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總想保持一個孩子的性格,我一直刻意地在保持一個孩子的性格,因為我覺得大家都喜歡小孩子。 ——周杰
電影《聞香識女人》中有句經典臺詞:“如今我走到人生十字路口,我總是知道哪條路是對的,毫無例外,我知道。但我從不走,為什么? 因為媽的太難了。”現在演員周杰就走到了這樣的十字路口,毫無疑問,他走到了;更不幸的是,在這個路口,還發生一起轟動全國的車禍。

事件回放
2009年6月2日,周杰駕駛未懸掛車牌的奔馳車,在朝陽區高碑店北路115路車站口,撞到一輛捷達轎車,致使司機和兩名乘客受傷。周杰以周姓名義報警,并向接警員報出了事故雙方車牌號,雖然事后聲稱等到了交警和救護人員才離開,但是雙橋大隊民警并沒有在現場找到奔馳車主周杰——直到12小時后,他才現身。等待他的,或是15日以下的行政拘留,甚至是終身禁駕。
在此之前,互聯網上關于周杰的負面新聞,亦如“杰米楊的湯”,沒完沒了地上:05年酒吧鬧事打女顧客;07年南京拍戲和女演員起爭執,險些動手;08年在798藝術區連闖路障,暴打保安……09年的車禍是周杰獻給老朋友的第四盆湯。

他是一個異數。和這個年紀受到關注的其他男星不同,這個人的成人世界幾乎被忽略,既沒有熱鬧張揚的感情生活,也不存在事業的艱難轉型,人們關注你的時候,只會說,哥們兒又闖禍了。你總是闖禍,還不敢讓媽媽知道。
“一起普通的車禍”(周杰語)加上一個“周逃逃”封號,再次讓周杰嘗到如芒刺背的滋味——而距離上一次刺背,只有短短一年多時間,而那次,只是因為“一次普通的打人事件”。也許這才是真相:在這個普通世界,每天都有普通的事情發生,而其中一些,會要了你的命。
是誰害死了兔子周杰
在英語世界,有個詞kidult用來指代那些“心理成熟有困難”的人群:他們在生理年齡上已經進入成年,但是言行卻像孩子一樣,逃避責任,逃避生活,心理永遠定格在童年時代,因為難以融入社會,這些人還會有酒精依賴或藥物依賴傾向。這種心理癥狀也被稱為“彼得·潘綜合癥”,是精神病學家埃里克·伯恩在1966年首次提出來。
鏡頭閃回到09年6月2日那一天,據周杰后來回憶,當時他的確在現場呆了20分鐘,那時交警和救援人員已經趕到。而就在事故調查的緊要關頭,他選擇了離開。盡管之后一再強調當日并未飲酒,并聲稱由于天黑,沒有看到車里還有一位受重傷的劉姓乘客,但是12個小時的失蹤,足以讓一切有力說辭在瞬間變得毫無意義。周杰本人也很后悔:“如果我再能堅持5分鐘、10分鐘,跟交警談談,然后再走,可能就沒有今天的事情了。”問題是,當時你的確選擇了逃避;至于逃避的原因,更可笑,是怕圍觀的人群認出自己是周杰——就像有人在出海時遇見臺風,而這時,你擔心的卻是自己的勞力士手表是否防水。周杰終于等到一個最壞的結果,不僅失去了勞力士,生還之后,面對的討伐聲浪不比出海時遜色。這就是一個39歲的男演員,一個39歲的彼得·潘,他雖然有“戲不錯”的好口碑,卻一度毀了自己的人生大戲。

我們只想知道,一個十年前就開始走紅的幸運兒,如何走到今天?那個不在打架或車禍現場的周杰是誰?
馬L(男,副導演,在電視劇《夜幕下的哈爾濱》中與周杰有合作):
其實周杰不是大家想象的那種人。他是什么人呢?到現在他還是個小孩兒,他是被寵大的,他一路都走得挺順的,沒遇到過什么挫折,出來沒拍什么戲就遇到了《還珠》,然后呢,大火。他接觸的人也都是上流社會,比如地產商……他一直是被人捧著的。老被人捧著就會有比較幼稚的性格出現。
但是你要跟他深交了呢,其實他還行。我們倆在《夜幕》的時候確實吵過一架,吵得也挺兇的,因為他遲到了兩個小時,我就跟他急了。打他電話不接,房間電話也不接,然后助理打電話也不接,敲門不開。兩個小時之后他才來,我特別生氣——我說你這樣子太沒職業道德了,大家都在等著你。但是也要理解,我們那戲確實很累,基本上每天都要熬大夜,早上六七點收工,十一點又要出發。周杰呢,他是那種比較有個性的人。但是別的演員像陸毅、小冉都沒說什么。周杰說,你們不想活我還想活呢,你們這要累死人的。我當時就說了一句話,你要是死也不能現在死,等戲完了你再死。但是過后我們都處得特別好,你會覺得挺奇怪,越是這樣有個性的人,你要是跟他深處,還處得特別好。那之后他還送我一本他的簽名書。他管我叫馬L小姐:祝馬L小姐快樂。
我每天都要嘟噥他。至于有他在現場打人的傳聞,我倒沒親眼見過,他在《夜幕》現場沒有打過人。他可能會有耍脾氣的個性出現,但是在我們劇組沒有出現過打人罵人現象,他還到不了那種程度,頂多訓斥助理兩句。這也很正常,如果你做不到,當然會被說。
我覺得《夜幕下的哈爾濱》,他是用功的。他演的玉旨一郎這個人物,其實已經完全跳出了他以前的演戲風格,我覺得他把那個人物完成得還是挺成功的。我這個人說話向來中立。
如果說周杰有什么地方需要改的,我倒覺得他應該把他的個性收斂一些,像一個成熟的男人一樣,就沒有這些問題了。他現在的處事方式還是男孩,包括他在博客上寫的那些——如果是一個成熟的人,他絕對不會在博客上寫這些,或是說自己想自殺什么的。我也看媒體采訪了,他說直到現在還是一個人在面對,公司也不幫他出面——如果一個成熟的人,肯定不會去說這些。這個禍是你自己惹出來的,你自己要去承擔。好多人就不會弄出這么大聲勢,而是說能壓就壓下來,像小柯、胡彥斌,他們不是都很低調地把這些事處理了嗎?其實媒體就是在等你一個說法,你就直接說對不起我錯了,好好地把這件事處理完,得了。
小劉(女,現任職某經紀公司)
我和周杰打過一些交道。他這個人非常難打交道,各色得要命,很假。反正我覺得他挺不厚道,您不覺得現在都沒什么人找他拍戲嗎?《××》也是求來的,一用導演就后悔了。人品絕對有問題,自以為是,自我為中心。
林女士(著名制片人,和周杰在2000年有過合作)
怎么說呢,我覺得周杰還是個大男孩,拋開那些亂七八糟的傳聞不說,他對工作的謹慎負責,我是看在眼里的。我不管你什么性格,作為制片人,你能在現場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就是好演員。
我跟周杰在私下有些交往,但不多——他和我丈夫是上戲的同學,偶爾大家會在一起吃飯。他是那種特別細膩的人,有一次我們在一起小聚,那天是我老公的生日,周杰特意準備了一個生日禮物送給他,在場也有其他同學,大家都不記得今天是誰的生日,只有他記得。還有上次他出了本寫真,特地跑來送我們一本。倒不是一個禮物一本書的事,我是說這個人特別心細。心細的人不大容易變成壞人。還有每次吃飯,都是他埋單,他搶著買。這是我們看到的周杰,和你們看到的可能不大一樣。
說他經常在現場打人。是有一次,我確實看到了,但不是經常。那次他有一個助理在現場,戲要開拍了,竟然站在攝像機前,周杰上去用劇本打了他一下。我覺得這沒什么,在現場工作的時候大家都會很小心,你站在攝像機前影響拍戲,當然不行。還有一次,不是我的戲,只是碰巧路過,老遠看著周杰在訓斥一個人,走過去一問,原來是因為一雙皮鞋的事,助理拿錯了。那天其實只拍上半身,根本看不到皮鞋,但周杰還是怕穿幫,一再囑咐,結果拿到現場還是錯的。他就是這樣的人,說話不留情面,如果是其他人,忍一忍就算了,他比較固執。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他這也是出于工作需要。
演員都是有個性的,尤其是好演員。2000年我們拍戲的時候,用的是周杰,他那時已經火了。老實說,我們確實遇到一些問題。有一次要開拍了,找不到他人,老演員都上好妝了,還是看不見他,一打電話,原來開車去了上海。我說你得馬上回來,不知道今天有你的戲嗎。周杰說,不知道,沒在通告上看到有自己的戲。我說那不管,必須馬上回來。他就回來了,也沒說什么。
如果說到性格上的缺陷,我不否認周杰有這方面的問題。但是你讓他怎么改,都快奔四的人了。
叫醒你那該死的耳朵,快點長大
車禍發生后兩個月,周杰的媽媽對兒子說,大家都在罵你的時候我也罵你,我做不出來。媽媽確實做不來,因為在她看來,北京的周杰只是一個外面闖了禍的孩子——可是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沒有人會在你犯錯后仍然笑著說,原諒你了孩子,誰讓你是彼得·潘。這樣的好事永遠不會發生。作為一個有行為能力的成年人,你要為你所做的一切承擔后果。
而類似的“后果”,這么多年來,周杰其實一直在默默品嘗。自《還珠》后,周杰真正有影響的電視作品微乎其微,電影作品更是乏善可陳,這也是其一再傳出“酗酒”惡習的原因所在——對于一個像周杰這樣既有表演天分,又過早成名的演員來說,后繼乏力,簡直是個莫大的諷刺。只有酒精不嘲笑你,所以你選擇酒精。
當然,對于今天的周杰,你盡可勸他退出娛樂圈。甚至連他自己也說不適合這里:
“老實說,我不喜歡娛樂圈,因為我的性格不合適。我的性格不太喜歡出來接受采訪,不太喜歡去走紅地毯,不太喜歡去拍照片,不太喜歡去解釋什么。”
但是我們回過頭看,那些發生的禍端,有幾件是在娛樂圈?你今天可以宣布退出娛樂圈,問題是,我們能不能開個新聞發布會,從此宣布自己徹底隱退,退出社會?你永遠不可能生活在彼得·潘的老家“永無鄉”,誰也不能。
人們通常說,偉大的作家有兩種,一種是創作的巨人,人格的矮子,另一種是創作的巨人,人格的巨人。對于演員來說,這句話成立的難度有點大,畢竟作家一個人就可以完成偉大的工作,而對于那些在人群里生活的人來說,你甚至離不開一個打荷工,更不要說獨立完成一切。人格有缺陷,或者性格有缺陷,很難在一個靠分工協作來運轉的領域取得成功。比如周杰——撞車事件之后,我們一直試圖聯系周杰本人,未能成功;而那些不同時間和他有過合作的人,大多數都不承認他是一個真正的“惡人”,同時大都數都承認他確實有犯錯的“潛質”。這很能說明問題。
周杰走到了一個重要的十字路口,當然,他也可以說它不重要,就想他稱那場事故是一起普通的事故那樣,這只是一個“普通”的十字路口。在這個“普通”十字路口,要么面對現實,要么開發布會;而后者,并不是你想象得那么簡單。
文章的最后,讓我們再次回到《聞香識女人》,它還有一句經典臺詞,是史法蘭中校對年輕的學生查理說的:叫醒你的混賬耳朵,快點長大!這句話送給周杰。
就像那些治療“彼得·潘綜合癥”的混賬專家說的那樣,要想擺脫這種病,就要面對現實,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后果,并且告訴自己,你睡著了,沒人會把你叫醒。車
是的,快點長大,畢竟你有39年的童年時代,而大多數人并不是那么幸運,他們早早就結束了。
疑似彼得#12539;潘綜合癥患者:
⑴顧城:詩人,作品有《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等。曾殺妻并自殺。
⑵邁克爾#12539;杰克遜:流行音樂之王,個人專輯有off the wall,Thriller,bad等。1987年,邁克爾·杰克遜花費巨資買下楓谷牧場,并根據《小飛俠彼得潘》中令人神往的小島,重命名為夢幻莊園。
⑶杰羅姆#12539;大衛#8226;塞林格:作家,作品有《麥田守望者》,《九故事》等。據他的第二任妻子披露,塞林格經常喝自己的尿,并拒絕做愛,晚年主要隱居洞中。
⑷奧斯卡:君特·格拉斯小說《鐵皮鼓》中人物,三歲時目睹成人世界丑態,于是故意從樓梯上摔下來,從此不再長大。
⑸食草男:日本作家深澤真紀筆下人物,他們個性被動,從不積極追求異性,既不想承擔責任,也不愿受到傷害。
相關鏈接(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1904年,彼得·潘誕生于蘇格蘭作家詹姆斯·巴里筆下,后來成為家喻戶曉的童話人物,他的故事多次被搬上銀幕。彼得·潘生活在夢幻般的“永無鄉”里,永遠也不想長大,但這畢竟只能出現在童話中,不能為現實所接受。“彼得·潘綜合癥”患者就是現實中的彼得·潘。
彼得·潘綜合癥當事者常見的特征約略如下:
1.不負責任:表現任性、散漫,過于自我中心,出了差錯老愛怪罪別人。
2.缺乏自信:恐懼失敗,不敢勇于任事,面對挑戰會找借口逃避。
3.依賴心強:害怕孤單、寂寞,希望隨時有人可以幫忙,滿足任何需求。
4.難于堅持:挫折忍受度低,行事稍有不順或遭批評便易情緒化或放棄。
5.關系障礙:與異性交往到需給予承諾時,便會臨陣脫逃,故不時更換伴侶,且對象越來越年輕,藉以緩解被要求結婚組織家庭的壓力。
6.其它:穿著打扮如青少年,與本身年紀有所出入;迷戀卡通、漫畫、電玩、玩偶;好奇心強,愛嘗試新奇事物,喜歡熱鬧氣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