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2009,60年祖國面貌滄桑巨變,60年人們著裝日新月異,60年時尚大潮無窮變幻。從服裝、首飾到化妝品,從購物到情感,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美麗經歷見證著中國60年方方面面的變化。購物不再憑票,衣著不再藍灰綠,說愛不再口難開……不管你是不是潮人,相信這些生活的印記也會喚醒你曾經的記憶。當然,任何一種風潮都是在當時的文化背景和思潮中催生出來的,反應了當時的社會現狀,更代表了一部分思想活躍新潮的人群。而真正懂時尚的人根本不看潮流,日本的潮流教父說:“我不知道這些年輕人為什么崇拜我,他們想和我一樣,只是他們不知道我在做什么?!?/p>

1949--2009
1949年新中國成立,解放區的天是晴朗的天,解放區的健康風尚與服裝款式色調也隨著大軍南下西進而傳遍全國。但經歷十年“文革”后,便滿街盡是“藍螞蟻”和“灰螞蟻”。1978年,一個“法國裁縫”以游客身份來到中國,他所到之處都會引來圍觀人群。人們好奇地想多看兩眼這個穿著奇特的洋人,卻又不敢湊太近。一年后,這個洋人受邀在北京做了一場時裝秀,此后,他的個人品牌也逐漸成為了中國人認識并認可的第一個外國品牌。這個“法國裁縫”就是皮爾卡丹。其實皮爾卡丹第一次來中國并非是想通過非正式渠道偷偷來探聽虛實,而是當時中國官方就不接受“時裝”那一套,也就不可能發出正式邀請。于是政府在皮爾卡丹的身份審核上,被定為“裁縫”。皮爾卡丹稱自己是小企業,正是這個小企業,比眾多國際大牌早了10年敲開中國的時裝大門,可以說是在國門解鎖的第一時間作出反應。這個反應不僅為他打開一片新天地,也為中國人開啟了一扇封閉已久的窗。
無論何時何地,衣服都是身份象征,即使在30多年前滿街都是“灰螞蟻”和“藍螞蟻”時也不例外。那時要能擁有一身綠軍裝說明你出身在“紅色家庭”,住在某個軍隊大院享有榮耀與特權。就拿老百姓搞不到的自行車來說,那些“根正苗紅”的干部子弟們都是一水兒的“二八永久”招搖過市。中山裝幾乎見不到,那時中山裝只有在特定場合才能穿,一般人會在結婚時做一套穿一天,然后就在衣柜里供一輩子。
作為特殊人群的專屬裝備,軍裝自然稀缺,只配給,不出售。哪怕是軍隊編制人員,也不能多領,只能以舊換新。但這完全不影響群眾的仿效熱情,無論軍裝還是軍帽,都有各種“A貨”,不過只是“國防綠”的才是讓人羨慕的正品。其中“將校呢”大衣更是只有極少數人才能擁有的奢侈品,款式和現在的呢子大衣相仿,墨綠色、高墊肩、大翻領、雙排扣,其罕有程度堪比現在的賓利和勞斯萊斯。這么一件“將校呢”大衣要是留到現在,價值也絲毫不遜色于Amani高級成衣。其次是棉的軍大衣,當時能穿上一件80年代崔健用來表現《一無所有》的軍大衣走在路上就很自信。70年代末期,顏色以黑色和藏青色為主的“棉猴”成為追求時尚的年輕人的另一種選擇。
雖然從80年代開始,西方時尚隨著他們的各色產品和服務一起涌進中國,掀起了各種潮流。相比之下,還是30年前的軍裝范兒更接近一個獨立文化思潮,甚至是種信仰。從沒有任何一種時尚能達到如此高度,甚至吸引了波普大師安迪 · 沃霍爾的中國之行。當年學校里的半大小子們為了搶軍帽而大打出手的情況屢見不鮮,葉京曾說“那時候,誰要是穿了一身‘將校呢’大衣走街上,要是沒有一身功夫,走不出二里地,估計就得剩一小褲衩了。”這股狂熱一直持續到70年代。

多年前,我們用特殊的文化和社會背景造就了一個不可復制也不具備延續性更不被外界認可的時尚。它現在看來很土,不被年輕人理解。但是很遺憾,只有那時的范兒最正。即使封閉的罐子打開了,我們也只不過是隨著別人跟風,變換著自己的姿態,只能撿別人玩剩下的,還不知道為什么這么玩,無論怎么改變都沒有真正抓住其精髓。正是如此,如今我們有了自己的設計師和服裝定制,卻還沒有形成自己的時尚產業。
2008年,奧運會在家門口盛大開幕,這可是“灰螞蟻”和“藍螞蟻”做夢都不敢想的。有人覺得劉歡在這百年盛典上穿了一件再普通不過的黑T恤,太糊弄,太沒檔次。但其實劉歡很清楚自己最該做好的是什么,也許硬把自己塞進筆挺的燕尾服,還煞有介事地打個領結才顯得滑稽。這是個該開開慧眼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時候了,別再只做表面功夫。
1949--1979 波普在中國
1949年新中國成立,旗袍靚麗輝煌的地位被干部裝所取代。社會鄙夷掛紅穿綠的奢侈服飾風尚,人們對美的追求轉化為對革命工作的狂熱。勞動最美心靈最美被社會認同。到60年代,由于眾所周知的政治因素影響,服飾進入了制服時期。普通女人們被武裝漸漸模糊了性別特征,列寧裝和軍裝成了主流,大家統一的灰、藍、綠,而這種看似統一的無個性,確是波普藝術的真正精髓。也只有較高地位的知名人士的服裝仍保持著端莊華麗,像宋慶齡這一時期仍穿著她喜愛的旗袍。
代表人物

秦怡:建國后歷任上海電影制片廠演員、上影演員劇團副團長。曾主演《農家樂》、《兩家春》、《摩雅傣》、《北國江南》等影片,并在《女籃5號》、《鐵道游擊隊》、《林則徐》、《青春之歌》、《海外赤子》等影片中扮演重要角色,她的美麗曾感動中國影壇。
王心剛、田華:王心剛和田華是當時的偶像級演員,此圖中正是他們共同出演的電影《獵字99號》的劇照。而他們當時身著的軍裝也是大眾風靡的服裝。
孫道臨:已故演員孫道臨曾主演了《渡江偵察記》、《永不消逝的電波》、《雷雨》、《詹天佑》等多部膾炙人口的電影。也是當時的大眾偶像。
那時流行: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在那個物質生活極為匱乏的年代,有這樣的順口溜:“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但是那一代年輕人似乎并不是把美把裝飾穿在身上,而是把建設、革命、熱情和理想這樣一些簡單而崇高的理念穿在身上。中山裝、列寧裝、工裝、軍服等是他們的首選。

中山裝:解放后,進駐各個城市的干部都穿灰色的中山裝,這樣的裝束實際就是老解放區干部的打扮:洗得發白的灰色四兜棉布中山裝。革命熱情激勵青年學生爭相效仿,之后傳遍大江南北。后又出現了青年裝、學生裝、軍便裝等中山裝系列。加之毛主席喜歡灰色的中山裝,就將小領改為闊而長的新型尖領等的毛式服裝。這些都成為當時的主流款式。
軍裝、列寧裝:色彩對于服裝來講是多么重要??稍?0年代,灰、藍、綠的無彩色服裝卻被人歡欣雀躍地爭相模仿著。女同胞拋棄裙子,不分春夏秋冬穿起了褲子,列寧裝、軍裝是當時英姿颯爽的時尚先鋒。列寧裝也是50年代干部們的標志性服飾。
旗袍:建國后,旗袍被一種純樸的平民化流行服裝所取代。從這個時期開始,那些制作上乘和典雅的旗袍,只在為數有限的外事活動中展現。宋慶齡一生鐘愛旗袍。
工裝背帶褲:工裝背帶褲成為那時的新時尚,也是當時先進青年熱愛勞動努力生產的表彰,要知道當時能當上工廠里的工人有多難,工、農、兵、學、商,在人群中穿著工裝背帶褲是身份的象征。
球衣:60年代的球衣是一種絨衣,是毛衣還不普遍時的替代品,基本只有一種款式:套頭、大翻領,顏色也只有紅色和藍色兩種,胸前要是印上“XX青年突擊隊”就更威風了。
布拉吉:50年代末,前蘇聯某領導人到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的服裝不符合社會主義大國的形象,號召穿花衣,體現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面貌。一時間,布拉吉成為時尚。“布拉吉”是俄語音譯,即連衣裙。這種款式健康活潑,流行了很久,但“文革”后被打成反修。
紅衛兵裝:十年“文革”,人人愛“武裝”。無論大人小孩,幾乎人人都有一套紅衛兵裝。鮮艷奪目與這個時代格格不入,人人都湮沒在黑、深藍、軍裝黃和白色的服裝之中。
1979--1989 走出灰暗的年代
由于1966年至1976年整整十年的“文革”運動,使得70年代初期和中期的時尚風同60年代末期的一樣,最流行穿的依舊是草綠色軍裝。到了1976年歲末,寒冷的冬天終于過去,服飾的堅冰逐步消融了。西方的奇裝異服悄悄地闖入了國門,人們追求美的意識逐漸蘇醒。中國即將走出那個“灰藍黑綠”的時代。在很多人看來,中國服飾發展的春天與中國人時尚觀念的復蘇開始于中國推行改革開放政策的1978年。人們看到大喇叭褲、蝙蝠衫。還有健美褲和連衣裙。隨著中國經濟不斷對外開放,西方文化和港臺時尚迅速進入中國,向年輕一代傳遞著最新的潮流信息。而這樣的變化,直接體現到80年代。
代表人物
張瑜:1980年的銀幕上,張瑜的廬山一吻,震落了億萬心靈堆積十年的灰塵,《小街》回眸時的齊耳短發,成為那個年代女孩流行的“張瑜”頭,新中國第一位“雙料影后”在人性復蘇時,成為青春偶像。在電影《廬山戀》中,張瑜換了43套服裝,早在80年代就超越了《花樣年華》中張曼玉那不斷變換的旗袍,而《廬山戀》在廬山連續播出的次數,也早已載入世界吉尼斯紀錄。她用浪漫和個性洗禮了一個時代的愛情觀,她清純秀麗的面孔成為一代人心中自由愛情的象征。她寵辱不驚,懷抱平常心,在一次次命運轉折處,實現自己人生的超越。
劉曉慶:劉曉慶的名字是和中國電影近30年的進程聯系在一起的。1978年,她和陳沖演繹了中國第一部“青春偶像劇”——《小花》,這是一部在中國現當代電影史上充滿創新意味的電影。在那個逐漸打開國門、放眼世界的時代,觀眾涌進電影院,重新燃起了對電影的熱情。 劉曉慶這樣回憶那個時代,“我們這一代電影人出色地完成了新時期電影復興的任務,很多人對我說:你的電影影響了我的一生?!贝筱y幕下的劉曉慶也是時尚的先鋒和愛美的代表,她向來敢穿,從80年代至今,劉曉慶依然堅持著自己的著裝品位。
張薔:1986年的美國《時代》周刊登了一篇介紹對本國音樂作出貢獻的新秀的文章,把張薔和惠特尼#8226;休斯敦、鄧麗君等一起評為“年度全球最受歡迎女歌手”。這是19歲的張薔第一次登上主流媒體,也是中國內地第一位女歌手登上《時代》周刊。還不到20歲的她憑借沒完沒了翻唱迪斯科歌曲成為內地最有影響力的銷售天后,200萬盒是她留給中國音像業的銷售記錄。爆炸頭、蝙蝠衫、紅嘴唇、彩色眼影也是張薔為那個年代時尚的貢獻。
崔健:1986年,崔健和《一無所有》這兩個無法分開也不能分開的名字,成了一個時代的代名詞。人們清晰而深刻地記住了他標志性的演出服裝:綠軍裝、緊身牛仔褲、黑色大頭皮鞋、系在額前的一塊紅布成了崔健早期舞臺形象的代表。刺目的綠色與當時的時尚潮流背道而馳。當改革開放的春風讓內地的人們盲目接受各種時尚的流行色彩和服裝款式時,崔健不合時宜的傳統服飾又恰恰捕捉到了搖滾樂的神髓:不羈的反叛。
那時流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封閉已久的國門一旦打開,外面世界的美麗時尚便蜂擁而入,形成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流,貧乏的生活也確實太需要“真善美”的滋潤。服飾的美讓人們感到生活的甜蜜,我們的生活空間不能沒有美麗的點綴。時尚率先與國際接軌,人們早已厭倦了灰、藍、綠的單一色調,自然而然地接受并追求新款服飾。牛仔褲褲腿較瘦,線條分明,有助于下腹緊繃和收起,給人利索,輕快的感覺。夏季的連衣裙花色繁多穿著舒適,有飄逸的動感。一時間,蝙蝠衫、棒針衫、滑雪衫紛紛登場,成了服飾的亮點。
小白鞋、回力鞋:回力鞋、飛躍鞋,小白鞋也是白帆布運動鞋的別稱,不少30歲以上的人對這幾種鞋懷有強烈的懷舊情結,具有同等懷念價值的東西還有與小白鞋相匹配的白鞋粉。如今的回力和飛躍鞋已經被老外和國內的時尚青年奉為至潮單品。
的確良:當時極少數可以被稱為“料子”的化纖紡織品,主要用于制作襯衫。因其比棉布更輕薄,曾一度被寫作“的確涼”。
喇叭褲:1976年歲末,寒冷的冬天終于過去,服飾的堅冰消融了。喇叭褲悄悄闖進了國門,80年代初,喇叭褲成了所向披靡的時尚單品。但當時喇叭褲也被扣上了“修正主義”的帽子,一條褲子卻背負太多非議。當國門打開,喇叭褲像雨后春筍般迅速橫掃神州。
花襯衫:花襯衫是喇叭褲的最佳拍檔。貼身款式,穿的時候一定要敞開領口處的兩個紐扣,衣服下擺也一定要塞進褲子里。
進口蛤蟆鏡:喇叭褲、花襯衫加高跟皮鞋,再帶上一副進口蛤蟆鏡,是當時最時尚的打扮,但也需要極大的勇氣。在戴蛤蟆鏡時,最正的范兒是不能揭下鏡片上的標簽,以顯示是進口貨。
張瑜頭:電影《小街》中由張瑜飾演的女主角,因為家庭成分被歸為“黑五類”,沒有資格留長頭發,所以留了這樣的發型,但這在當時發型缺乏變換的年代,馬上成為時尚和標新立異的代名詞,無數女青年沖進理發店對師傅說“我要剪一個張瑜頭?!?/p>
牛仔褲:70年代末牛仔褲傳入我國,成為引人注目的焦點。80年代大家思想活躍,牛仔褲被故意撕破,裂口、破洞、毛邊成為最流行的標志。
荷葉邊裙子:20年代曾經流行的荷葉邊連衣裙在這個時期再次成為流行的服裝款式,在電影《街上流行紅裙子》后,成為時尚女性的爭相模仿者。
黃裙子:1986年,一篇《北京流行黃裙子》的文章,反應了當時靈敏的個體攤販迅速推出了一批黃裙子的現象。在西單夜市上放眼望去,一排排黃裙子有如一叢叢盛開的黃玫瑰。
蝙蝠衫:80年代蝙蝠衫風靡一時,成為喜歡霹靂舞的時髦青年必備的行頭。因為袖子寬大,跳起柔姿、霹靂、太空舞來,袖子忽閃忽閃,與舞蹈動作相得益彰。
健美褲:80年代末開始的中國最瘋狂的褲型,一度大規模流行,當時幾乎所有女性都穿過。后來健美褲的材料變得多種多樣,不過基本特點沒變:貼身、高彈、透風。
1989--1999 時裝漸欲迷人眼
講究品位,突出個性的風尚將服飾帶入了90年代。女性服飾宛如都市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男性服飾開始展現成熟與闊綽,展示出了都市的無窮魅力?!皶r裝漸欲迷人眼”,風情萬種的女裝,將女性的柔媚表現得淋漓盡致。開放帶來的交流,交流促進發展,舶來的服裝發布會,流行色發布會不斷告示流行色與流行服飾。巴黎時裝、米蘭服飾、美國牛仔裝,凡有一國服裝潮流開始蔓延,便很快就會在我國大都市匯融,并演繹成中國的都市時尚。
代表人物
鞏俐:1989——1990年,鞏俐主演了張藝謀導演的《菊豆》和《大紅燈籠高高掛》,之后的《秋菊打官司》讓鞏俐獲得“金雞”、“百花”雙料影后,也在第4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獲最佳女演員獎,這是大陸女演員首次榮獲國際大獎。如今已入籍新加坡的鞏俐是中國女星的國際代言人,她創造了中國影人闖蕩世界影壇的奇跡。她榮獲法國騎士榮譽勛章,被《People》收錄為世界上最美麗的50個人之一,加拿大蒙特利爾世界電影節上的特別獎,第51屆戛納電影節的特邀嘉賓,被奧斯卡委員會接納為會員,也是第5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的評委會主席。
王志文:1994年由趙寶剛執導的連續劇《過把癮》一把捧紅了王志文和江珊,王志文更是憑借對劇中人物的精準把握一舉成為少女崇拜的偶像和男人們模仿的對象。在《過把癮》中,消瘦的王志文身著牛仔褲、旅游鞋和收邊夾克的形象風靡全國,在之后的《東邊日出西邊雨》和《刑警本色》等影視作品中,他依然延續著時代特點的休閑夾克造型。
四大天王:所有80后們絕不會對四大天王感到陌生,在我們兒時剛接觸港臺音樂時,最好聽的聲音,最時髦的裝扮也無非就是四大天王了吧,而很多80后自小就迷上期中某位,順其自然成了他們的鐵桿粉絲。他們在90年代初出現在歌壇,有劉德華、張學友、黎明、郭富城,他們以各自非凡的魅力在華語歌唱歷史上寫下了重要的一筆。
魔巖三杰:80年代唱著《一無所有》的崔健,作為一副催化劑,引發了90年代整個中國搖滾界的繁榮景象,唐朝和黑豹等經典樂隊都是在這一時期出現的。1994年春天,魔巖唱片旗下的三位重要一人同時推出了新專輯:竇唯《黑夢》、張楚《孤獨的人是可恥的》、何勇《垃圾場》。中國搖滾界從此進入了以“魔巖三杰”為領軍人物的黃金時代。
那時流行:這世界變化快
1998年,某時尚雜志上有一句讓人印象深刻的話,大意是:假如昨天在米蘭或巴黎發布的一種時裝款式今天出現在北京或上海一位女性的身上,你千萬不用奇怪。90年代,中國服裝至少在高端人群中已經實現了與世界的同步。奢侈、豪華、昂貴不再是用來批判西方生活方式的專用詞,而成為人們理直氣壯追求的生活目標,對名牌的崇拜成為高尚品位的表現。
海魂衫: 60年代中期,走到大街上放眼一望,年輕人和孩子們幾乎都穿?;晟?。但到了90年代,“魔巖三杰”之一何勇就以一身海魂衫加紅領巾亮相在樂迷面前,迅速成為搖滾青年的模仿對象。流行了許多年后,?;晟酪呀涀優橐鹿窭镉肋h不會過時的服裝之一。
搖滾皮衣:當時搖滾為憤怒青年所締造的“男子漢”形象所備受推崇,年輕男性的長發、搖滾皮夾克、緊身褲和靴子等裝束成為搖滾符號,迅速在大街小巷蔓延開來。
文化衫:印有各種標語和圖案的肥大T恤成了街頭彰顯個性的代表,千奇百怪的有著當時文化現象的文化衫迅速傳播著當時大眾的世界觀。
高幫鞋:高幫旅游鞋也是當時的至潮單品,如今潮流輪回,它又出現在當今潮人的腳下。
高劉海:當時女人們吹得高高的劉海,被男人們俗稱為“招手?!保驗楫敃r“面的”的流行,這種劉海被戲稱為站在街上,不伸手也能讓出租車叫停。如今還有些50歲左右的媽媽們一直保留著這樣的劉海。
文眉:我們追求美的腳步一刻也沒有停下來,文眉、割雙眼皮變成中國女性整容第一步,當時流行又粗又黑的眉毛,已經不符合當下的審美,所以現在又出現了很多洗眉的服務。
高墊肩、雙排扣西裝:鄧爺爺說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于是各種人等先后下海,不管是否真正成功,反正一時間,大街上穿著高墊肩、雙排扣西裝,看似老板的人多了起來。
BP機、大哥大:呼機、手機、商務通一個都不能少。那時腰上別著BP機,手上拿著大哥大的“大款”比比皆是,人人嘴上都念叨著盤條、車皮等大買賣,人們打個面的也得用拿著大哥大的那只手攔車。
呼啦圈:90年代,呼啦圈這種外來的健身方式一經引進,便迅速傳遍了全國。一時間男女老少的生活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休閑運動所包圍。
哈日:1994年哈日族以崇尚日本明星的風潮從臺灣地區吹到了內地,在1970年代后出生的人中風行開來。他們出門玩滑板,穿HIP-HOP服裝,扎頭巾,穿松糕鞋和有短流蘇的裙子。
哈韓:很不適合東方人過于矮小身材的穿著搭配方式像寒流一樣瞬間席卷中國,而這股潮流恰好叫“韓流”。
1999--2009個性才是王道
在21世紀的最初幾年,中國人對服裝訴求的最高境界就是穿出個性——最好是獨一無二。服裝的主要作用已經不在是御寒,而是一種個性魅力的體現。同時,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在21世紀,世界服裝藝術中的中國元素也開始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體現,唐裝走俏全球、旗袍熱遍世界,中國服裝作為一種文化潮流和商業主流在全世界受到注目和尊重。
代表人物
章子怡:1998年到2008年,章子怡用十年完成了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十年,從零開始,15部電影,從《我的父親母親》到《梅蘭芳》至少23個獎項,;十年,從中戲學生到國際巨星,她是最年輕的戛納電影節評委;十年,從13平方米筒子樓,搬入北京豪宅;十年,她一路飆升的不只有身價,還有那一路攀升的衣著品味……她是一個與眾不同的人,她的成功表面是幸運,背后是艱辛;她用十年的時間,完成了無數演員夢寐以求的歷程,她就這樣在好評與爭議中走過了十年。很多人認為章子怡的成功是靠運氣,那只能說,她運氣好了十年。
周杰倫:已經成為華語樂壇銷量保證的周杰倫,高中畢業后被吳宗憲“相中”,于2000年發表的第一張唱片《JAY》一經問世,立即轟動亞洲樂壇,第二年《范特西》又風靡世界流行音樂界。這幾年周杰倫當制作人、做老板、拍電影、玩音樂,一刻都沒閑著。而作為年輕朋友追捧的偶像,周杰倫也從沒停止愛國宣傳,他的觀念是:越中國越時尚。
陳冠希:自1999年正式于香港娛樂圈嶄露頭角后,陳冠希曾拍攝多部電影,發過多張專輯,迅速成為新生代的超人氣小天王。雖然自“艷照門”事件后,陳冠希的口碑確實不怎么樣,但我們實在不能不說他是個實實在在有時尚觸覺和商業頭腦的潮人。做設計、創品牌、當老板,這些都不過是藝人身份掩蓋下的“副業”,和任何經營一樣,把品牌做到一定程度后挖掘文化內涵,把品牌升值為一種生活方式,是必經之路。在華人娛樂圈,只有陳冠希把他的品牌做到了這個地步。
宋祖英:宋祖英自《小背簍》以來,陪伴了80后的成長,但把她放在新世紀的代表人物里實在因為她這兩年為中國式時尚做的貢獻。自建國以來,我們的演員和所謂的藝人明星們便紛紛向老外看齊,玩些別人玩剩的并不適合自己身材的時尚,也只有民歌手堅持中國式時尚和美麗。那些融入了中國元素的定制禮服讓老外看傻了眼,去年奧運會閉幕上與多明戈合唱《茉莉花》的宋祖英也讓世界看到了真正的東方時尚。
當今流行: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多年來,中國年輕人追趕時尚的腳步從未停歇,但我們始終逃不出“中國制造”的尷尬,中國雖然以服裝制造大國著稱,但始終有一些爭議:檔次低、利潤薄,制約了中國服裝出口檔次和效益的提高。2005年配額取消,面對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國服裝出口名牌的培育和推廣也漸漸展開。在奧斯卡頒獎典禮的星光大道上,明星們永遠被問到“你看上去很漂亮,你穿的是誰?”而幾乎所有大牌設計師也在為一個潛在的問題而緊張:“今年,誰還在穿你?”民族化與國際化的矛盾與統一始終是中國服裝設計的焦點,但進入新世紀,“中國創造”也在悄然興起。
唐裝:2001年上海APEC峰會上,20位各國領導人集體亮相,他們穿的都是大紅色或寶藍色的中式對襟唐裝,這一情景通過電視瞬間傳遍全球,唐裝迅速流行。
復古:復古是傳統和時尚的高度結合。大街上的帥哥靚女們都忙不迭地把麻的、絲的、緞的中式衣服往身上套。他們追求的是一種真實,一種精致。
旗袍:一部《花樣年華》使張曼玉在片中展示了數十款旗袍。張曼玉的演繹傾國傾城,將旗袍這種典型的中國式服裝集中呈現在全世界面前。旗袍熱卷土重來。
高級成衣定制:由著名高級成衣定制設計師郭培打造的2009宋祖英鳥巢音樂會的服裝可謂又一次讓世界看到了中國創造。其中的兩套服裝“牡丹”和“苗族”也有宋祖英的設計想法。從設計特點和理念來講,牡丹是從“花”的角度來詮釋宋祖英的優雅氣質。牡丹作為中國唯一的國花,而宋祖英作為一個優秀的女性典范,所以給宋祖英的定位要像牡丹花一樣唯美、高貴。而高圓圓、范冰冰出席國際電影節紅地毯時的禮服,也是出自國內高級定制設計師之手,而這些服裝也都有一個個有中國特色的名字,借著“年年有魚”、“踏雪尋梅”等這樣的中國詞匯,中國創造,中國式時尚也將在國際上傳播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