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有一半是授予了CC D的兩位發明者Willard S. Boyle和George E.Smith。CCD的中文全稱叫做電荷耦合器件,它有什么用估計連小孩都知道,拍照的唄。大城市里每10平方米估計就有個CCD器件,不是數碼相機就是高級監控儀。
CCD的原理非常簡單,用半導體器材通過外加偏置電壓(見本期辭典),形成一個勢阱,當光子進入勢阱的時候,由于光電效應,改變了勢阱(見本期辭典)的深度,于是一個一個光子被捕獲,再讀取每個勢阱的深度,就形成了我們看到的圖像。
20世紀70年代末就有了專用于感光的CCD,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全球主要的大型天文臺都用CCD來拍攝天體。它的靈敏度非常高,在X射線波段,甚至可以捕獲1個光子;它的動態范圍極大,目前從紅外到高能X射線都有相應的CCD器件。
更重要的是,它的響應是線性的,也就是,目標天體越亮,它得到的照片也越亮。這句話似乎是廢話,什么時候見過照片拍的和現實景象不一樣呢?但事實就是,我們平時用的膠片,僅僅只有非常小的一段范圍(這個范圍包括光的波長、曝光時間、洗底片的藥水濃度等)內,成像是線性的。所以20世紀80年代前的天文學家,很多都是暗房高手,需要在非常極端的條件下,洗出可以用來量化研究的底片。
今天我們看到的無數絢爛奪目的天體照片都是CC D的杰作,它們分布在空間、地球各個望遠鏡的后端,捕捉著宇宙的神秘信息,讓遙遠的星系、類星體的美麗圖像呈現在我們面前。天文學如果沒有CCD的發展,可能還只能停留在繁瑣的膠片攝影時代,很多天體的細節難以辨認。
2000年,柯達公司停止生產天文用照相干版,CCD也從天文學家的奢侈品,慢慢變成了大眾化的數碼相機。今天CCD的兩位發明者,獲得了科學的最高榮譽,我們在舉起數碼相機時,也讓我們向他們致意,科學歷來是非功用的,好奇心給我們帶來的快樂和成就遠遠超過科研計劃所獲得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