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潮爆中國
作者: 李照興
定價: 48.0
出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 2009

書名: 世界又熱、又平、又擠
作者: [美] Thomas L.Friedman
譯者: 王瑋沁 等
定價: 48.0
出版社: 湖南科技出版社
出版年: 2009
還記得今年3月聲勢浩大的“地球熄燈一小時”嗎?——參加過的人,千萬別真把自己當環保衛士了。《世界又熱、又平、又擠》告訴你,這項號稱“綠色革命”的活動,至多只能算個“綠色派對”,實際意義并不大。本書作者是寫過《世界是平的》的Thomas L.Friedman,《世界又熱、又平、又擠》可視為前作的續集,探討了在這個資本、知識、技術流動更加順暢的“平的”世界,日益嚴重的能源、環境問題。
書中提出了許多新觀念和新思路,論調十分冷峻,雖然不及咱中國的“人類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將是自己的眼淚”那么煽情,但大量令人震撼的事實,讀來也足夠心驚肉跳。
第四、第五部分談到中美兩國,Friedman先生對中國近年來的綠色政策給予了相當的敬意,甚至提出讓美國“做一天中國”,用中國的體制解決一些美國的痼疾。
去年,CCTV新址在萬眾矚目中矗立起來了,今年,一場燃放煙花的意外又給燒了。據說在那個火光沖天的元宵夜,很多人給《潮爆中國》的作者李照興打電話,還有人去現場要為他做“直播”,李還沒回到北京,就收到了朋友轉來的網友PS。他們不約而同地認為,對于這場大火,這個喜歡漫游在城市間的香港人一定會很關注。
2009年,《潮爆中國》在內地出版,之前在香港已出過兩版,陳冠中、南方朔、梁文道等人紛紛寫序推薦,序言中不乏“中國正往何處去,它可以告訴你!”這樣的薦語,作為港人了解內地城市和文化的指南,此書予人的驚喜由此可見一斑。
在開篇第一章“城市空間”中,李照興斷言,央視新址是當下中國城市發展的縮影。“一個目空一切的建筑,振奮、迷惑、唯美、催眠,它揭示了資本與權力的緊扣和城市開發的野心,它試圖在北京建立一個新秩序”。未料到一場“冬天里的一把火”,為他的判斷做了一個冷冷的注腳。
這是一本新鮮的城市觀察筆記,是一個在內地生活多年的香港人眼中的中國城市進行時,建筑、文化、享樂、媒體、創意、生活方式中的各種“潮”標簽無所不包,有醒目建筑——水立方、巨蛋,有小資酒吧——后海、南鑼鼓巷,有“421”家庭模式,有“古著”,有爛尾樓,有涂鴉,甚至還有只在小眾圈子傳播引起另類關注的《北海怪獸》。同時,它把“史上最牛釘子戶”、樓盤跟風取名、超級男女選秀、新貴奢侈消費等等現象都納入言說范圍,在眾多“潮”話題間縱橫捭闔,熱鬧的雜燴形式足以調動各路人等的好奇神經。
書中很多章節,單是名字就很吸引人,合乎“標題黨”的口味,如“波希米亞北京2.0版”、“單孩長大了,應該怎么愛?”“你回力飛躍了沒有? ”“內地雜志Is In”,如此種種。通讀全書,印象最深刻的莫過于作者對內地雜志的品質肯定——他認為香港雜志因言論較少受限制而在資訊的豐富程度上勝過內地,但就思想性和對事件的挖掘深度而言,港媒卻遜于內地媒體,尤以南方報業集團旗下媒體更值得贊許。書中也不乏對盲目拆舊立新的擔憂,“昨天的街道、昨天的建筑、昨天的鄰居都沒了,就剩下個‘拆’字寫在墻上,手寫的黑色大字在圈中揮舞。”對于生活在中國城市中的人,許多觀點讓人很有認同感,譬如在“中國樓盤符號學”一節中,李提及閭丘露薇的話,“如果把中國不同城市的樓盤名字好好羅列一下,我一定能夠拼出一幅大致的美國地圖來。”讀來不禁令人莞爾。
關于書名,李照興說,“潮爆”就是潮到極致,粵語中的“爆”還有“爆煲”的意思,任何東西潮到極限都會爆,就像吹氣球。書的設計也很契合“潮爆”主題,特別是前幾頁的暗紅白字,矛盾的元素和扎眼的對比非常奪人眼球。
《潮爆中國》這本書,給了港人一個看內地的窗口,對內地讀者而言也許單薄了些,但書中討論的無論是差品味還是好創意,都是源于一份熱愛城市的激情。當今中國每時每刻都在變化,有的變化正面而積極,有的變化消極甚至荒誕,但中國人已經習慣。也許恰恰因為荒誕,反而愈加顯得有趣。看完此書,可能會對隨書而來的一部電影產生期待——由李照興導演,表現北京城市變化及新一代生活觀的假紀錄真虛構電影《潮爆北京》。
書名: 上山上山愛
作者: 李敖
出版社: 李敖出版社
出版年: 2001
李敖的書,讀第一本——大快人心,字字珠璣;第二本——不慍不火,不過爾爾;讀到第三本——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經過了《北京法源寺》和《李敖狂語》的洗禮,我終于讀到了《上山上山愛》,傳說中“將燦爛情欲與處世哲學完美結合”的產物。非常騷瑞的說,我沒讀完。
此書最大的敗筆在于將一個窮搖式亂倫愛情故事與“上下五千年”的廣博知識強悍地安在一起,并努力做出天衣無縫狀。李大師每欲表現自己的才高八斗學富五車,就會在“我”與“葉葇”或“陳碧君”的綿綿情話中兀自插進一大段高談闊論,令人如墮霧里不知所云。
建議此書拆成兩本,一本由一男二女對話錄+顛鸞倒鳳的情欲描寫組成,預計能賣個《金瓶梅》的好價錢;剩余文字湊成第二本,充作高校文史類、社科類研究生必讀教材。
P.S.要是想看小情侶真正有趣的打情罵俏,還是看看石康的《心碎你好》吧,比這好看多了,我以人格擔保。
樂意
專輯名:Left Right Left Right Left
歌手:: Coldplay
發行時間:2009-05-15
出版者: Capitol
話說和真影迷看電影偽影迷看DVD同一個道理,真偽樂迷的區別也在于,前者寧肯砸鍋賣鐵也要看現場,后者只能聽著CD唧唧歪歪(就像我一樣)。雖然這次酷玩的《Left Right Left Right Left》頂著個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怪咔名字,但是如此大牌的LIVE專輯還是讓人相當HIGH。專輯內容全部來自Coldplay在2009年巡演中的現場錄音。至于那首《Viva la Vida》,雖然本人一直搞不懂為啥晦澀的西班牙文標題配上跑題的艱深歌詞居然能拿下51屆格萊美最佳單曲獎,但還是不得不承認它的全球大賣(就像當年《We Will Rock You》)。有了《Fix You》,有了《Viva la Vida》的大合唱,誰還能說只有周杰倫和五月天這種流行音樂的現場才夠火爆?
大牌就是大牌,他們的專輯封面設計師一定很省時間——隨便畫個蝴蝶就被大贊“經典”。
專輯名:Je Te Dis Vous
歌手:Patricia Kaas
發行時間:1993
出版者:Sony Music
八十年代出道的法國香頌天后Patricia Kaas,向來不以高產著稱,每張唱片卻都是精工細作。多數歌迷也許對其02年發布的英語專輯《Piano Bar》更為熟悉,但個人認為不及這張93年的《Je Te Dis Vous》。整張專輯爵士味道醇厚,Patricia Kaas的聲線慵懶沙啞中帶著特有的高貴磁性,令人如墮法式奢華雍容之中。專輯風格的高度一致,使得本作為聲音介質存在的CD也有了些許畫面感,聽著一首首淺吟低唱,仿佛能看到傷感的命運,決絕的愛情,逝去的歲月……第2首《Hotel Normandy》在法國排行榜上連續數月居冠,甚至巴黎的 “諾曼底旅館”也因此而一房難求。個人推薦第7首《La Liberte》。
專輯有一個婉約得恰到好處的中譯名:《欲與君語》。不由想起那句:便縱有柔情萬種,更與何人說?
片名:曾經安靜的男人
導演:Frank A. Cappello
主演:Christian Slater / Elisha Cuthbert / William H. Macy
出品年:2007年
制片國家/地區:美國
我們身邊也許有這樣的哥們兒:單身獨居,外表平庸,職位不高Money不多,內向害羞不愛交流,每天機械地做著同樣的工作,下班回家就對著電腦,從來不討MM喜歡。
這類哥們兒最為常見,我們即使一個都不熟,也肯定曾和一打兒以上的擦肩。“曾經安靜的男人”Bob就是這么一宅男。
Bob在公司是基層小職員,挨上司罵是家常便飯,同事時不時還拿他開涮,他喜歡女秘書Vanessa,但人家從不正眼瞧他一眼。一天Bob的小宇宙終于爆發,決定殺掉所有痛恨的人然后自殺。就在他準備“慷慨就義”之時,不小心把子彈掉在了地上,撿子彈的當口,另一個境況相似的同事搶先實現了他的夢想——殺光了一群討厭的同事。拿著槍的Bob陰差陽錯下居然殺死了兇手,保護了中槍后奄奄一息的Vanessa。于是Bob一夜間成了英雄,被公司提拔,和已癱瘓的Vanessa墜入愛河。但隨之,他發現升職后的工作并不理想,對Vanessa是否愛他也非常迷茫,揮之不去的自卑和一連串的打擊使得他萬念俱灰,于是小宇宙再次爆發。這次沒有人搶先了,他站在了昔日兇手的位置上,但出于對Vanessa的愛——他瞄準飲水機旁的女人時恍然以為那個是她,猶豫間他無法再把槍對準別人,而是選擇了向自己開槍。
電影進行到一半,似乎是一個“勵志”的故事,也算是對辦公室成功哲學的一次另類解讀。后半段又急轉直下,仿佛要研究一夜成名帶來的焦慮和認同感缺失。但事實并非如此,導演在片中用了一系列迷幻的手法婉轉地說出:所有的一切都是幻覺,都是Bob在決定殺人前一剎那的幻想。換句話說,第一個兇手根本不存在,Vanessa也沒有被槍擊,“挺身而出”只是Bob的主觀臆想,事實是,他誰也沒殺——除了他自己。
以一個悠長的夢作主題的電影還真不少。經典的有黑澤明的《夢》,怪誕的有《穆赫蘭道》,糾結的有《香草天空》,驚悚的有《猛鬼街》系列。這種電影一般都會被評論家解析來解析去,然后給主人公扣上一頂“人格分裂”的帽子。按說Bob病得也不輕,不過想想金融危機下被侮辱和被損害的一眾小白領兒,生存壓力這么大,難保誰能不分裂。
好萊塢化妝師繼續發揚了毀人不倦的光榮傳統,前幾年他們對女明星下手,給妮可·基德曼安個假鼻子,讓查理茲·塞隆養出一身贅肉,這幾年又瞄準了男明星,克里斯汀·斯萊特這次就徹底犧牲了色相,雖然跟《本杰明·巴頓奇事》的鬼斧神工相比還是小巫見大巫,可半禿的猥瑣造型還是顛覆了他以往的角色形象。由此可見,把明星整成普通人的至高境界就是:扔進人堆兒找不著,觀眾直接就無視,就算扮個群眾演員也只能演演路人甲。不過女主角伊麗莎·庫斯伯特依然性感香艷,雖然大部分時間只能坐在輪椅上扮演木頭美人。
本片導演不厚道,1小時零4分31秒,伊姑娘那個露點鏡頭剪切明顯,肯定用了“裸替”。后期制作的同學也太不敬業了,連我這種幾乎從不看A片的菜鳥都能識破,更別想糊弄咱中國從小看武藤蘭長大的廣大男性青少年了。
當Bob在幻想中成為見義勇為的大英雄,升職加薪抱美人……此刻套用一句黃老師的經典語錄吧:偉大的美國宅男!他繼承了精神勝利的光榮傳統。阿Q在這一刻靈魂附體!他不是一個人!他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這部電影簡直是所有不得志小職員的黃粱美夢。
既然是夢總會醒,縱情YY又何妨?
片名:一個購物狂的自白
導演:P.J. Hogan
主演:Hugh Dancy
Isla Fisher
出品年:2009
制片國家/地區:美國
本片應該更名為《一個自戀狂的自白》。還未看到三分之一,我便對編導演及幕后工作人員產生了深深的敬意。不僅對他們忘我地投入這樣一部垃圾電影的獻身精神表示景仰,更加對他們在雷人品味上表現出的驚人一致表示折服,很難想象它居然和《穿Prada的女魔頭》、《Sex City》用了同樣的藝術顧問。
面對著女豬腳第一次見到男豬腳前選擇的那條綠色大圍巾+一身剽悍的“混搭”,大多數審美觀正常的觀眾哭的心都有了,但該片作為一部喜劇就是處處給人驚喜——她居然靠這身打扮贏得了他的青睞。嗚呼,天理何在?
建議廣電總局封禁這部電影,避免免疫力低下的美眉們受到影片極其扭曲的審美觀的摧殘和毒害。(文/高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