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佐劉備建立蜀國后,農業恢復、政通人和,只有南蠻洞主孟獲不時作亂,他親自帶兵征討。兵至瀘水,見水有毒氣,波濤洶涌,人煙稀少,瘴氣很重,無法渡河。當地百姓說:“只有用人頭祭祀河神,才能平息烏煙瘴氣過河?!绷猎唬骸拔医癜鄮煟部赏龤??吾自有見?!彼烀袕N宰牛馬和面為劑,塑成假人頭,眉目皆具,內以牛羊肉代之,為言“饅頭”(“蠻頭”的諧音)奠瀘水,岸上孔明祭之。祭罷,云收霧卷,波浪平息,軍獲渡焉。宋代高承在《事物紀原·稗官小說》中也說:“三國時,諸葛亮征服孟獲,改革了當地奴隸主用人頭祭神的惡習,而用面粉包著牛、羊、豬肉來代替,‘后人由此為饅頭’。”如此說來,饅頭是諸葛亮發明的,似乎已成定局。
然而,歷史的真相并非如此。理由是:饅頭是經過發酵后再蒸熟的食品,松軟可口,易于消化。這種發酵食品起初不叫饅頭,叫蒸餅;而蒸餅的出現是在晉代,依據是《晉書·何曾傳》。書中說:何曾這個人“性奢豪”,“蒸餅上不坼(裂開)作十字不食?!币簿褪遣皇恰伴_花的饅頭”他不吃。三國在前,晉在后,可見,三國時期,還沒有掌握發酵技術,哪來的饅頭?我國老百姓掌握酵母菌生化反應特性,是在晉代,拿三國說事,是否早了點……再說,諸葛亮是用面做成人頭狀,餡為牛羊肉,分明是“包子”嘛!說饅頭似乎也不貼切。竊以為:之所以叫饅頭,是由“蠻頭”的諧音所致。此叫法,至少是在元末清初之后。
用面做成的食物,統稱為餅,最早在《墨子·耕柱篇》里就載有此字?!洱R書》的作者蕭子顯在書里說:“西晉永平九年(公元299年),規定太廟祭祀時用‘面起餅’。”《演繁露》一書是宋代程大昌所著,他在解釋“面起餅”的做法時說:“入酵面中,令其松松然也?!边@里顯然指的是饅頭。叫“蒸餅”也好,叫“面起餅”也好,總之在晉以前,全不叫“饅頭”。
那么,什么時候起開始叫“饅頭”的呢?應該是在元末明初之后。因為羅貫中寫成《三國演義》,才有了諸葛亮做人頭“饅頭”的故事,并廣為流傳。于是,“蒸餅”或“面起餅”的叫法,被“饅頭”代替。
有個成語叫“簞食壺漿”。簞,盛飯的圓形竹器;漿,米湯(汁),意思是老百姓犒勞軍隊。古代人是用糧食蒸飯、煮粥或是把糧食炒熟,當干糧吃。干糧古時候叫糗,攜帶時裝進竹器(筒)里,米湯(汁)裝進瓦罐(壺)里——“簞食壺漿”,該成語源于《孟子·梁惠王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魏、晉以前,我國根本就沒有什么“饅頭”,甚至吃面食也很少。為什么?因為在此以前,人們還沒有學會面發酵技術,何談“饅頭”?吃面食為什么也很少?那是因為當時要把糧食做成面,是用杵臼等工具硬舂(打)出來的,費時費力,很不容易。然而,吃面的習俗卻是很早,是從戰國開始,這一點毋庸置疑。直到發明了磨,吃面才開始在我國北方地區大量擴展開來,傳承至今。
磨是什么時候發明的呢?上個世紀,考古學家在山東臨沂銀雀山,發掘了一座西漢前期的古墓,出土了一盤陶磨,這是我國發現最早的磨的實物資料。其后,人們從生活實踐中總結經驗,逐漸用石磨代替了陶磨,延用至今。
漢、魏時期,面食種類繁多,有爐餅(燒餅)、胡餅(芝麻燒餅)、湯餅(片兒湯)、籠餅(死水面無酵蒸餅)、環餅(油炸面圈)等等,卻沒有一種是發面的。
魏、晉時期,出現了包子。不過,這時的包子叫“曼頭”(見晉·束晰《餅賦》)。直到北宋,包子這個詞才出現在書籍中,例如陶谷在《清異錄》中說,當時在“食肆”(食品店)里,就有賣“綠荷包子”的。南宋文人耐得翁在《都城紀勝》中說:“臨安酒店分茶飯酒店、包子酒店、花園酒店三種。包子酒店,專賣鵝鴨肉餡的包子。”可見,吃包子已成為家常便飯。
從晉代開始,人們才掌握了發酵技術。餅也從死水面餅,發展成為發酵過的蒸餅、面起餅。武大郎賣的炊餅,應該就是饅頭,只不過當時不叫饅頭而已。也就是在此以后,隨著羅貫中《三國演義》的問世,諸葛亮故事的盛傳,人們開始慢慢把蒸餅、面起餅叫作饅頭了。
諸葛亮發明了饅頭,子虛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