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神農曰: “上藥養命,中藥養性”者,誠知性命之理,因輔養以通也。而世人不察,惟五谷是見,聲色是耽,目惑玄黃,耳務淫哇。滋味煎其府藏,醴醪鬻其腸胃,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氣,思慮銷其精神,哀樂殃其平粹。夫以蕞爾之軀,攻之者非一途,易竭之身,而外內受敵。身非木石,其能久乎?
——嵇康《養生論》
上段話意思是,神農氏說: “上品藥延年益壽,中品藥調理情志”,雖然懂得維護性命的道理,但只有憑借多方調養才能通達長壽之道。世上的人們卻不能明察,唯獨盯著五谷等食物,沉溺于聲色之欲,眼睛為天地間色彩紛呈的萬物所迷惑,兩耳專注聽淫邪之聲,各種肥甘厚味不斷煎熬臟腑,不時醉酒貪杯以損傷腸胃,終日與散發胭粉芳香的美女極盡縱欲而腐爛其骨髓,喜悅憤怒必定逆亂正氣,思慮過度則耗損精神,大悲大喜會破壞平衡恬靜的思緒。一個小小的身軀,耗損的途徑如此眾多,本來很容易衰敗的肉體,內外均受到侵害和攻擊。人體并非木頭或石頭,又怎能保持得長久呢?
此段話中,嵇康首先引用《神農本草經》里的話,表明古代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而服食上品藥與中品藥都是與養生保健緊密聯系的。嵇康接著指出,不管是飲食起居,視聽言行,聲色嗜欲,興趣愛好,喜怒哀樂,思想情緒,這一切無不直接影響到人的健康和壽命。歸根結底,唯有平衡穩定的心態和良好的生活方式才能確保人體的健康,倘若違背養生之道,濫行消耗就必然損體短命。正如本段結尾所說, “身非木石,其能久乎?”
(二)
其自用甚者,飲食不節,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絕;風寒所災,百毒所傷,中道矢于眾難。世皆知笑悼,謂之不善持生也。至于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積微成損,積損成衰,從衰得白,從白得老,從老得終,悶若無端。中智以下,謂之自然。縱少覺悟,成嘆恨于所遇之初,而不知慎眾險于未兆。是由桓侯抱將死之疾,而怒扁鵲之先見,以覺痛之日,為受病之始也。
——嵇康《養生論》
那些只按自己習俗行事的人,飲食不能節制,因而產生百病;貪戀色欲而不知厭倦,就會導致精力衰竭;風寒邪氣侵襲成災,各種毒物招致傷害,中途會因各種災難造成夭折早死。世人見到此種情況都會嘲笑或哀悼,說這些人都是因為不懂得養生之道所致。至于保養身體很不得當,對于微小的損傷予以疏忽,積累起來便形成明顯的大損傷,大損傷再積累起來就使體質變得衰弱,由久衰弱而變得須發皆白,由須發皆白變得完全衰老。再由衰老走向死亡,糊糊涂涂就過完了一生。中等才智以下的人,認為如此就是自然現象。即使不能及時醒悟,也都在生病之初表示嘆息悔恨,卻不懂得在未出現各種危重疾病的征兆之前進行預防。這就好比齊桓公已經身患重病,卻憤恨名醫扁鵲診斷他所患疾病的先見之明,誤以為感到疼痛難忍之日才是疾病的開始。
嵇康在此明確指出,一個人倘若“措身失禮”,也就是生活方式很不得當,勢必成為致病之階梯。疾病不是偶然產生的,它有一個長期形成的過程。對任何微小疾病及其致病因素絕不可輕視,一定要防微杜漸。要知道,小損傷積累起來可變成大損傷,小疾病積累起來可釀成致命的膏肓之疾。有病要及時醫治,治得越快越早越好,絕不可諱疾忌醫,否則勢必自食其苦果。嵇康在此提到了齊桓公諱疾忌醫的故事,據《史記·扁鵲傳》記載,戰國名醫扁鵲來到齊國,前后四次見到齊桓公。前三次他都誠懇地提醒齊桓公,說他有病,“不治將深”。齊桓公硬說“寡人無疾”,不但拒絕治療,還懷疑扁鵲是為了追求名利,“欲以不疾者為功”。第四次見到齊桓公,扁鵲什么話也不說,扭頭就走。齊桓公很奇怪,派人追問,扁鵲說,現在齊桓公的病已經無法醫治。幾天后,齊桓公果然生重病而死。這個故事給人的教訓是十分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