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竹刻藝術(shù)源遠流長,最輝煌的時期要數(shù)明清。筆者自幼生長于江南茂林修竹之鄉(xiāng),對竹雕藝術(shù)情有獨鐘,在諸多竹雕藏品中,對一件竹雕筆筒尤感興趣,把玩之余,愛不釋手。
這個竹雕筆筒器型碩大,品相完整。全器高2l厘米,口徑稍呈橢圓,18.6×16.7厘米。筆筒截取竹之近根部兩竹節(jié),竹肌厚達1.9厘米,口徑稍內(nèi)傾,光滑圓潤,有玉質(zhì)感,這是長期摩挲把玩的結(jié)果。全器呈深棕紅色,底設(shè)四矮足。內(nèi)壁竹節(jié)旋刀處及與口沿交匯處,呈兩條殷紅的血色圈線,美妙無窮。
筆筒全器取通景布局,采用浮雕、高浮雕、鏤雕等多種雕刻技法,運刀剛勁,層次分明,有的深達六七層之多,充分顯示了嘉定派竹刻的藝術(shù)特色。
竹筒以竹林七賢為紋飾題材,“竹林七賢”是魏晉時期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成、王戎的合稱,他們大多崇尚老莊之學,常聚嘯山林,飲酒清談,弄琴賦詩,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竹筒正面描繪的是在一山石洞口,四人圍于石桌邊,似是在酒酣耳熱之時,縱論世事,三人長髯飄飄,坐于上首的沒有留須,顯得年輕氣盛,昂首向前,右手攥拳于胸,激憤之情可觸。與其對坐的一人手把酒碗,仰頭長笑,像是表達同樣的情懷,放蕩不羈形于神色。坐于其左側(cè)的手把酒碗,正聽得入神,站在其右側(cè)的,雙手背后,躬身向前,聽取他們對世事的譏評,躍躍欲言。洞口邊山石嶙峋,蒼松掩映,幽雅恬靜的環(huán)境與名士縱酒妙論的熱烈場面,對比強烈,動靜得宜。洞口右邊是一片竹林,共雕刻102根竹子,達三四層之多,林中刻有四個人物,有鬼斧神工之妙。林外一人手搭家童肩上,林中一人朝他們走來,同往石洞口相聚,一人攜帶家童,在竹林中行走,匆匆趕去聚會。竹林盡處,一家童手挾主人木琴,朝竹林外兩個煮酒家童走去,手持蒲扇的家童掉轉(zhuǎn)頭,笑迎竹林中走來的小伙伴,另一家童抬起右手,正在向煮酒家童示意什么。竹林邊,有一小徑,小徑下有一蜿蜒小溪,溪邊雜樹生花,怪石堆岸,溪水繞竹林,穿山石,潺潺流逝而去,有一種幽深莫測之感。
筆筒款識題于石壁之上:“竹林七賢,癸酉,王之羽制。”字體蒼勁有力,非大師莫為。王之羽,字謂韶,自署逸民,清嘉定人,得竹刻名家吳之瑤運腕之法,故名噪一時,是康熙時竹刻名家。查康熙癸酉年,應(yīng)是1693年,距今300多年。
全器畫面雕刻七位文人名士、五個家童,共十二個人物,個個笑容可掬,神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配以蒼松修竹,山石流水,高峰飛云,充分體現(xiàn)了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guān)系。作者雕刻技法高超,運刀如運筆。蒼松之虬干蚌葉,山石之突兀凹陷,竹林之修干拔節(jié),人物衣紋之褶皺,無不雕刻得細致入微,自然清晰。清初傳世竹雕中,表現(xiàn)“竹林七賢”題材的筆筒不少,但像拙藏器型如此碩大,雕刻如此精美,畫面同時表現(xiàn)七個文人名士的,實屬不多見。
(責編:石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