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化遺址,曾多次出土玉帶鉤,大多出于人骨架下肢部位。商周時期的腰帶多為絲帛所制的寬帶,《詩·曹風·鸕鳩》:“淑人君子,其帶伊絲。”鄭箋:“謂素絲大帶,有雜色飾者。”大帶又名紳帶,《禮記·玉藻》說紳帶的長度“士三尺,有司二尺有五”。紳即絲帶束緊腰部后下垂的部分。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多采用銅帶鉤固定在革帶的一端上而勾住革帶另一端的環或孔眼,使用非常方便,而且美觀。《淮南子·說林訓》所記“滿堂之坐,視鉤各異”,都說明帶鉤已經在上層社會普遍地使用,在這種情況下,帶鉤的制作也越來越精美華麗。從考古發現的材料證明,早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就有方形素面銅帶鉤出土。春秋中期的銅帶鉤在河南、陜西、北京等地墓葬均有出土。山東、陜西春秋墓曾出土金帶鉤,河南固始侯古堆春秋大墓出土有玉帶鉤、銅環與玉瑗、玉璜和回形玉飾組成的佩飾同出。到戰國時期,也有帶鉤與環同出的情形,如河南汲縣5號戰國墓鐵帶鉤與骨環同出,6號戰國墓青銅嵌綠松石的帶鉤與羊脂玉環同出,安陽大司空村131號戰國墓人架腹部有銅帶鉤與玉髓環套合在一起。帶鉤一直延續到明清都有。
帶鉤的材料有玉質的、金銀的、青銅的、鐵的。工藝制作除雕鏤花紋外,有的在青銅上鑲嵌綠松石、寶石、琉璃等,有的在銅或銀上鎏金,有的在銅、鐵上錯金嵌銀。形狀有琵琶形、古琴形、動物形、圓形、方形、圓柱形等等。
玉環流行于新石器時代至明清。新石器時代玉環的基本造型為扁平的圓環狀,多用白玉、黃玉制作。整體圓整光潔,內外壁平直,有的環上對鉆有小圓孔,孔壁斜直。玉環中心稍厚,邊緣較薄,通體磨光,制作精致。戰國玉環種類很多,有絞絲環、云紋環、谷紋環、三龍外蟠環、重環及瑪瑙環等,肉部中央加厚,兩邊變薄,剖面如棗核形。漢代時玉環直徑較小,環表面飾典型的漢代紋飾,如勾云紋、四靈紋、螭紋等。漢晉時的玉環略有變異,環面素樸無紋,只在圓形外側對稱雕出兩長方形凸起。唐代玉環圓形,體較厚,琢成內外六瓣蓮花形,束腰。宋代有扁圓形玉環,如早期形制。明清兩代多雕團龍紋、蟠蝻紋及竹節形玉環,龍身多飾魚鱗紋,旁襯卷云紋。
綜上,筆者認為帶鉤和玉環的功用就有數種,一種是與環相配直掛在革帶上勾掛佩飾或系束衣衫,有一定的實用和裝飾作用。另有一種可裝于衣服肩部勾掛衣領或裝于衣領勾掛衣服肩部,至今仍可在和尚的袈裟上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