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硯是中國文人墨客歷來鐘愛的文房四寶之,自唐代武德年間開始開采制作,至清代長盛不衰。硯石本無生命,默默藏地下千萬年,一旦被人們發現,賦予它們靈魂,它們才有了藝術生命。硯的精美與否,除了決定于硯石材質的上佳以外,還有賴于雕琢工藝的精湛,賦予它奇特的構思,豐富的題材,巧妙的設計,才能使其表現的藝術效果非凡而超俗。它穿越時空,傳承歷史文化,歷朝歷代都受到達官貴人和文人墨客的追捧。
這方清代端溪研坑圖端硯(見圖)邊長18×14.5厘米,方形,端溪老坑石。硯首浮雕篆書“端溪研坑圖”硯名,下以弦紋圍出觀堂,周緣邊框內刻回紋,無墨池。硯背刻有一幅端溪研坑圖,標明了老坑、坑仔巖和麻子坑三大名坑的位置和地形以及相關的標志性建筑和地貌。圖中著重表現端硯中最為名貴的老坑中的洞口和老坑邊羚羊峽上千舸爭流的情景。研坑圖的上方有一篇題銘,表明老坑內各洞口的情況。研坑圖的右上角刻有云遮日。該硯用上等老坑石琢制,堅實細密,材質出眾。研坑圖運用薄意雕的手法,隱起與淺刻相結合,使河流、群山有層次感,又在圖卜標明地名和坑幾、洞口名,猶如一幅游覽研坑的導游圖。整硯形制古樸、雅致、大氣,有清初器物之韻。
藝人熟于刀筆之技,硯臺正面篆刻字跡鋒穎如新,界格明顯可見,筆畫方折而厚重,骨力勁拔,頓挫有致,極為精彩。背面陰刻題銘靈動俊逸,灑脫自然,有意隨筆到之感。采用薄意雕法勾勒河流、群山重疊,皆見筆骨,尤以虛實開合之妙,古樸蒼潤,境深幽而意緲遠,為畫中之情,令人尋味于畫圖之上。將一絲線條、 點方圓、一塊空間、疏密虛實、粗細變化等融匯在研坑圖上,且山、河、云、日互相呼應,使畫面生氣盎然,相映成趣,構成一幅生動的游覽圖,是實用與藝術的完美結合。此辦古硯已磨過若干歲月,硯上積淀了沖洗不去的史化意蘊,可稱得上是“聚天地之靈氣,化日月之光華,孕萬物之風采,成石中之神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