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男性為主的紫砂界,女性作者的數量并不占優勢,能達到大師級的更是少之又少。周桂珍以其獨特的女性視角與非凡的創造力為紫砂文化的弘揚與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宜興,乃至全國掀起了一陣“周氏旋風”。
周桂珍于1943年生于宜興丁蜀鎮。中國工藝美術大師。1958年進入紫砂工藝廠藝徒培訓班,先后師從王寅春、顧景舟兩位著名老藝人,走上了藝術的道路。六七十年代是周桂珍嶄露頭角的時期,早在1978年,她與丈夫高海庚共同創作的《集玉壺》被國家選作鄧小平首次訪日的禮品,對于一位藝術家,這是無上的光榮,最高的獎賞。1987年,《曼生提梁壺》又被選為中南海紫光閣的陳列工藝品。這一系列的榮譽并沒有使周桂珍沾沾自喜、停滯不前,她選擇了突破自己,也許這時,才是她邁向大師的第一步。
不知是周桂珍的幸運,還是我們作為欣賞者的幸運。在其后的日子里,她又創作出《環龍三足壺》《之泉茶具》《玉帶提梁壺》《大曼生提梁壺》《真知提梁壺》等一系列流芳后世的紫砂精品。其中有的獲得輕工業部中國工藝美術協會頒發的“陶瓷美術設計”獎;有的被南京博物館選為收藏品,并頒發收藏證書;還有的入選北京國際藝術研討會。
提梁壺那種簡潔、大方的造型俘虜了很多人的心,這同樣也是周桂珍的鐘愛。她塑造的《扁竹提梁壺》《北瓜提梁壺》《之泉提梁壺》《玉珠提梁壺》等作品,均在經典的基礎上創造了不同的升華。提梁壺本身以其穩重、古雅著稱,提梁實際上是茶壺的把。壺把的形式,分提梁、執把兩類,執把又分端把、橫把兩種,提梁則分硬、活絡兩種。顧名思義,硬提梁與壺體同體制成,燒成后即定型,活絡提梁則可以活動,以金屬絲、細藤條或竹根等穿在系鈕中而成。提梁壺的特殊外形決定了其設計上的難度,如何協調好方與圓、肥與瘦、角與弧等視覺美感方面的關系,是每一位作者都應面對的問題。周桂珍所做的提梁壺比例協調、骨肉亭勻、轉折圓潤、雋永耐看?!睹坊ㄌ崃粔亍犯枪乓獍蝗?,梅花象征堅韌不拔,不屈不撓,奮勇當先,自強不息的精神,它的品格與氣節是我們炎黃子孫的驕傲。用紫砂來表現梅花,很生動地帶出了梅花的堅強和高雅。這把壺渾然天成,大氣又不失靈氣。王安石有詩云“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這不正是此壺最好的寫照么。《曼生提梁壺》同樣以梅花為題,但卻大不一樣,細細品味,別有一番意境。
月亮是周桂珍作品中另一個重要意象,月亮代表女性、純潔、永恒、自由、美好、命運、悲歡離合等等,這些無不表達月亮的不同意蘊。自古以來,描寫月亮的藝術作品更是層出不窮,幾乎每一個藝術家都通過月亮來尋找靈感,不少人更是把月亮當作終生創作的對象。周桂珍的《追月壺》就是以月亮為主題的紫砂作品,這把以弧線架構出來的壺仿若天上的一輪新月,正漸漸地走向圓滿。正如納蘭性德在《點絳唇》中描繪出的畫面“一種蛾眉,下弦不似初弦好。庚郎未老,何事傷心早?素壁斜輝,竹影橫窗掃。空房悄,烏啼欲曉,又下西樓了?!边@把壺將陰柔之美表現到極致,又有那么一分曠達。凝視此壺,仿佛看到月里嫦娥載歌載舞,好一個空靈飄渺的神仙世界!
周桂珍的作品造型練達,功力深厚,她將對人生洗練的感悟融入其中并不斷追求藝術的更高造詣,看似閑庭信步,實則深蘊內涵,氣度豁達卻又包含女性之溫和細膩,對于紫砂的造詣可謂獨領風騷。她的作品既深得大師真傳,卻又散發著自身的靈動,不墨守成規;既蘊含紫砂傳統扎實厚重的工藝藝術,又博采眾長,將玉器等不同領域的藝術風格融會貫通,并首創不對稱造型的幾個形體,為紫砂界的珍品。馮其庸先生用“工極而韻,紫玉蘊光”八個字來評價周桂珍的紫砂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