。該槍最初主要供警察使用,臭名昭著的犯罪分子克萊德·巴羅、邦尼·帕克就是被執法人員使用這種武器成功擊斃的。
對BAR的第二次重大改進是在1937年,目的是增強連發發射時的有效性和操控性。改進后被美國陸軍定型為M1918A1 BAR。相比起原來的M1918,M1918A1在導氣箍上安裝了一副輕型兩腳架,腿架高度可調,并在槍托底板增加了支肩板。不過M1918A1也只生產了很少的數量,還有一部分M1918A1是由原來的M1918直接改裝而成。
第三次重大改進在1938年年初開始,當時歐洲戰云密布,美國軍隊再研制輕便的班用輕機槍為時已晚,所以決定再次改進BAR。改進后的BAR在1939年被定型為M1918A2 BAR,并于1940年正式采用。
M1918A2最重要的改進是取消了單發發射功能,只能連發發射,并在槍托上安裝了一個降低射速用的緩沖裝置,通過快慢機來選擇兩種不同的連發射速;設定為“F”檔時,為300~450發/分的低射速;設定為“A”檔時,為500~650發/分的正常射速。此外,兩腳架也進行了改進,架腿上增設了防滑板,且安裝位置也由導氣箍移至槍口部。扳機護圈前添加了金屬導棱,便于輔助快速更換彈匣。護手形狀和尺寸都作了改變。表尺也作了修改,以適應新的0.30-06 M2槍彈更平直的彈道,表尺射程91.4~1462m(100~1600碼)。到了1942年,將槍托由術制改為玻璃鋼制。在二戰中后期,又在槍管上增加了提把。
最初的M1918A2是由部分舊的M1918、M1922和M1918A1改裝而成。在美國加入二戰戰場后,BAR的需求量急劇增加,于是政府找了IBM公司(即大家熟知的當今的計算機巨頭)和新英格蘭輕武器公司作為M1918A2的生產承包商,這兩家公司在二戰期間一共生產了168000支M1918A2。
在實際戰斗中,BAR的質心位置較好,而且因為兩腳架和消焰器很容易拆卸,所以作戰部隊經常去掉兩腳架,以武器配發的,所以步兵班里所有人都要學會操作使用,以便遇到指定的BAR射手戰死或受傷時能有人馬上接手。
二戰期間,美國陸軍一個步兵班由12人組成,但只配備1支BAR。美國海軍陸戰隊的步兵班編制幾經演變,由二戰初期的9人班到12人班再到13人班,而班組內配備的BAR也從1支到2支最后是3支。直到今天美國海軍陸戰隊仍然維持著1944年確定的步兵班編制,即1名班長帶領3個4人火力小組,每個小組配1支輕機槍(以前是BAR,現在是M249)。
在太平洋戰場上,BAR往往被布置在巡邏小分隊的一頭一尾,當遭遇伏擊時可以迅速壓制敵人的火力點。據說在太平洋戰場上,再沒有比BAR的射擊聲音更能穩定美國士兵們信心的了。1944年的關島戰役中,美國海軍陸戰隊3師9團1營的一名BAR射手——二等兵保羅·威特克所在的排遭到火力壓制,威特克站起來用BAR壓制日軍的機槍火力,讓他的戰友得以救護傷員并撒出危險區,然后他一邊推進一邊射擊,一直推進到離敵人陣地幾米時再投擲手榴彈,當場干掉8名日本兵,但他最后還是被日軍射殺了。因他的英勇行動,后來他被追授榮譽勛章。
在二戰期間,BAR不只是作為步兵班組的火力支援武器,也被其他兵種廣泛使用。有一個有趣的例子,一名美國飛行員沃里·蓋達上尉有一次在駕駛C-46運輸機時遭到日軍戰斗機的攔截,他把一支BAR從機艙窗口伸出去掃射,結果打掉了一架中島戰斗機,因為倒霉的飛行員剛好被到槍彈擊中了。
不可避免的缺陷
當然,BAR也有其缺點。首先,它質量偏重,二戰時,一名海軍陸戰隊隊員攜帶1支BAR外加12個實彈匣,總質量高達18kg左右,射手的負荷非常大。
此外,BAR的槍管升溫速度很快,加之槍管不可更換,在短時間內連續射擊數百發后,槍管就會變紅,以至下燒焦護于與槍管的接觸部位,導致護手脫落。
彈匣容彈量少也是一個問題。為此BAR射手都得學會打出3~5發點射,但即使這樣,往往只扣了幾下扳機就會打窄彈匣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美國海軍陸戰隊經常采用兩個小組輪流射擊的方法,一個小組的彈匣打空了,另一個小組再開火射擊,讓前一小組有時間更換彈匣。美國陸軍步兵班的標準配備中只有1支BAR,但一些作戰部隊會另外自備1支,讓每個班有2支BAR可以輪流射擊。
M1918A2服役一段時間后,軍械人員開始收到后坐緩沖器頻頻出現故障的報告。經過調查,發現這是由于此士兵保養BAR時都是槍口向上豎直擱在地上,結果槍油和火藥燃氣殘渣都聚到后坐緩沖器上了。此外,BAR的導氣箍沒有使用不銹鋼材料。由于當時的槍彈發射藥具有腐蝕性,在潮濕環境下使用時如果不經常進行維護,導氣箍就很容易生銹。因此軍械人員建議定期維護槍械,并注意維護槍械時槍的放置方式。
用戶廣泛
二戰結束后,BAR繼續服役。朝鮮戰爭期間,其生產再次被啟動。這次簽,約的是皇家麥克比有限公司,共生產了61000支M1918A2,這些槍全部采用了一種新的消焰/制退器。1957年,BAR被使用7.62mmNATO彈的M14步槍取代。不過,越南戰爭期間,美軍為南越政府軍提供的武器中還包括了該槍。BAR在美國國民警衛隊中服役時間更長,一直使用到1970年代才撤裝。還有許多國家從美國的軍事援助計劃中獲得BAR,有些一直使用到1990年代。
此外,其他國家也有生產BAR。勃朗寧后來把自己的設計賣給比利時FN公司。FN公司在此基礎上推出了FN M1930輕機槍,又被稱為FND型或勃朗寧輕機槍,改用7.92×57mm步槍彈,采用快速拆卸槍管和手槍形握把。瑞典卡爾·古斯塔夫公司生產的BAR命名為m/21和m/37輕機槍,改用6.5×55mm口徑。波蘭生產的BAR有兩種,一種是步兵使用的Wz.1928輕機槍,另一種是被稱為“觀察員機槍”的Wz.1937航空機槍。后者主要將射速提高至1100發/分,改槍托為D形握把,槍管能快速拆卸,最特別的是供彈機構改為機匣上方的一個91發彈鼓。該槍一共生產了339支,主要安裝在PZL37中型轟炸機和LWS-3 Mewa偵察機上。另外英國也曾裝備過改為0.303英寸口徑的BAR。
編輯 鄭雙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