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壯、個大,是冬瓜無可比擬的優勢。最大個的冬瓜有多大?請讀宋朝鄭清之詩文:“剪剪黃花秋后春,霜皮露葉護長身。生來籠統君休笑,腹內能容數百人。”當然,“容數百人”是寫意了。
在菜蔬里,在瓜果里,大過冬瓜的似乎沒有,但比冬瓜籽大的種子卻多了去了,比如西瓜籽、南瓜籽,連桃核、杏核也比冬瓜籽大好幾倍,更不要說芒果核什么的了。以種子的大小,這些都可以和冬瓜較勁叫板有得一拼,特別是南瓜,再加把勁就有冬瓜的粗壯了,可結來結去也沒有冬瓜圓滾滾喜人,那是真喜人啊!
冬瓜的籽比小手指甲還要小,也就是說還沒小手指甲大的種子,要努多大力才結出這么讓人歡喜的瓜!
有些小孩子出生在夏天叫夏子,出生在冬天叫冬冬,朗朗上口又蘊含了生日的節氣。冬瓜主要產于夏季,取名為冬瓜是因為瓜熟之際,表面上覆有一層白粉狀的東西,毛茸茸的,就好像是冬天所結的白霜,冬瓜因而又稱白瓜,也稱毛冬瓜。冬瓜的名字還有個傳說:神農氏愛民如子,培育了“四方瓜”來造福于民,即東瓜、南瓜、西瓜、北瓜。分派它們各奔所封的地方安心落戶,南、西、北瓜各自都到受封的地方去了,唯有東瓜不服從分配,說東方海風大,生活不習慣。神農氏只好讓它換個地方,西方它嫌沙多,北方它怕冷,南方又懼熱,選來選去還是去了東方。神農氏依然高興,說:“東瓜,東瓜,東方為家。”東瓜立即回答:“是冬瓜不是東瓜,處處都是我的家。”神農氏答應:“冬天無瓜,你喜歡叫冬瓜,愿意四海為家,就叫冬瓜吧!”我個人不喜歡這個傳說的編派,那么大個的冬瓜,又有“處處為家”的寬大心胸,懼這怕那的好像不應該是冬瓜的品性,如果冬瓜確實在挑肥揀瘦,也說明冬瓜這個瓜,外表墩實實的憨,卻孩子氣的可愛。大家看到了,冬瓜確實是肩負起了以四海為家的使命,起到了調節冬季缺少蔬菜的重要作用。
關于冬瓜的營養咱不去說,什么含蛋白質、糖類、胡蘿卜素、多種維生素、粗纖維、鈣、磷、鐵,且鉀鹽含量高,鈉鹽含量低,還可以減肥啦美容啦啥的,哪種瓜果都有其營養及價值,咱只說冬瓜的個大,大到那個喜人啊!最大的有上百斤重,就是最小的一個瓜,也要長成半大少年才可以抱起。在農村,大的東西總讓人踏實、歡喜。冬瓜大到可以當枕頭當凳子,你枕在或者坐在冬瓜上歇息,就會從心底喜悅:要多大勁才可以結這么大的瓜!
結這么大的冬瓜,別看籽小,挖個小坑隨意埋埋就行了,地點可以是墻角、旮旯、地頭、籬邊,把籽扔進小坑里掩埋,就不要問事了。有雨就無需澆水,有陽光就無需施肥,它那還沒小手指甲大的嬌小的籽,出土就蛇頭一樣昂起,坦然地拖秧,無所顧忌。我從沒看到誰單辟出一塊地來栽種冬瓜,冬瓜、南瓜,都是讓人不上心卻又讓人很放心的瓜。
冬瓜的氣勢不光在瓜個上,藤,比別的瓜秧粗實;葉,菜盆也沒有它的大,就是老氣橫秋灰不溜秋整個給人滄桑之態。冬瓜因其大,總是切開了賣,一個冬瓜,這家買一段那家買一段,不知道要去多少家的湯鍋,滋補多少人的腸胃。冬瓜雖然粗大、肉厚,眉眼卻干凈,細膩清淡。自身清淡,卻不喜油葷,從不去攀附雞魚肉蛋。
因其味寡淡,小時候并不歡喜吃冬瓜,看到一鍋清水冬瓜湯就失了胃口,它不甜不咸不香不面,近似無味。然而,在如今復雜的食物世界里,還是需要一鍋清水冬瓜湯的簡單和樸素。
冬瓜易存,沒切開的整個冬瓜,可以儲存一年半載,但只要切開,隔夜,白皙的肉質便變了顏色,冬瓜是讓人歡喜的瓜,也是不容褻瀆的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