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向來有早睡早起的習慣,凌晨三點就醒了。洗漱之后,坐定于書桌前,泡了一壺從吳裕泰老店買回來的“三杯香”綠茶,借此提神。等待茶葉在沸水中完全開放的片刻,我看到旁邊的立柜上有一面小圓鏡,久已不用,就把它拿了下來,撣過鏡面的浮灰,兩相照看時,不由得嘆息一聲:真是“菱花鏡里形容‘胖’”!看來得要盡早制定個“瘦身”計劃了。
我一邊啜飲著泡得出了色的茶湯,一邊在心里暗下瘦身之決心。想到減肥的第一步,莫過于節制飲食。前幾天翻《論語》,孔子就曾說過,要“食無求飽,居無求安”,看來圣人之言不會有錯,這“無求飽”的食,應是通向瘦身的關鍵,是“克肥致勝”的高招,也是第一需要遵行無誤的。但“不求飽”的意思,是說不要吃得十分飽,那么“幾分飽”才算得上比較合適的呢?
至此,我在記憶里細細搜尋著,驀地一句話跳出腦海,“食要七分飽,留下三分饑”。且不管它是出于何人之口,在何時何地有無特定的語言背景,就假定它是完全的真理,能引導我走向瘦身的光明大道。于是,我在桌上展開一張稿紙,拿筆記下一行:
“飲食之道,一曰:七分飽三分饑?!?/p>
丟下筆又想,這饑飽的問題解決了,可吃的花樣呢?在內容的搭配上,葷與素又該成何比例較為恰當?因為有前面的舊例可循,我在紙上又寫下:
“飲食之道,二曰:七分素三分葷?!?/p>
記下兩條自認為是最最重要的飲食之道后,我端起茶碗開始認真地品第二泡的“三杯香”。由這喝茶,我突然想起,茶也素來有減肥瘦身之功效。飲食之道,豈可重食輕飲,甚或偏食廢飲?尤其是對于像我這樣略為豐肥的人來說,茶更是具有瘦身湯的療效啊!幾乎是不假思索地,我又拿筆在前面兩行的后面續寫下:
“飲食之道,三曰:七碗茶三餐飯?!?/p>
由這飲與食,就連帶的想到了與飲食緊密關聯的起居、作息、勞逸的情形。我在作息之道后面寫著:七分勞,三分逸。
細看自己寫下的幾行話語,不禁驚訝地發現:這飲食、起居、作息和勞逸,竟是和“七”“三”二字緊緊地連在一起,協調好“七”和“三”的關系,便能達到最高的境界。這人生之中,看來是和“七”“三”非常的有緣分了。
其實,不僅僅飲食、起居、作息、勞逸與“七”“三”有關聯,日常生活中的為人處世、待人接物,都是七、三分開最為和諧。
一個人自從呱呱墜地,就與世結了塵緣,而在行走人生的幾十年里,必然會慢慢形成自己的處世之道。古人對此有很多精妙的見解,認為處世應當介于入世和出世之間;又說,要抱著出世之心來做入世的事業,方能忘懷得失。所以,這處世之道,便是“七分入世,三分出世”了。
人生之中,并不都是七分占多都好,三分占少皆壞。有時候,恰恰需要“三分占多,七分為少”時才妙。有一句話,說是“人生不滿百,七十古已稀”。一個人活到了七十歲,仿佛已走到了人生的暮年。這個時候,晚霞滿天,紅橙黃紫,縱然黃昏的美景無比絢爛、動人,也因為她的易逝和不得不沉入其中的黑夜的來臨,而籠罩在一片感傷的情調之中。
和黃昏相對的,是清晨;和暮年衰亡的氣息相對的,是蓬勃的青春顯露的朝氣,三十歲的人,正是剛剛出山的太陽,有著無窮無盡生命的熱力,他們不同于二十歲的人,時時彷徨于歧路;也不同于七十歲的人,要顧往而感傷;他們的眼光永遠是前瞻的,腳步永遠是邁向未來的。
其實,不惟人的一生,還有人與人之間,會有這等七、三之間的劃分,就是與人類休戚與共的自然、山川、草木,有時也因生長的環境、季候的變異而分出天壤。這就像盛夏的七月里,大自然生機勃發,欣欣向榮;而在早春三月,萬物復蘇,生意初萌。
不知不覺,在聯翩的浮想中,我喝盡了最后一泡的殘茶,“三杯香”果然名副其實,三次沖泡之后,方盡其味。望著窗外,曙色微明,我看看表,已經七點了。記起凌晨三時起來時,窗外一片漆黑如墨的光景,現在已是破曉天了。望著紙上留下來的“涂鴉”,竟是由減肥引發出來的,不禁對鏡獨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