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巨匠曹雪芹不僅是一位杰出的文學家,而且深諳中醫醫術和養生之道。其著作中不僅有多處對祖國醫學的生動描寫,而且對民間的“捶背療法”也有精彩的描述。如在《紅樓夢》第五十三回中,曹翁這樣寫道: “話說寶玉見晴雯將雀裘補完,已使得力盡神危,忙命小丫頭來替她捶著,彼此捶打了一會。”書中雖然沒有說明捶的部位,但是不難猜出,捶打的是背部。再如第五十七回描述黛玉聽到寶玉失去知覺、眼直手腳涼的消息后,便“‘哇’的一聲,將所服之藥,一口嘔出,抖腸搜肚,炙胃扇肝的,啞聲大嗽了幾陣,一時面紅發亂,目腫筋浮,喘得抬不起頭來。紫娟忙上來捶”。 捶背,是我國的一種古老健身法。傳說西漢武帝天漢元年,中郎將蘇武受命率將士前往匈奴議和,議和未成,反被牽連到謀反事件中,受到匈奴提審,蘇武深感有辱君命,氣極之下,拔出佩刀向胸部刺去,昏倒在地。搶救醫生忙命人掘出一個大坑。坑中置火,蘇武被放在坑上伏臥著,醫生拍他的背部,引出淤血,把蘇武從死亡線上救了出來。這就是“捶背急救法”的奇特療效。 祖國醫學認為,捶背可以行氣活血,舒筋通絡。背部脊柱是督脈所在,脊柱兩旁是足太陽膀胱經,共有53個穴位,這些穴位是運行氣血、聯絡臟腑的通道,捶打可以刺激這些穴位,促使氣血流通和調節臟腑的功能,從而起到治療某些疾病的作用。例如刺激背部的肝俞穴(后背脊骨中)。能治療肝、胃、眼病和神經衰弱、肋間神經痛等癥。 現代醫學也證實,人的背部皮下有大量功能很強的免疫細胞,由于人的手指平時不容易觸及背部,所以這些有用的免疫細胞處于“休眠”狀態。捶背時刺激這些細胞,激活了它們的功能,通過神經系統和經絡傳導,促進全身的血液循環,增強內分泌與神經系統的功能,從而提高機體免疫力,達到祛病強身的目的。
堅持捶背防病健身
捶背是一種很有益的保健方法,特別是對體弱多病的老年人,長期堅持有不少好處:
◆促進血液循環 捶背能增進血液循環,促進背部組織的新陳代謝,減少皮膚角化,保護局部皮膚的營養和健康。
◆舒筋活絡 中老年人大都有腰背酸痛的情況。捶背可以舒筋活絡,使肌肉松弛,不僅有利于消除疲勞,還能防止慢性病及腰肌勞損的發生。
◆寧心安神 當人過度疲勞時,容易出現心煩意亂、坐臥不寧,通過捶背帶來的良性刺激,會使其逐漸安靜下來。 此外,對于長期臥床的老人來說,每天捶背不但可以振動呼吸器官,幫助排出痰液,還可以促進肺泡中廢氣的排出。從而預防墜積性肺炎的發生。對于有胃腸功能紊亂、神經衰弱及感冒風寒等病的老人,捶背還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捶背要使“巧勁”
捶背簡單易行,還不受時間的約束。白天利用工作間隙捶背,可以使人保持頭腦清醒和精神振奮,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晚上臨睡前捶背,能助人寧心安神、催人入睡,是醫治失眠的良方之一。老年夫婦互相捶背,不僅能使雙方神經系統處于最佳狀態,機體免疫水平提高,有助于延年益壽,還可密切夫妻之間的情感,促進家庭和諧。
捶背通常有拍打法和擊法兩種,均沿脊柱兩側進行。前者用虛掌拍打,后者用虛拳叩擊,手法要均勻,宜輕不宜重,力求動作協調、節奏均勻,著力富有彈性。如此自上而下或由下向上輕拍輕叩。可自己操作,也可請別人幫忙,每分鐘60~100下,每日1~2次,每次以30分鐘為限。
捶背速度要快慢適中,力度要剛柔相濟,以使身體震動而不感到疼痛為宜。如精神緊張、情緒激動,可用輕而緩的手法,能抑制肌肉和神經緊張。如精神不振、倦怠乏力,可用強而快的手法,能使肌肉緊張、神經興奮。
捶背力度控制不好會對內臟造成震動,因此捶背時要使“巧勁”,通常用空心拳或虛掌(即手掌稍微彎曲,不是伸平),這樣可以壓縮空氣,讓空氣做阻力,減輕震動的力度。背部有脊柱、腰椎等控制人體重要生命活動的器官,因此捶背時可以用力度較輕的虛掌,而肩部的肌肉“厚實”些。容易肌肉勞損,酸痛腫脹,可以用力度稍微強一些的空心拳。 需要注意的是,腰椎部最好不要捶,以防力度過大造成椎體的損傷。對于有嚴重心臟病、尚未明確診斷的脊椎病變等疾病的患者,最好也不要捶背,以防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