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J——中性美的完勝
賽人
自美國建史以來,奧巴馬作為第一個黑人總統,可以說從形式到內容都最大化地實現了林肯總統所倡導的《人權宣言》的太多根本。而著名黑人人權領袖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也得到最大程度的實現。假如邁克爾·杰克遜真長了后眼,能預知和他同樣膚色的奧巴馬能坐上總統的寶座,這位流行音樂界的天皇巨星還會不會對自己的膚色耿耿于懷,并為此漂白。但又有一種說法,邁克爾·杰克遜患有嚴重的皮膚病,也就是白癜風(和馮小剛導演得的是一種病)。他是因勢利導,就像禿頂干脆扮作和尚狀,邁克爾·杰克遜則干脆改頭換面。而在他的黑人兄弟看來,這是改換門庭,甚至是一種“變節”的行為。但這不影響他唱片銷量的屢創新高,演唱會的人山人海、MV的成本節節攀升。一呼嘯聚者眾如螻蟻飛蝗,亞文化的神話得到縱橫跋扈的書寫。其中淚流滿面,幾欲昏厥的擁躉也不乏他的黑人兄弟。
邁克爾·杰克遜的流行音樂,僅用耳朵聽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去看。這所謂的看,說白了,也就是邁克爾·杰克遜和他的制作團隊合謀出的,與邁克爾·杰克遜性別相關的,看似遠離人間煙火的的尊容。他比女性更繁盛的濃妝,比那些全身叮當作響的朋克、后朋克走得更遠。音樂上的中正規整與外形上的離經叛道形成強烈反差,反而俘獲了更大層面的受眾。人們從邁克爾·杰克遜身上可以找到富有規則的叛逆,也能得到撫摸傳統時的輕佻。那是一個膚色無差異、性別無界限,既獨立又分外開放的奇特王國。他看似兩頭不靠岸,卻又能在兩頭各沾雨露,做到最大化的左右逢源,以一種近乎神奇的力量實現了中性美的完勝。他的專輯《顫栗》就是一個最好的佐證,1億8000萬張的天文數字,足見其逢魚結網的強大包容性。這種包容性容納了當今世界,信仰崩壩后,人們又欲重建秩序時的熱情,同時,對自身的懷疑也越發變得饒有趣味。其中,就包括了對自身性別的重新考量。中性美所延展的對繁衍的排斥、對異性的恐慌,都在邁克爾·杰克遜那張分外妖冶的臉上,給了我們一個撲朔迷離,又分外迷人的想像空間。也就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邁克爾·杰克遜力圖打通種族的壁壘,也抹平了性別的界限。他的巨大成功,是我們這個看似寬容無度,實則越發混亂的可愛時代的另一份心情晴雨表。
邁克爾·杰克遜以絕美的高音、和女性近乎歇斯底里的爆破聲,為我們帶來了雌雄俱在的幻覺。同時,在邁克爾·杰克遜歌之舞之所掀起的欲望的烈焰里,仿似那具削瘦而健實的身體,要為每一出性別都敞開大門。他機械的嗓音,伴隨著偶爾故作僵硬的身體,卻生發出一種質地精良的金屬感來。也恰好與我們后工業時代的轟然交響形成了絕妙的呼應。而邁克爾·杰克遜反復鍛造的中性色彩,也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標簽。
有人說,邁克爾·杰克遜的亡故,宣告了流行音樂巨星時代的終結。這話,可能還為時尚早。但邁克爾·杰克遜生前的身體力行,卻驗證了新世紀以來,人類審美中性別泛化的濫觴已經不請自來地席卷而至。而邁克爾·杰克遜對種族和性別自覺或不自覺地雙重摒棄,從某方面來說,在機械化、信息化的時代面前,對自身不乏深刻的厭倦。
拿了通知書,長征第一步
達子
現在有些幸運的藝術類考生已經收到錄取通知書了吧!你們是不是覺得上了藝術類的大學就算成功了呢?我的答案是,還早著呢!
每年我做藝術類專業培訓的時候,總會有學生問我:老師你看我行嗎?你看我能出來嗎?套用一句廣告詞是:一切皆有可能。就我的理解:要想走出屬于自己的路,必須一步一步地走下去。
每次選演員的時候,面對大批的知名或者不知名的藝術院校的畢業生我總會想到當年我剛畢業時候的情境,知道有劇組,帶著一大堆的照片去,副導演愛理不理的或者天花亂墜或者語透玄機或者客客氣氣,總之什么樣的副導演都有。這點還不是最主要的,因為即使被選上,你所扮演的也只能是些小角色,錢比群眾演員多一點點。之所以說這些不是要潑涼水,我是想告訴大家,演藝圈不是那么好混的。
那么考上大學的你們要做的是什么呢?怎樣才能讓自己“有可能”成功呢?
大學四年里,一定要扎扎實實的打下基礎,聲臺行表的課程一樣不能落下,表演系的老師基本都是很人性化的老師,可以隨便地跟他磨,怎么讓自己有進步怎么來,千萬不要嫌自己煩,等你有成績了,老師會比你還要高興。
人際關系很重要,將來你們就會知道,其實這個圈子更多的是人際的交往,當然專業好是首要條件,但是人際關系也不能忽視,平時多跟同校的師哥師弟師姐師妹聯絡好感情,這種交往不能帶有絲毫的利益上的關系,把握好一個準則就是真誠,真誠的對待別人,不要期望著你認識一個人,人家就會給你機會或者幫你什么忙。有目的性的交往你最終什么都得不到。
不要怕挨罵,當然這是針對于新人,誰都是從不會到會,導演罵幾句不要往心里去,你想一個膠片電影、數字電影或者電視劇,如果導演花大時間用在調整演員上,拉長周期不說,浪費的可都是制片人的錢,人家當然要找有經驗的演員。
什么時候都要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閑暇的時候有戲接戲,沒戲就好好儲備自己,多學東西。要想成名,可以走的路有很多。有一些著急的同學往往就急功近利,有的人就開始按照演藝圈的“規則”,行動起來,但是事后你肯定會后悔。當然我很欣賞踏實地從一個一個小角色演起的同學,只要你努力認真,專業好,你的機會就會越來越多。一句話就是要“熬得住”,簡簡單單的幾個字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到的。
說了這么多,不知道各位同學明白沒有,要想成功,專業好是前提,人際關系是關鍵,否則在演藝圈遲早是要被淘汰的!想走長征,別怕彎路,期待大家從拿到通知書那天起就做好打硬仗的心理準備。
《變2》如何變成變錢大片
曹鐦
《變形金剛》屬于“評論無效”電影,兩集上映時都是座無虛席。其實還是有差別,前年第一集上映時,追捧的還主要是當年電視動畫的鐵桿粉絲,七成多是微熟男,出場時一面嚷嚷著說不像不像怎么把變形金剛簡單化一面排隊買票去過第二場的癮;第二集時就成了情侶場,80后90后們如同看一部浪漫喜劇那樣,雙雙對對。因為,《變形金剛2》里不只有男孩喜歡的東西,也有了女孩喜歡的東西。男孩們看機器亂戰,看梅根·福克斯翹在摩托車上的大腿;女孩們看甜蜜愛戀,喜歡山姆被女朋友耍的團團轉。
不對,《變形金剛2》里有所有人都喜歡的一切東西,僅僅用兩年的時間,邁克爾·貝就讓一部有年頭的機器邪典變形成了男女老少通殺,無懈可擊的超級大片,身體內滿溢著各種強大的商業元素,以至于令人感覺一分一秒都沒有浪費。除了常規的特效、槍戰、飆車,影片中增加了更多迎合人情的元素。愛情,這是自不必說的;親情,完全以詼諧方式體現,讓大黃蜂在離別時大哭鼻子,山姆的老爹老媽也搶了機器人們不少風頭;甚至還有激情,比梅根·福克斯更惹火的女機器尤物上演大膽熱辣的挑逗戲,白銀尾巴伸到男人嘴里的鏡頭絕對能入選今年最SEXY的鏡頭排行榜。
《變2》還刷新了超級大片歷史上關于惡搞的紀錄,美國近幾年流行的屎尿屁笑話一條都不能少,從烏龍老媽算起,包括天火和霸天虎的小”WALL-E”轉輪,每人都有自己丟臉的私笑話。最囧的要屬汽車人的新丁雙胞胎了,兩人就像皇后區的黑小子那樣滿嘴街區口音,智商均在75以下,幾句不合就廝打在一起——說邁克爾·貝是搞丑化一點也不過分,除了黑人,出丑的還包括法國人和阿拉伯人。當霸天虎任意在埃及人(甚至全世界人)的金字塔上折騰,臨危救命的還是美國的超能軍艦大炮。我是救世主,這是任何一部好萊塢大片中必須表露的嘴臉。
還好《變形金剛2》沒怎么損中國,既展現了后現代宏大的上海,還向我中國武俠片取經。所謂幾大長老高手犧牲自我,滿是尸骸的洞壁上刻著拯救世界的秘籍——這顯然是從《笑傲江湖》里借的橋段啊。所謂的博派狂派的奮斗史,無非就是兩大門派分裂后謀求武林盟主的紛爭。想想,一群高智能的外星機械生物竟然按照人類的江湖(在西方就是黑社會)邏輯來生存著,簡直是人類自己的異想天開,但也說明了一個真理——機器人再發達再強大也不過是科技背景,請別再埋怨變形金剛們的戲份太少了,想成為一部票房無敵的變錢大片,主角還必須是我們自己。
快女曾軼可爭議可以來得更猛烈些
阿真
“是不是簡單的和弦
就不能寫出動聽的歌
是不是我的聲音不夠好聽
就不能打動你呢 ”——曾軼可《勇敢一點》
今年的快女里先有貢米,只見其貌未聽其聲,后有曾軼可進了十強卻引起無數爭議,竟然把評委都氣走了!(是不是真被氣走的我們不知道,只知道他后來又回來了)那些青春期荷爾蒙無處發泄的小朋友們更是在網絡上罵得狠,據很多人說都想砸電視機,想必家電賣場第二天的生意很好,呵呵。
想起很多年前,我還在大學里混的時候,最愛在宿舍用錄音機外放陳升的歌,宿舍里另外七個女孩,被我折磨了整整四年。她們七個都不喜歡他的歌,說他沒腔沒調,聲線糟糕。Y最愛王靖雯、林憶蓮,G把張學友的歌當伴奏跳現代舞;Z拿手的是京劇阿慶嫂,C聽的是MJ……那時我很苦惱:為啥別人的歌我能接受,她們就不能接受我愛的?
畢業送我走的時候,宿舍里一個女孩對我說:我也有點愛上陳升了,聽慣了好像也沒那么難聽!我哭笑不得。畢業之后來到北京發現這林子是大,喜歡陳升的人雖算小眾,但也不少,因為陳升還結識了很多朋友;當然更多人不知陳升何許人,即使深夜在卡拉OK里深情高歌《北京一夜》。
我們在陳升那里聽到了是什么?是灑脫還是沉醉?還是無限流淌的深情?SUMMER、海豚阿德、恨情歌,以及南風、鏡子、風箏、紅色氣球……首首都是一個音樂詩人發自肺腑的情懷。其中歌詞分量最重,至于音調,也許因為太常規的音調表達不出個性化的想法?還是因為每個人都有短板(借用高老師),創作力強的聲線就不好?其實唱得好聽的歌我都不厭,甚至有的也很喜歡,但算不上愛。我愛的歌者還有羅大佑、黃舒駿,唱的都不算悅耳的歌,調子也都不大正常。喜歡聽這種音樂的人是希望在音樂中聽到自我的回響,暫且稱之為自我派;而更多人聽的是聲音,把自己迷失在優美的聲線里,暫稱之為迷失派。欣賞角度不同,沒有對錯,不論高下,一個為悅耳、一個為賞心。
多年以后的夏天,我等已經沒有賞心的音樂可以消夏,因為他們都老了。不管是內地還是港臺,口水歌、舒服的歌很多,但有個性有表達的音樂已經絕跡多年。一個曾軼可,從我心的小窗吹進來一小股微風。客觀地說,曾軼可的創作,一方面有一些小個性,小情懷,單純真誠,能打動想被打動的人;另一方面,聲音稚嫩,對有些人來說簡直是刺耳。幾場比賽下來雖有進步,但我預測:那些想聽美麗聲音的人,真的沒戲。
看曾軼可唱歌結尾笑場不禁莞爾,看臺上幾個資深評委急赤白臉,不覺好笑。可能比賽就要制造點緊張氣氛吧!曾軼可看來并沒有因為聽者的習慣而有什么困擾,那是聽歌人的紛爭。因為這世界并不是只有一種音樂,也并不只有一種欣賞方式。出于私心,倒希望曾軼可的爭論來得更猛烈些,讓我們這些自我派別太被忽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