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上班,小潔從包內拿出一個速溶咖啡一樣的小袋,撕開包裝,將里面的東西倒進杯子,開水一沖,一杯熱氣騰騰的飲品就出來了。一旁的同事小吳見了,打趣道:“喲,小潔,今天不喝茶,改喝咖啡了。”沒想到,小潔卻皺著眉頭說:“什么呀,我這喝藥呢。”
原來,小潔喝的是中藥的一種創新劑型,又叫中藥免煎顆粒。目前,這種“免煎中藥”已陸續登陸一些大小醫院,但人們卻對此褒貶不一。人們擔心:很多中藥都需要一定時間的煎煮才能出效果,免煎顆粒是方便服用了,但能保證療效嗎?
不用煎煮,中藥沖服好方便
現在很多中醫院的中藥房內,都有許多“小袋裝”顆粒狀的中藥,包裝上寫著一些中藥飲片的名稱,例如丹參、連翹等,下方印有每袋裝的克數。這就是“中藥配方顆粒”,是藥廠采用現代科技手段將傳統中藥飲片提取、濃縮、干燥成的顆粒狀產品,將它們組合成方沖服,即相當于服食湯藥。我國目前市場以單味中藥配方顆粒為主。
中藥配方顆粒以中醫藥理論為依據,結合現代制藥高新技術,依據中藥不同的化學成分,設計選定最佳浸提工藝,實現工業化生產。企業對藥材的種植、采集、加工、炮制、提取、濃縮、干燥、制粒、包裝、貯藏等整個過程進行全程質量控制,最大限度地確保中藥配方顆粒和中藥飲片的臨床療效一致。
部分臨床觀察結果表明,中藥配方顆粒療效與傳統湯劑相比一致。此外,中藥配方顆粒便于儲存和調配,并在中醫辨證施治下,隨證加減,配伍使用,能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深受患者歡迎。
療效有差異,目前只能當“配角”
但是,中藥配方顆粒組成的溶液,要達到與復方湯劑完全一致的臨床療效,也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的原因是中藥復方單煎合并液與合煎液的化學成分有差異。
中藥湯劑的煎煮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動態化學反應,其間可能會發生氧化、聚合、水解、變性等一系列化學反應。一些中藥含天然乳化劑(如磷脂、皂苷等),還有助溶、增溶作用,使一些脂溶性成分、難溶性成分溶出。
而單味中藥配方顆粒的合并沖服,缺少了煎煮過程中處方中藥之間的相互化學反應、增溶和助溶等作用。此外,傳統中藥煎煮中的先煎、后下等方法也無法體現。
如附子在單獨使用時,其強心作用很弱,且有一定毒性,而干姜、甘草無強心作用。但合煎的四逆湯(附子、干姜、甘草)的強心作用增強而持久,毒性下降。說明這幾種藥物合煎,可以減毒增效。如果使用單味免煎中藥混合服用,顯然達不到這一效果。
可見,與傳統煎藥方法相比,免煎中藥有的會有療效上的損失,有的達不到增效減毒的目的。從日本、韓國和臺灣地區率先開發中藥新劑型的經驗來看,單味中藥顆粒只是作為“配角”,在辨證時加減使用。
所以,中藥傳統的煎煮方式有其存在的道理,免煎中藥現在還不能完全代替中藥罐。患者在服用中藥時,應向中醫師咨詢,確定哪些方劑可以服用免煎中藥,而哪些中藥則應使用傳統方法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