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1254-1 322年),堪稱我國元代最偉大的書畫家,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水精宮道人,中年曾署孟俯,湖州(今浙江吳興)人。生于宋寶祜二年,卒于元至治二年,宋宗室。入元,世祖忽必烈搜訪“遺逸”,經程鉅夫薦舉,官刑部主事,后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封魏國公,謚文敏。工書法,猶精正、行書和小楷。所寫碑版甚多,圓活道媚,人稱“趙體”。擅畫,主張“作畫貴有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益”,并用書法技巧寫古木竹石,自稱“石如飛白木如籀”。他變革南宋院體格調,開創了元代畫風。能詩文,風格和婉。兼工篆刻,以“圓朱文”著稱。有《松雪齋集》。趙孟頫存世書跡多,如《洛神賦》《道德經》《膽巴碑》《玄妙觀重修三門記》《四體千字文》等。其畫作亦有存世,皆為珍品。天津博物館藏子昂法帖三卷,一為行楷,一為小楷,一為大字行書,分別為其47歲、51歲和68歲時所作。現海內外雖然傳世子昂作品為數不少,但天津博物館所藏此三法帖,皆為其書法不同發展階段、不同書體的代表作品,堪稱子昂法帖之佼佼者。
行楷《洛神賦》卷
紙本,縱29.5厘米,橫192.6厘米,凡68行,902字,元大德四年(1300年)為盛逸民書,趙時午47歲。《洛神賦》為三國時曹植所作。洛神,即洛水的女神洛嬪。李善在《文選》注中引如淳說,謂系宓(伏)羲之女,稱宓妃,因渡水淹死,成為水神。宓妃之名,亦見于《離騷》。曹植(公元192-232年),字子建,曹丕之弟。他是建安時期最負盛名的作家,《詩品》稱之為“建安之杰”。《洛神賦》是曹植的抒情名賦。它熔鑄神話題材,通過夢幻境界描寫了一個人神戀愛的悲劇。賦中用大量篇幅描寫洛神宓妃的容貌、姿態和裝束,然后寫到詩人的愛慕之情和洛神的感動。最后寫到由于“人神之道殊”,洛神含情贈珰而去,和詩人失意追戀的心情,有濃郁的悲劇氣氛。這篇賦想象豐富,描寫細膩,詞采流利,抒情意味和神話色彩很濃,藝術魅力很強。趙氏生前曾多次書寫此賦,一是為摹寫王獻之的書法,二是出于對此賦的喜愛和對魏晉文人精神世界、浪漫情懷的崇尚與向往。應該說,魏晉的文人精神始終是構成趙氏內心世界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失掉了魏晉的文人精神,就不可能促成趙氏的人文情懷和藝術成就。除《洛神賦》外,趙氏還多次書寫王羲之《蘭亭序》、陶淵明《歸去來辭》和嵇康的《與山巨源斷交書》等晉人文章,這些不僅是藝術珍品,更是趙氏內心世界的真切流露。
我們知道,宋代的“蘇黃米蔡”四家,在當時對書壇有很大影響,而且也是我國書法史上的杰出書家。但趙氏不以為然,他對宋人“尚意”書風極為不滿。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中年以后,他逐漸在心中樹起崇高的藝術偶像,而且自此以后再無更改,那就是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簡稱“二王”。他曾說:“右軍字勢雄強,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于天然。”“蘭亭者,新體之祖也,然書家不學蘭亭,復何所學?”正是趙氏的這一觀念,使他一步步走向書法藝術的巔峰。
趙氏下大力氣學習“二王”,主要是反復臨摹王羲之的《蘭亭序》和王獻之的《洛神賦》。當時獻之的《洛神賦》十三行墨跡就收藏于趙氏手中,所以我們見到的趙書《洛神賦》絕不只一件。天津博物館藏大德四年為盛逸民書《洛神賦》,正是趙氏苦學“二王”,自己的書法風格確立之后的力作。縱觀全篇,首尾連貫,筆墨從容,法度嚴謹,一氣呵成,圓活道媚,字字玉潤,清新秀美,自然灑脫,真可謂“翩若驚鴻,婉若游龍”。在我們看到的趙氏所書幾件《洛神賦》中,此篇可稱得上是其中之佼佼者。這件作品反映的是趙體行書的典型風格。字的結體沉穩舒展、富于變化,字的筆畫勻稱細膩、張弛有度,字的整體面貌柔美儒雅,看不出一點劍拔弩張、盛氣凌人、故作姿態、扭捏造作。作為一個書家,寫出幾個秀美的字并不難,但下筆千言、字字珠璣,每個字讓人很難挑出毛病,實屬不易!趙氏的這件作品,真可讓我們見識其深厚的書法功底。
這件作品如同一面鏡子,折射出趙氏的書法內涵。通過比較不難發現,書中有宋高宗的沉穩、圓潤,但是除去了其呆板;有大令十三行的內斂、深邃,但又增加了幾分行書的活躍;有右軍《蘭亭序》行書挺拔的筋骨與風度,但又增加了幾分筆畫的豐腴和柔婉。難道不是這樣嗎?趙氏在學書過程中毫無疑問會博采眾長,吸收多家的營養,但從這篇《洛神賦》中,我們總覺得其筆觸主要還是游走于宋高宗、大令、右軍三人之間。另外一點值得一提,那就是字的大小。此篇作品字體比小楷要大,這就為運筆及筆畫的變化留下了較大的運作空間,使書者的書法才華得以充分展現,也使觀賞者得以充分地領略。字距較大是這件作品的又一特點,這樣顯得整體布局較為疏松,不會使人感到局促。作品卷尾有何心山、倪瓚題記,清代英和觀款,曾經明代項墨林,清代陳準、陳崇本、孫爾準、崇恩及近代張翼等人鑒藏。
“飲水不忘掘井人”。《洛神賦》這件國寶級文物、罕見的藝術珍品,是我國著名文物鑒藏家張叔誠先生于20世紀80年代將其與其他450余件珍貴文物一并捐獻國家的。撫物追思,對張先生的愛國熱忱,每每油然而生無限的崇敬!
小楷《高上大洞玉經》卷
紙本,縱29.7厘米,橫457厘米,共276行,每行最多22字,款署“大德九年(公元1305年)十月八日吳興趙孟頫書”,并鈐有朱文“趙孟頫印”、“天水都圖書印”。卷首《高上大洞玉經》的“高”字處鈐朱文方印“趙”,題目下鈐趙孟頫長方朱文印“大雅”。卷首醒目處,鈐朱文“乾隆御覽之寶”圓形印和“乾清宮鑒藏寶”長方印,可知此卷曾人藏清宮。此卷《高上大洞玉經》稱其為趙孟頫小楷的代表作品是當之無愧的。他書此卷時51歲,正是其書法藝術的成熟期。
這里應該指出的是,趙的小楷書法和其大楷、行、草書體一樣,絕不僅是一種面貌,這也正顯示了趙孟頫豐厚的創作底蘊、寬廣的創作視野、高深的藝術修養、嫻熟多變的創作技法和博覽古今、有容乃大的藝術胸懷。單就我們常能見到的其小楷書法,就有的較為肥碩,有的較為清瘦,有的方正工整,有的字體稍長,有的寫起來一筆不茍,也有的如其大楷一樣,略帶行書意味。真可謂千姿百態、各具神情,通篇讀來令人心馳神往、魂牽夢縈;掩卷而思,亦映現腦際,回味無窮。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心情而異,因筆墨紙絹而異,因功能而異,遵循書法創作的規律,順其自然,完美表達自己的情感世界,這對書家其實是不易做到的,而趙孟頫卻無疑做到了這一點。
該卷鈐印最多的是明代大鑒藏家項元汴的印章,鈐于卷首、卷中和卷尾,約九十余枚,幾乎囊括了項氏常見的所有收藏印章。如此繁多的項氏收藏印鈐于同一作品中,形成了中國書畫收藏史上一道獨特的風景,亦可想見項氏對趙孟頫此卷的無比鐘愛。這些印章主要有“墨林”、“退密”、“平生真賞”、“虛朗齋”、“項子京家珍藏”、“子孫世昌”、“神品”、“子京”、“桃里”、“寄敖”、“世外法寶”、“子京珍秘”、“項叔子”、“項墨林鑒賞章”、“墨林”、“宮保世家”、“項墨林父秘笈之印”、“檇李”、“項元汴印”、“天籟閣”、“從吾所好”、“子京父”、“墨林主人”、“元汴”、“墨林山人”、“神游心賞”、“西楚王孫”、“六藝之圃”、“項元汴氏審定真跡”、“墨林硯癖”、“桃花源主人家”、“項墨林鑒賞法書名畫”、“墨林項季子章”、“隱居放言”、“有何不可”、“神”、“奇”、“元父氏”、“項氏子京”、“元汴之印”、“煮茶亭長”等。
此卷有跋文三,現擇其要者錄之,以備研究者參考。一為明代大鑒藏家項元汴跋:“明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秋九月購于溫州王氏,四十年重裝。元趙松雪楷書洞玉經。墨林項元汴珍秘。原價壹佰金。”二為明代文嘉跋:“其體專宗元常,與公平時書微有不同,而用筆之精、轉折之妙則無毫發少異。蓋公于古人書法之佳者無不仿學,如元魏常侍沈馥所書魏定鼎碑亦常仿之,謂其得鐘法可愛,則其于元常固惓惓矣。自右軍《黃庭》,子敬《十三行》之外,不雜他人一筆。所以深造自得,乃一代學人之祖也。嘉禾子京項君以重價購得此卷,持來求跋,遂為書此……萬歷三年四月十一日茂苑文嘉書于歸來堂。”文嘉此言前人曾引用過,今證實文嘉此言正出于天津博物館藏趙孟頫《高上大洞玉經》之跋。三為天津近代徐世章跋。此卷錦質包皮背面題:“辛未五月十六日濠園以白金三千得之。”鈐朱文印“世章珍秘”。另鈐印“進修堂印”、“長樂未央”、“天津濠園徐氏珍藏”、“子孫永保”等。徐世章(1889-1954年),字端甫,又字叔子,號濠園,天津人,民國時期總統徐世昌之堂弟。
行書《送瑛公住持隆教寺疏》卷
紙本,縱47.7厘米,橫333.5厘米,書于至治元年(1321年)十二月,趙氏時年68歲。該疏的正文凡25行,每行最多7字。
此卷曾著錄于《鐵網珊瑚》《式古堂書畫匯考》,明項元汴曾收藏。疏中之瑛公,即僧祖瑛,曾住持杭州萬壽寺,昌國州即今之浙江定海。為送祖瑛住持隆教寺,趙氏特書此疏。趙氏是于第二年6月辭世的,這又是趙較為少見的大字行書作品。在趙近60年的書畫生涯中非同一般,占據重要的地位,故此卷吸引了眾多學者的關注。
縱覽趙氏晚年較大字體的書作,有延祐三年(1316年)的《膽巴帝師碑》、延祐六年(1319年)的《仇鍔墓志》、延祐七年(1320年)的《福神觀記》等,但這些書作基本上還是屬于楷書,與此疏的書體尚有不同,可比性不是很大。此疏更像是即興之作,無拘無束,信筆書來,行中夾草,方圓并用,別有一番筆墨,別有一種風格,別有一番意趣。它在趙氏的書作中是極為罕見的,趙氏在其晚年,于諸多江南名流面前,又著實顯露了一次非凡的藝術才華,同時也使自己的書法藝術攀上又一新的高峰。這是趙氏晚年爐火純青的書法藝術在自己一生中空前絕后的展示,也可說是在近60年書畫創作舞臺上,乃至在中國延綿數千年的繽紛書壇上,最后一次完美謝幕。之后,這顆書畫巨星便隕落了。難怪該疏后所列江南名流胡長孺發出如下感嘆:“子昂書,上下五百年,縱橫一萬里,舉無此書!”這種評價,對予昂并不為過。難道不是這樣嗎?自元至明清的幾百年間,再沒有哪位書家的藝術成就能與子昂相比。即使是極為自負,總欲將己與子昂相提并論且風靡一時的董其昌,無論是在人品、藝術的修養方面,還是在書法功底方面,與子昂相比也差之遠矣!
雄強縱逸而不失法度,圓活道媚而不落輕浮,筆墨嫻熟而又張弛有度,深沉儒雅而又平易近人,我想這就是此疏的藝術風格。
趙孟頫的書法藝術受到當代和后代人們的贊賞,我想主要是由于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守望“二王”的書法藝術傳統并對書法藝術又有創新發展,不僅是在真書(包括大楷和小楷)還是行草、行書領域,“二王”的真書畢竟是初創期。歷經千年,真書書法藝術不斷豐富發展,趙體真書與“二王”真書相比,其內涵已豐富了不少。他總結、吸收了真書千年發展的成果,締造了真書新面貌,而且與歐、顏、柳三體楷書面貌迥異,并駕齊驅,開拓了自己的一片嶄新的書法領地。
二、法度謹嚴。這是趙體真書能夠令人易于接受,易于學習,也易于流傳的一個根本原因。趙體真書乃至行草書與歐、顏、柳三體楷書一樣,極重法度,筆畫基本都有固定的寫法,字的結體亦有定規,這就讓學書者有矩可循。
三、圓活道媚。這里包括其用筆、結體和字的整體形象,這是趙書(不論是真書還是行、草書等)的最大特色,也是其書令人心馳神往、愛不釋手的重要原因。人們的書法審美往往是多元的,歐、顏、柳、趙諸體是四種不同的美,它們各有各的追隨者、欣賞者,中國書法魅力的多元構成正是中國書法藝術歷經千年不衰的原因之一。
四、平易近人的品格。秉承“二王”的書法理念,趙氏書法如同“二王”蘭亭序、圣教序等作品一樣崇尚自然,將書法藝術看作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絕不故作姿態,絕不矯揉造作。不論是從一幅書法作品的個體——構成書作的每一個字看,還是從整幅的書法作品看,都具有一種流暢的美,如同行云流水。他的真書并不像歐、顏、柳諸體那樣,不像常見隋唐經生體的小楷一樣,也不像某些魏碑字體那樣,刻意追求筆畫的形象,追求筆畫啟筆、收筆處的獨特造型,在趙孟頫看來,那些并不是特別重要的。字體的整體造型才是至高無上的,流暢、秀美、端莊、儒雅,是構成其平易近人品格的基本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