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有各種各樣的香味,而最沁人心脾的莫過于泥土的氣息。紫砂泥被稱為富貴土,說的是它的世間罕有,獨產自宜興丁蜀一帶。雖是富貴之土,卻無法掩飾它作為泥土的自然與質樸,如此,才成就了紫砂壺古樸典雅的獨特韻味。
在欣賞紫砂女薛晨芝的紫砂壺藝作品時,清新而自然的泥香氣息撲面而來,激蕩于心頭,立消滿身倦怠,目悅神怡,如至藝術圣殿,此番感受畢生難忘。
薛晨芝從藝紫砂絕非偶然,她家學淵源,外婆是紫砂工藝廠最早的紫砂藝人,父母親都是陶瓷企業的骨干,姐姐是山東美院的教授,如此得天獨厚的藝術氛圍,為薛晨芝開辟自己的藝術天地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1992年,薛晨芝拜高級工藝美術師、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曹婉芬為師,并由其女兒范建華、女婿陸軍負責技藝指導,后又師從省工藝美術大師呂俊杰。都說名師自有高徒出,聰慧的薛晨芝揉合了曹、呂兩派不同的藝術風格,而形成了自己的藝術氣質,這些氣質全都反映在了她的那些始終帶有淡淡泥土氣息的紫砂作品里了。
看了那對《姐妹對壺》后,不得不相信姐妹之間是心有靈犀的,薛晨芝和姐姐薛慧志在《姐妹對壺》創作上的合作可以說是天衣無縫。這組壺,一個熱情奔放,一個含蓄內斂。熱情者,嘴、鈕、把都給人一種毫無保留的向外揮灑的力度,盡情地舒展著身姿,其勢在外;含蓄者,嘴、鈕和把全都向內收斂,似乎將整個氣韻都凝聚在壺俸之中,其勢在內。一對《姐妹對壺》,不僅讓人看到了薛晨芝與薛慧志姐妹的不同性格,還讓人體會到了她們的姐妹情深,更使人感受到了她們橫溢的藝術才情。
一把《紫玉壺》,最能反映薛晨芝對紫砂這一事業最純潔的喜愛。這是一把最樸實無華的壺,卻涵蓋了紫砂所有的語言。上等的泥料,無可挑剔的做工,實用而不失藝術性,鮑志強大師有力的銘刻,這些都在此把“紫玉”中逐一呈現,完美無瑕。但是一把“紫玉”尚不能完全表達薛晨芝對紫砂藝術的厚愛,對《井欄壺》《如意石瓢壺》《掇球對壺》《倒把西施壺》《仿古壺》《虛扁壺》等傳統名作的再現,以及《古井移木壺》《南瓜提梁壺》《石圓壺》《紋觚壺》《五頭獎杯茶具》等諸多體現自我創作理念的作品,所有的這些似乎才能更進一步地表達薛晨芝的藝術心聲。
遠離喧囂鬧市,四壁陳設著茗壺佳作,任其窗外是寒冬抑或是酷暑,始終于泥香雅舍中孜孜不倦地創作。紫砂對于薛晨芝來說就是一切,但凡悲喜哀樂全憑其決定,雖被臣服,卻欣欣然而為之。這,便是一個執著的紫砂人,一個純真的紫砂女。
(責編:辛 友)
壺與紫砂泥料的優劣關系
薛晨芝
宜興紫砂陶土主要產于丁蜀鎮青龍山、黃龍山兩座看似普通的小山丘,其主要成分為石英、赤鐵礦、高嶺土和云母。紫砂泥料種類分為紫泥、朱砂泥和本山綠泥等,其中以紫泥為主。各種泥料既可單獨成陶,又可進行相互配置成不同的色調,因此也使得紫砂作品能夠千變萬化,多姿多彩。
紫砂泥料如同紫砂壺一樣,也有好壞優劣之分,好的泥料甚至是決定一把壺好壞的關鍵。歷代制壺名家,對紫砂泥料都非常地講究,有的甚至親自到礦上對泥料進行挑選,親自煉制。筆者從事紫砂壺創作多年,深知紫砂泥料對壺之優劣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多年來,筆者除了潛心鉆研紫砂壺的造型藝術之外,還專門對紫砂泥料進行研究。一直以來,筆者所制之壺的原料均是買來原礦泥,再請人進行煉制加工,然后陳腐上足夠長的時間。因為陳腐的時間越長,泥料越熟,成壺泡養后才能使之更加光潤古雅,媲美璞玉。筆者所制作的《紫玉壺》《井欄壺》等,經過茶水的一番沖泡養護,日發黯然之光,愈加顯示了紫砂壺自身的肌理美,為時人所珍愛。
紫砂泥料對壺的影響不僅僅表現在其外表的美感上,更重要的是表現在泡茶的功效上。眾所周知,紫砂壺與其他工藝品的最大區別就在于它除了具有陳設性和收藏性以外,還有一個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實用性。用紫砂壺泡茶,色、聲、香、味盡藏,湯色清潤,暑天久置不餿。紫砂壺為砂質壺,傳熱緩慢,且保溫性好,寒冬時節捧壺在手,既可保暖又不炙手。紫砂壺壁有氣孔,可吸茶香,經久使用,沸水注入無需茶葉亦有余香。所有紫砂壺的這些獨特的功能,泥料的好壞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試想,一把壺無論做工如何考究,如果選用的是一般的泥料,甚至是劣等泥,那么紫砂壺的這些為人們所青睞的功能便會喪失殆盡,這,也必然是一件失敗的作品。
《陽羨茗壺賦》云:“紫而不姹,紅而不嫣;黃而不嬌,黑而不墨;如鐵如石,胡玉胡金;備五文于一器,具百美于三停;遠而望之,黝若鐘鼎陳明庭;迫而察之,燦若琬琰浮精英。”說的是紫砂壺的材質之美,而這無與倫比的質感,完全取決于原材料的好壞。有的紫砂壺如若在泥中摻以粗粒生、熟泥砂,或是采用鋪砂、調砂等手法加以調配,珠粒在壺身上若隱若現,體現出的是紫砂的另一種美。筆者所制作的《如意高石瓢》《如意石瓢》等,便體現的是這一種美。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浩瀚太湖之濱的山川靈氣不僅“養”出了舉世聞名的紫砂壺,并賦予了紫砂壺鮮活的生命。唯有用這獨特的泥料才能做出這形神兼備、賞心悅目的舉世茗壺來!
(責編:辛 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