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自古便尊崇餐具,博物館里最多的便是吃飯家伙,從石器到青銅器,然后陶器、瓷器、琉璃等等,餐具的革新代表著人類向文明進化。美食內容固然重要,盛器有時反客為主,越奢侈,說明排場越大,檔次越高。
普通人家日日粗茶淡飯,不講究餐具,即使祖上做官發達,或是皇親國戚有家傳老貨,也經不住戰亂,誰會捧著個碗顛沛流離。我父親喜歡搜舊貨,住定上海后淘了不少好餐具,印象當中有古董青花瓷湯碗,魚型盆,下面注熱水保溫的大盆子,燙酒的漂亮套杯等等,他常常把碗底翻過來賣弄說這是什么什么朝代的。過年過節我們會捧出來盛菜盛湯,文化、歷史就是附加值,升到菜品之上。這些餐具經過文革大多稀巴爛了,唯有一把象牙筷沿用最久,粗重敦厚的筷子頭日漸磨到細而圓,顏色也慢慢泛黃,到最后中間暗暗豁開,不小心的話,突然間夾住你的舌頭。
用笨重的象牙筷搛菜難度比較高,我們從小被訓練,好像寫毛筆大字,中指總歸是不得勁,幸好那時我們也吃不到鵪鶉蛋,搛毛豆子的時候小心一點就是。后來我自己成家,用過象牙筷、紅木筷、竹筷、木筷、密胺筷,被革命化洗腦后,我這代人對生活品質一點也不講究,使什么筷還不是吃飯。
后來看日本電影,總覺得他們吃飯很香。研究下來一是日本大米好吃,黏性十足,甜滋滋的,卻又不似糯米那樣沒骨子,黏軟得恰到好處;二是見他們用尖尖的筷子挑起來,從來是結團的,不會像中國大米樣散掉,一小團米飯篤悠悠放入口中,尤其是女人的優雅小口,抿著嘴巴嚼,那模樣,看得人口水都掉下來。
那時有人從東洋帶回筷子送我,一雙雙精包裝,浮世繪花紋,男女有別,像藝術品般。日式尖筷子十分好用,主要是長度較短,輕巧,筷頭尖細,靈活,即使沒經訓練的小孩也能順利吃完飯。尤其是使用了日式尖筷子后,仔細看,飯桌上的人吃相都明顯好起來。敦厚硬實紅木筷、象牙筷的貴族氣派在削尖腦袋的實用性面前,有點招架不住,只能歸檔,我家全部改用尖頭筷子。
銀色的韓國長調羹是看韓劇愛上的。韓國人早上也喝湯,過生日喝海帶湯,吃拌飯啊,火鍋啊,都用長調羹舀。因為長調羹與姑娘的嘴巴隔著一段距離,送入時,美女脖子往前一伸,定一定神,顯得特別優雅和從容。
一比較,覺得中國人用慣的瓷調羹模樣太平凡,喝湯還得俯首,實用度、觀賞度都不及那細長柄的韓國勺子。真巧,女友就從韓國帶給我漂亮長調羹當禮物,那幾天我傻了似的接連用長調羹吃蛋炒飯,用長調羹放韓國甜辣醬拌飯吃,喝湯也用長調羹,莫名其妙的,就覺得生活過得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