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合背“太平通寶”
北宋“太平通寶”為宋太宗趙光義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3年)所鑄。幣質分為金、銀、銅、鐵四種。其中金、銀錢幣為宮廷賞賜錢,傳世甚少,而銅、鐵錢為流通貨幣,版別復雜。有小樣、大樣、長通短平、背星、背月、合背等眾多版別。銅制錢鑄造精美,肉廓周正。錢文“太平通寶”四字隸書順讀,字體端正醇謹,形制與盛唐開元錢較為類似。
筆者收藏一枚小平合背“太平通寶”。此錢直徑約2,4厘米,生坑,古樸自然。由于長時間流通,此錢磨損較重,兩面字跡已有些許模糊。錢體紅、綠銹交錯,沸水煮未變樣,當為千年之物也?!疤酵▽殹彪m版別頗多,但合背錢卻極少。各種錢幣書籍均將其列為珍稀品種,價格在千元以上。
此枚錢幣經過千年風雨洗禮,如今重新面世。它為人們研究北宋的錢幣版別增添了新的實物資料。
新莽“貨泉”錢范
王莽天鳳元年(公元14午)實行第四次貨幣改制,開始鑄造“貨泉”錢幣。
筆者收藏一枚用于鑄造“貨泉”的母范。該錢范屬生坑,長約10.4厘米,寬約5.5厘米,布滿翠綠色入骨銅銹。錢范正面鑄有兩枚“貨泉”錢樣,正反樣兼有。錢樣字跡清晰,“貨泉”二字為典型之懸針篆,工整纖秀,甚顯莽錢特色。錢范背部藍綠銹交錯,不易清除。
此枚錢范歷經兩千年風雨,仍能保持上佳品相,頗為不易也。此錢范的出現也為研究我國古代錢幣鑄造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