櫥窗中一排放著三枚大咸豐古錢幣,第一枚是“咸豐元寶”寶源當千,第二枚是“咸豐重寶”寶福當五十,第三枚是咸豐寶黔當五十。三枚錢里那枚寶源當千是地地道道的母錢。整個錢可以用秀麗華美四個字形容,輪廓端正,面文字口深峻,背后當千及滿文字連筆鋒都顯得清晰流暢,整個錢幣像一件工藝品。當中的寶福五十品相也很好。第三枚寶黔當五十,錢身顏色金黃。錢的品相也不錯,但這兩枚錢都不及第一枚母錢漂亮。可是那天身上帶的錢不多,只買了后面兩枚當五十錢。隔天再去,那寶源當千母錢已被別人買走了,讓我懊恨了好長一段時間。一氣之下我把那兩枚咸豐當五十錢一直扔在一邊。這是幾年前我在貴州安順的一幕。
去年熱天在家無事,把一直放在一邊的兩枚成豐當五十大錢拿出來擦擦看看。雖然品相都可以,但是我還忘不了當年那枚寶源當千母錢的風采,總有點曾經滄海難為水的感覺。如今已事過境遷,還是來研究眼前這兩枚當五十大錢吧。寶福當五十品相端正,面文清晰,是枚好錢,我把它放在珍品錢的冊子里。另一枚寶黔五十,錢身顏色金黃,銅質細膩。細看此錢并非鑄造成型,而是雕刻而成,穿孔文字均存在雕刻痕跡。查資料:據《咸豐泉匯》馬定祥先生介紹,寶黔局并未鑄過當五十大錢,不僅未鑄過五十大錢而且寶黔局連當五十大錢的雕母也沒有。馬老當年編寫《咸豐泉匯》時的雕母寶黔五十拓圖,還是故宮博物院耿宗仁先生提供。另據泉學前輩在《清錢脞談》指出,清代鑄錢程序是這樣:精銅雕制祖錢——初鑄母錢——印范母錢——進呈樣錢——大量鑄錢。各局差不多均按此程序鑄造錢幣。鑄錢首先要有祖錢,而祖錢必須由戶部頒發,地方局根據祖錢鑄造母錢,母錢大多精心修飭,因需進呈戶部審核。后再用此母錢翻鑄印范母錢,母錢再翻鑄樣錢,開始連續鑄錢。因而雕刻的祖錢又稱雕母。在制造雕母錢時必須用精制九轉銅,即精煉九次的精銅刻制。這樣看來,我這枚金黃色精銅刻制的寶黔五十,原來是一枚雕母錢。按理,雕母是比較珍貴的,必須由部里或各分局收管,而我手頭這枚雕母卻不知何故流落安順街頭?如果說,這枚雕母還顯得不夠精整,通覽清代雕母及母錢,雕母均不及進呈的樣錢精致。實際當時清代成豐后期,清廷已被太平天國折騰得手足無措、方寸已亂的地步。對五十大錢一會叫上,一會叫停。方軍務匆促之際,雕母錢制作量又太多,因而對雕母的雕制亦不如過去考究。我看了《成豐泉匯》上的寶云五十、寶安五十、寶德五十,均和我手頭這枚寶黔五十精致度差不多。這樣看來我這枚寶黔五十雕母,要比當年那枚相當精致卻沒有買到的寶源當千還要珍貴一些,這又變成“弄拙成巧”了!
因為有寶黔五十雕母在手,對出現相同錢幣也就比較關心。2001年11月,《收藏》第107期,董大勇先生評點的“劉君藏錢”一文中載:“山東濟南劉君藏有寶黔當五十樣錢,此錢面文工整,文字深峻。但似有鑄造痕跡,定為樣錢較妥?!倍?002年8月,《收藏》116期,武漢周少華先生在介紹自己所藏的“咸豐重寶”寶黔當五十錢時說:“做工精細,外輪規矩,內廓方整,也有樣錢的風格。”這是繼《咸豐泉匯》出版后第二次咸豐寶黔五十錢面世,如今連我這枚祖錢的出現,已經有三枚之多。細審這后來出現的三枚錢,雖表面大同小異,其實各有特點,各不相同,可見非一模所出。但我認為這三枚寶黔當五十大錢,均不像造假,可能寶黔局在某種情況下曾經鑄造過當五十大錢。如果鑄造過寶黔當五十大錢,那就不可能只存在一枚兩枚。隨著時間推移,也許今后還會有寶黔當五十大錢出現,拭目以待之吧!
(責編:丁 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