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
(四)明晚期青花題記、款識和筆畫特征及其演變
例1,嘉靖青花龍鳳紋尊(故宮藏)雙圈款“大明嘉靖年制”(圖4-1)。例2,嘉靖青花云龍紋梨式壺(同上)雙圈款“大明嘉靖年制”(圖4-2)。例3,嘉靖青花嬰戲圖方盒(上博藏)款“大明嘉靖年制”(圖4-3)。例4,嘉靖青花嬰戲圖大罐(天民樓藏)款“大明嘉靖年制”(圖4-4)。例5,隆慶青花團龍紋提梁壺(故宮藏)雙圈款“大明隆慶年造”(圖4-5)。例6,隆慶黃地青花云龍紋碗(南博藏)雙圈款“大明隆慶年造”(圖4-6)。例7,萬歷青花穿花龍紋梅瓶(故宮藏)橫排款“大明萬歷年制”(圖4-7)。例8,萬歷青花云龍紋鏤空長盒(故宮藏)雙圈款“大明萬歷年制”(圖4-8)。例9,萬歷青花人物圖洗(同上)雙圈款“大明萬歷年制”(圖4-9)。例10,萬歷青花花卉紋六角瓶(南博藏)橫排款“大明萬歷年制”(圖4-10)。例11,萬歷青花觀音圖書經文碗(故宮藏)“萬歷四十四年”題記(圖4-11)。例12,萬歷青花吳吳十墓志(江博藏)“萬歷二十四年”(圖4-12)。
解析:嘉靖(1522-1566年)、萬歷(1573-1620年)兩朝因時間長,分別選擇典型性的四例和六例,其中萬歷有兩例長文題記。嘉靖官窯青花款識的結體為平勢、長方,雖然有多樣的結體形態,如例1稍瘦勁工致且秀麗,例2粗笨而生拙,總體特征看出仍摹仿一些粉本的北魏書風。筆法方面,整個嘉靖款大致是統一的,橫豎點撇捺均沒有表現出書法的筆畫特征,六個款字的筆畫似線段,粗細均勻,起筆、收筆均為圓禿形,筆畫沒有或稍有起伏提按,如四例中的“大”“明”“制”字的撇捺也沒有寫出“掠”“磔”的筆意,也是描畫的線條。還有撇、捺、鉤出鋒處向下滑,如例4的“大”“制”的捺畫末端,這些痕跡都是青花“料筆”收筆的重要特征。
與嘉靖款比較隆慶官窯款識的粉本稍清秀,撇、捺較為柔和。基本筆畫特征相同,都是線段形,例4與例5“明”字的橫折特征完全一樣。
萬歷官窯青花款識的結體多種多樣,其粉本沿襲嘉靖的北魏體風貌,但經過多人摹寫后而千差萬別,有例7的工穩,例8的粗獷,例9的樸拙。筆畫有以下特征:有筆畫均勻的線段型和橫細豎粗、轉折頓挫有明顯變化的筆法型兩類,前者與成化以來的線條型類似,后者的書寫筆意濃,如例8筆畫就是在這種強烈的表現書法筆意的情勢下,出現有怪異棱角的橫折。如例9的“明”“萬”的轉折突出,撇撩鉤有轉折且筆畫粗而長。如例10有十分明顯折筆出鋒的痕跡。有的末端呈向下的筆意,如例9“大、明、萬、歷”和“制”下“衣”的撇捺鉤特征和出鋒處均彎向下,都是勉強用本來不宜用作寫字的料筆表現書法筆法情況下的奇異特征。有的款為順應“料筆”書寫方便,逆向運筆,如例10“制”下“衣”字,不但第三長撇從左向右上挑,而且第四畫豎鉤向上作長鉤以替代第五畫的短撇。例11、12書寫有大量文字,筆畫瘦硬,例11稍有一點點書寫的特征,例12完全是用鋒尖平拖描線式寫字。因為是寫小楷,書法功底很差,用料筆書寫拖筆描出細瘦的文字。
小結:嘉靖至萬歷沿用料筆書寫款識,款識粉本有北魏書體風格。嘉靖款識較平穩工整。萬歷時書寫者因用料筆極力表現書法的筆畫特征,而形成貌似遒勁有力,其實是粗拙的特異筆畫。
(五)明末青花題記、款識的筆畫特征及其演變
例1,天啟青花花卉紋方觚(故宮藏)款“天啟年米石隱制”(圖5-1)。例2,天啟青花團龍紋燭臺(上博藏)“天啟元年”題記(圖5-2)。例3,崇禎青花人物圖小罐(香港竹月堂藏)“崇禎十二年”題記(圖5-3)。例4,崇禎青花十八羅漢圖筆筒(上博藏)隸書題記“癸未”(圖5-4)。




解析:兩例天啟款識同為料筆書寫。例1是書畫家米萬鐘定制的花觚,款識的筆畫卻粗拙,例2筆畫稍細,殊無筆意。例3結體方扁,橫畫有隸書筆意。例4器型、裝飾、釉色、料色等都有鮮明的明末特征。干支紀年“癸未”應是崇禎十六年(1643年)。圖上隸書題四言詩句和跋語,體勢方扁,筆畫瘦硬,粗細均勻,也有“蠶頭雁尾”筆畫,這是料筆寫隸書的特征。
小結:天啟、崇禎青花官窯款識罕見。民窯器上題記款識出現用料筆書寫的有獨特風貌的隸書,筆畫細勁。
(六)清早期青花題記、款識的筆畫特征及其演變
例1,順治青花山水桃源圖瓶(上博藏)隸書題記“癸巳”(圖6-1)。例2,順治青花羅漢圖凈水碗(同上)隸書題記“順治丁酉年”(圖6-2)。例3,順治青花加官圖盤(故宮藏)楷書題記“戊戌”(圖6-3)。例4,順治青花山水圖盤(南博藏)雙圈款“大清順治年制”(圖6-4)。例5,康熙青花魚龍變化圖盤(同上)雙圈款“大清康熙年制”(圖6-5)。例6,康熙青花十二月花卉紋杯(同上)楷書題句(圖6-6)。例7,康熙青花綠彩云龍紋盤(同上)雙圈款“大清康熙年制”(圖6-7)。例8,康熙青花十八羅漢圖爐(上博藏)楷書題記“康熙乙亥”(三十四年)(圖6-8)。例9,雍正青花淡描花蝶紋盤(南博藏)雙圈款“大清雍正年制”(圖6-9)。例10,雍正青花海水白龍紋天球瓶(故宮藏)篆書印章“大清雍正年制”(圖6-10)。例11,乾隆青花纏枝蓮紋瓶(同上)篆書印章“大清乾隆年制”(圖6-11)。例12,乾隆青花纏枝蓮紋供瓶(上博藏)楷書題記“乾隆五年”(圖6-12)。
解析:例l、例2的題詩、題記隸書結體方扁、筆畫細勻,主筆畫帶有“雁尾”,例1“癸巳”應是順治十年(1653年)。例3楷書“戊戌冬月贈子墉賢契,魯溪王鍈。”戊戌為順治十五年(1658年),當時王鍈為江西饒州守道。題款楷書書寫不工,細線瘦硬,拖筆而成,與明末(圖5-2)風格相似。例4為少見之順治官窯款,結體吸收嘉靖款中的一種風貌,與圖4-1比較,“大、年、制”都有十分相似之處,“制”上緊下松。順治款的筆畫則另有新貌,橫豎筆畫取側鋒之勢,且用筆爽利,筆痕清晰。例5是典型的康熙官窯款之一,結體上緊下松,橫平豎直,筆畫瘦勁,撇、捺取縱勢,如“康、年、制”等的撇畫豎筆直下急彎,捺畫如“大、制”輕起重按再作收筆。將例4、例5的“大、清、制”比較,結體十分相近,筆法竟完全相同,從而可以說明康熙官窯之一典型款是沿襲順治官窯款風貌。例6是12件一套之一,每杯一面繪花,一面楷書題詩句,底有雙圈楷書款“大清康熙年制”,是官窯名品。題句文字高約3-4毫米,要知道在胎薄如紙、吸水涸散、料水滯筆、表面不光平的坯體上寫如此細小的字,是極不容易的!只有用料筆鋒尖,以描(畫線條)兼寫(有提按筆畫)的技法,才能達到這般效果,同時,也反映了此時制作料筆的工藝技術有了很大的進步。例7是康熙官窯款另一風貌,仿照宋版書上所刻的字體,結體四方端正,橫平而稍細,豎直而稍粗,將書法的筆畫裝飾化。例8以楷法兼含隸意,其捺鉤畫(如“敬、奉、亭”)是楷法,而橫畫(如“世、音、座”)有隸意,這是康熙民窯上承順治題記的新變體。例9是繼承康熙的一種風貌(例7),以書寫的筆畫表現裝飾性的文字。楷法中也含隸意(如橫畫有“雁尾”),成為雍正官窯楷書款的時代特征。例10借鑒了漢代六字白文印的章法,從起筆尖刻,可窺見料筆書寫的痕跡,但整體布局平正,筆畫均勻,開刨了清代六字印章式款新格局。例Il在繼承雍正款式章法的基礎上加以規范,布局疏密勻稱,筆畫細勁,為乾隆官窯款之典型。例12是唐英款名器,從筆畫分析,仍顯示出料筆拖線條,又試圖書寫傳統書法筆畫特征而出現的筆畫特征。
小結:清代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官窯青花幾種款式都是各朝在前朝的基礎上變化發展的。楷書、篆書、隸書的筆畫都有料筆書寫特征。
縱觀歷代青花題記、款識的筆畫特征,明成化以前,官窯款采用傳統書畫筆書寫,明成化朝開始一直到清代采用特制的料筆書寫。康熙料筆制作精良,能書帶描極細的小楷。無論何種書體和不同的結體,料筆的筆畫特征總是一脈相傳的。
五、比較款識的特征在鑒定上的作用
以上結論可以運用到古瓷鑒定斷代工作中。比較相同的款識,因選用不同的筆導致不同的筆畫特征,再結合款識字的結體,從而分辨出后代仿前朝的款識。
(一)成化以后各個時期仿寫宣德款識與原款識的比較
例1,青花纏枝寶相花紋碗(景德鎮陶瓷考古所藏)雙圈款“宣德年制”(圖7-1)。例2,青花纏枝蓮紋盤(故宮藏)雙圈款“大明宣德年制”(圖7-2)。例3,青花人物舞獅圖尊(同上)款“大明宣德年制”(圖7-3)。
解析:例1“年制”的結體與成化圖3-1“年制”完全一致。例1“宣德”的結體與宣德圖1-5及任何宣德官窯款毫無相似之處。例1四字的筆畫均為硬毫拖筆描畫,粗細一致,如“宣”的寶蓋橫折不能向左只能向下拖筆。例1應是成化時寫“宣德”款。用同樣的對比法,例2的六字結體與料筆筆畫特征,均不同于宣德的款識,而其中“大、明、德、年、制”五字與正德圖3-7完全相同。例2應是正德時寫“宣德”款。例3的六字結體長方,上緊下松,側鋒取勢,且筆畫爽利,與康熙圖6-5十分相似,而與宣德朝的官窯真款毫無相似之處。例3應是康熙時寫“宣德”款。
(二)同一朝代仿寫前朝各個時期款識與各個原款識的比較
例1,青花舞樂圖尊(故宮藏)雙圈款“大明成化年制”(圖8-1)。例2,青花人物圖尊(同上)雙圈款“大明嘉靖年制”(圖8-2)。
例1與成化圖3-1、圖3-2、圖3-3三款比較,不論結體、筆畫均毫無相似之處。例2與嘉靖圖4-1比較,結體有部分相似(參看順治、康熙款識內容探究其因),但是筆畫和用筆之法則明顯不同。例2筆法精細,側鋒取勢,出鋒明快,有輕重粗細變化,運筆時書寫的成分多于描畫。撇畫作彎弧狀,而圖4-1的撇畫直,筆畫均勻。運筆時基本上是描線,書寫的成分很少。例1、例2的“大、年、制”三字與康熙圖6-5比較,結體、筆畫完全相同,所以例1、例2是康熙時期寫成化、嘉靖款以寄托古意。兩例均筆法精致,從這一特征也反映出康熙制筆的進步。
六、結論
本文從景德鎮青花料筆的特殊性能及其獨特筆畫特征,考察歷代青花題記和款識,推斷出成化朝為開始使用料筆時期。以此為分界線,可運用于鑒定和斷代。成化以后用料筆托寫前朝的款識與書畫筆書寫的原款識有明顯的不同。康熙料筆制作進步,筆畫精細,可判斷其寄托古意寫前朝的款識。當然,這里包括鑒賞者自身的書法修養,親身體驗書畫筆和料筆書寫青花款字的筆畫特征和感受,以及書寫完畢與燒成瓷的青花款字微妙變化的對比等綜合分析的能力。(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