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宜興政府舉辦的“陶都風——中國宜興陶瓷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盛大開幕,一股紫砂熱潮也席卷了京城。在展會上我們發現一個忙前忙后,事必躬親的身影,他就是江蘇省陶瓷協會副會長、宜興市陶瓷行業協會會長史俊棠。多少了解一點紫砂的人都知道史俊棠對紫砂行業發展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為紫砂陶瓷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成為宜興紫砂行業的領軍人物。這個不做壺、不是紫砂大師,卻在紫砂史上舉足輕重的紫砂人對行業的發展和未來的走勢究竟有怎樣的想法和見地,讓我們聽聽他的聲音。
收藏界:作為行業的推動者和領頭兵,您對中國紫砂行業的發展做了很多貢獻和預測,包括現在這種作坊式的運營模式,您認為紫砂行業未來的發展會有什么新趨勢?
史俊棠:紫砂行業歷史以來就是來自于民問,來自于家庭作坊,本來就是這種模式發展起來的。新中國成立以來政府把它組織起來,進行工廠化生產與管理,這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說把散落在民間的藝人組織起來,尤其是一些老藝人,授予“輔導員”的稱號,進行了一些整合,形成了一個系統的傳統紫砂工藝的體系,功不可沒。第二,通過他們培養了一大批在當今有影響力的紫砂工藝大師。第三,利用當時這種計劃經濟的模式,搞出口貿易,也是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最大的問題是沒有建立起競爭機制,因此生產力也得不到發揮。改革開放初期,農村最大的成績就是鄉鎮企業,農民為了致富就瞄準了工業。鄉鎮企業最早立足于自身的優勢,正是由于這個歷史背景,很快宜興周圍的鄉鎮企業就把這個行業的生產力發展起來了,建立起了競爭機制。跟原來那種計劃經濟形成了極大的反差,帶來了人才的流動,成本的降低,所以八十年代我就預言,這種彰顯個性的民間工藝品生產回歸到家庭作坊里。
收藏界:您對紫砂行業現在的經營模式有怎樣的看法,您認為這種模式適合現在的發展么?對未來幾年呢?
史俊棠:因為紫砂壺產生的歷史和文化等原因,決定了作坊式生產經營模式最適合紫砂的發展,所以就紫砂發展而言,這種模式還會長期延續下去,不可逆轉。
收藏界:大家都知道,您作為陶瓷行業協會的會長,您除了紫砂還十分關心陶瓷的發展,包括龍泉窯、德化瓷、定窯、景德鎮瓷器等,請您談談宜興陶瓷的現狀。
史俊棠:宜興是陶都,不僅僅盛產紫砂。從大的方面來說,陶都的形成是一個歷史過程。陶都不是誰封的,它是歷史自然形成的,必然有其支撐點。第一,宜興有豐富的陶土資源,這是基礎。第二,宜興有悠久的制陶歷史,宜興的制陶歷史有七千多年。第三,由于上面兩點基礎,宜興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陶瓷產業。在這個產業中間,包括了宜興的眾多的陶瓷門類,不僅僅是紫砂。第四,我們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的陶業人才。由于以上四方面的因素,宜興形成了一個燦爛的陶瓷文化,這幾方面的優勢支持著宜興,使其擁有了陶都的美譽。中國其他地方,大多是瓷器的生產,并沒有陶器。從明朝以來,宜興紫砂得到了文人的青睞,被稱為“文人壺”。文人雅士在推動宜興紫砂的發展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這是文化的魅力,穿透時空、穿越地域。
現在我們主要考慮的還有經營模式的探討,市場經營這方面從理論上來講,有法律法規,有行政,有經濟手段制約它,但是都不理想。現在還是要做兩方面的工作,一是弘揚文化、普及知識,讓大家懂它,懂了以后能更促進宜興紫砂的發展。二是從業者要自律,一切都要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上。樹立一種誠信經營的意識是非常重要的。宜興紫砂是紫砂人的家園,既是物質家園也是精神家園,所有紫砂人都要盡責任共同把它維護好,建設好。
收藏界:您為了推動宜興陶瓷行業的發展,沒有選擇自己做壺,成為大師,在這個問題上,您有遺憾么?
史俊棠:我沒有遺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我從事這個行業以來,負責組織生產,管理整個行業,這幾乎占去了我所有的時間。對于一個紫砂大家來講,沒有幾十年的功夫靜心的坐下來創作是不行的。能當一個紫砂大師是對社會的一種貢獻,我作為一個行業的推動者,也是一種貢獻。我超然于壺外就看得更清楚、更明白,可以去公證的處理一些事情,可以去講一些真話。我不屬于紫砂,但是紫砂史上會有我。我得到了心靈上的滿足,看到這個行業的希望,看到它健康的發展和光明的前途,這不是我的功勞,但有我一份辛勞。我跑遍所有陶瓷產區,每到一個地方,我會學習他們組織管理的經驗,我覺得現在龍泉和德化做的非常好,政府重視、行業推動、從業者的素質都是必要的因素。從自身來講,我們并不是沒有矛盾,矛盾永遠存在,要掌握一個解決問題的手段是最重要的。只有不斷解決不平衡才能倡導出新的平衡,而這兩者周而復始,但正是在這個過程中,發展慢慢形成。我熱愛這個行業,出于這種愛,我產生一種責任。我有激情,但光有激情還不行,還要有行動。在這些之外,更要做好細節。責任、激情、行動、細節,這四點我認為我都做到了。從傳統角度來說,上不愧先人;從市場規律來看,我們不愧子孫;從外部來說,我們要對得起玩壺的人;從內部來說,我要對得起自己良心。
收藏界:中國是個陶瓷大國,但與國際上的陶瓷強國相比還是有距離,而且一直沒有自己的品牌,您覺得和日本韓國相比,我們還欠缺什么?
史俊棠:相比較來說,韓國我去的更多一些。在民間藝術品方面,從廣義上講,宜興紫砂本來就是一個大品牌,在這個大品牌下,每一個從業者、每一位大師都是一個單獨的品牌。不可能注冊一個具體的商標,這跟我們的傳統文化有關系,消費者也不認可。我們現在就是要在一個可長期維持的狀態下探討新的經營模式,要解決的問題是,要打造一個好的經營平臺,在保證專業化分工很明確的情況下把生產者和經營者分開。主要要探討適合現代社會發展的一種營銷模式,不能各自為政,否則很容易讓造假者有機可乘。我現在主要考慮的幾個問題是:一、傳承,這是我這兩年考慮的比較多的。除了這些大師以外,我們也培養了一批一批的年輕人,這其中主要是市場的需求。市場有需求,就會有人做。二、引導,要引導這個工藝有序的傳承、理智的傳承。三、文化的弘揚,宜興紫砂工業發展到今天,不能簡單看作是一個喝茶的工具,這樣的話,它的價值遠遠沒有被挖掘出來。必須要在文化上來做文章,歷史性、傳統性、文化性,這三方面都不能忽略。在歷史中發掘內涵,在傳統中彰顯它的美麗,在文化上賦予它更多的內容。這樣就會讓大家對宜興紫砂從高度上有一個認識。這幾年我們出了好多書,還有一個報紙兩本雜志,另外配合申遺我們每年都要出一些畫冊,開一些研討會等等。這些都對我們宜興紫砂和中國陶瓷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我相信,雖然今天我們中國還只是陶瓷大國,但明天我們一定會成為陶瓷強國!
老驥伏櫪的紫砂赤子——記江蘇省陶瓷協會副會長、宜興市陶瓷行業協會會長史俊棠
嵇 旭 楊 光
采訪之前在我們印象中一直以為快到耳順之年的史俊棠會長是個年事已高的長者,沒想到的是他居然是那么的年輕而有活力,精神矍鑠,風度翩翩,樣子有一點酷,還帶著一種文人特有的清朗儒雅,談吐精練,思路清晰,概括力超強,給人一種不怒自威的感覺。
史俊棠不做紫砂壺,可宜興當地無論政府領導,還是行業同仁都非常尊敬他,稱他為行業領袖可謂名副其實。無論是紫砂大師還是北京工藝美術界學院派的教授們都是他的老友故交。究竟是怎樣的魔力讓這個身在壺鄉不做壺的紫砂人有如此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帶著好奇我們近距離采訪了這位紫砂赤子。
愛壺不做壺
其實大家都知道,憑史俊堂現在在紫砂行業的地位和影響,只需他隨便動動手,或者寫幾個字,就可以做成一把壺,肯定價值不菲,名利雙收。但是史俊棠沒有這樣做。當問到他會不會有點遺憾時,他很干脆簡潔的回答了我們: “我不遺憾。因為在主觀上,如果我做了壺,雖然會有很多直接的收益,但我再去看待紫砂行業和行業內的很多東西時就會不客觀、不公正。客觀上,做壺需要專心專注和大塊的時間,每個人的人生目標都不一樣,我的人生中只能選擇一個角色,我決定做一個管理者,幫助更多做壺的人,我要扮演好我的角色。”為了做好這個紫砂行業的掌舵人,史俊棠拒絕了太多太多名和利,他不但自己不做壺,還要求他的子女也不進行壺藝創作。在這樣一個物欲橫流的世界里。史俊棠能做到這一點很是讓人欽佩。
一個成功者,在生存的路上、在競爭的途中,能夠善于自我控制,戰勝自己的物欲,從克制中取得一個完全獨立的人生,并能隨心所欲地創造,這才是真正有味的人生。“愛壺不做壺,全心全意組織做好壺”是史俊棠的個性寫照。在我們看來,領軍人物能做到公私分明也正是宜興紫砂興盛的原因之一。
紫砂赤子的紫砂情
采訪一直很順利,對于我們準備的問題,史俊堂理性的思維、嚴謹的邏輯讓人暗自稱道。快到尾聲,記者不甘心,想探尋這個完美領導者心靈最深處的情愫:“史會長,我們想知道您為什么對紫砂有這樣深厚的情結?”
只見他一改剛才的抑揚頓挫,驀的停頓了。沉吟了一下,才緩緩道來:“我小的時候家在農村,母親從小做壺,耳濡目染讓我感覺到自己是一個紫砂的孩子。我清楚記得那時母親每天沒日沒夜的做壺,無數的辛苦才能換來一些微薄的收入,當時真是心疼母親。等我長大后才知道那是當時的紫砂經營模式:一些廠家為了節約成本,把批量的訂單分散到每家每戶。散戶們千恩萬謝才可以領到一點活計,用整日整夜的辛勞換來一點點報酬。我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大,為了減輕父母的負擔,維持全家的生活,開過拖拉機,當過車工,種過田,做過鄉鎮企業的供銷員,各種酸甜苦辣都嘗遍了。幼年和青年的經歷使我下定決心,將來一定要為改善紫砂人的生活而做點事情。”
造化弄人。命運的安排讓史俊棠歷史性地選擇了一個企業家的角色。1982年,他出任宜興紫砂工藝二廠廠長、書記,當時年僅32歲的史俊棠可謂白手起家。通過幾年的努力他使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紫砂二廠成長為農業部全國鄉鎮企業先進單位、國家二級企業,在造福百姓的同時富裕了地方經濟。因此,他也獲得了全國當代百名優秀農民企業家和全國優秀鄉鎮企業家,無錫市優秀廠長、勞動模范和江蘇省勞動模范等無數殊榮。兒時的理想變成了現實,史俊棠在陶都的歷史上寫下了自己輝煌的篇章。
嘔心瀝血只為紫砂薪火傳
從企業家到官員再到行業領袖是史俊棠的人生軌跡。離開企業的史俊棠先后擔任了宜興市丁蜀鎮鎮長、市屬工業局局長等一系列的經濟部門領導職務,并被推選為中國鄉鎮企業家協會理事、江蘇省人大代表、江蘇省鄉鎮企業家協會常務理事。雖然他換了多個位置,但他的心從來沒有離開過他心愛的紫砂。
多種工作經歷和角色的轉變讓史俊棠對紫砂業發展有著深刻的認識——最重要的是傳承、文化的弘揚和適合民間工藝的經營模式,三者缺一不可。繼承是為了促進創新發展,創新發展就必須要立足在繼承的基礎上才能實施。作為一個傳承紫砂藝術的有心人,史俊棠在成功的申報了非遺保護,并培養了紫砂傳人之外,他還十分重視對紫砂歷史和藝術大師們技藝的研究,主編了《紫砂研究》一書,并一直擔任《江蘇陶藝》編委會主任。多年來,他把自己研究的體會和成果寫成許多學術文章,毫無保留地發表,使顧景舟、徐漢棠、徐秀棠等等老藝術家們的寶貴技藝薪火相傳。
淡泊名利志存高遠
作為陶瓷行業協會的會長,史俊棠關注的不只是紫砂,對龍泉窯、德化瓷、景德鎮瓷、耀州窯、鈞窯他都有很多研究和考查,他關注的是整個陶瓷行業的發展,尤其對龍泉窯、德化瓷贊賞有加。當然他最鐘情的還是紫砂,他認真的對其他瓷器品類進行研究,為的是從中尋找推敲值得借鑒的地方,從而更好的推動促進紫砂行業的發展。在大量的調研實踐的基礎上,他總結出一個工藝美術品類如果想有很好的發展,政府的支持、行業的推動和從業者的素質三者缺一不可。
當年,史俊棠在博取眾家之長的基礎上結合企業改革的浪潮,大膽提出恢復自古以來那種個人作坊式的分散制作,集中燒成的辦法,使風格各不相同的藝術珍品層出不窮百花齊放,并培養出一代陶藝新人。而今有觀點認為這樣做法不適宜紫砂的品牌建立和推廣。對此,史俊棠認為紫砂這種民間工藝的特性、歷史背景和現實條件決定了其更適合作坊式發展的道路,而且這樣模式會長期保持下去,是不可逆轉的。談到紫砂的未來,史俊棠豪情萬丈充滿信心:“中國陶瓷雖然大而不強,但按照目前模式發展,堅持紫砂個性化發展道路,我們一定會成為陶瓷強國的。”
這么多年一路走來,史俊棠坦言自己收獲最多的是精神上的安慰。“雖然紫砂有今天的發展不是我的功勞,但是有我的辛勞。我不屬于紫砂,但紫砂史上會有我。只要這樣就夠了。”
史俊棠告訴我們,雖然已經過了知天命的年紀,他很開心很快樂,但他還是放不下紫砂事業,還要繼續干下去,因為他停不下來。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一個人的價值,應該看他貢獻什么,而不應當看他取得什么。在史俊棠身上,我們看到的是這樣一種不平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