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產業集群是當今世界一種突出的經濟現象,在提升區域經濟發展和區域競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文章從產業集聚帶動港口發展,深入分析港口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和存在問題并提出扶持港口相關產業發展、積極引進跨國企業形成的推動作用、提高產業關聯度、政府在政策與土地予以支持并積極發揮公共管理作用,從而為港口的發展提供相應的支持。
[關鍵詞] 港口發展產業集群措施
前言
港口產業集群是指大量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且相互關聯的行業、企業、協會、研究機構和大學等,以特殊的經濟區域(港口)為核心,提供整體的一站式的港口相關服務的產業群體。產業在地理上的集聚,能夠對產業的競爭優勢產生廣泛而積極的影響。港口產業形成產業集群,可以較大程度的提高港口的生產效率.在集群內部,大量專業化企業集聚在一地,使區域實現了規模生產,港口企業中后福特制(Post一Fordims)生產方式的盛行,不斷提高產業集群整體生產效率,從而提高港口對GDP的貢獻率。
一、港口產業集群優勢
1.資源共享優勢。資源的共享為集群區域內的企業集中精力發展本企業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業務,并在集群化的發展中進行深度的專業化分工,從而為實現資源的專業化利用創造了條件。
2.技術管理創新優勢。集群是培育企業學習與創新能力的溫床。波特認為,不甘落后的自尊需要結合當地高級顧客的需要,會迫使集群企業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和組織管理創新。由于地理上的接近,業務聯系緊密,信息交流快捷,市場上任何一個具有潛力和市場前景的重大技術創新,集群內的企業幾乎都會同步吸納,消化創新成果,企業通過這種快速學習和模仿來實現自身的更新和升級。
3.外部經濟優勢。港口產業集群的外部經濟優勢來源于其外部性,包括外部規模和范圍經濟優勢等。規模的外部經濟優勢是指集群內企業利用地理位置接近的優勢,通過規模經濟使企業生產成本處于或接近最低狀態。
4.市場信用優勢。市場信用優勢是港口產業集群的重要優勢,也是產業集群超越單位企業與市場的顯著表現之一,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集群內企業在銀行信貸中的信用優勢;二是集群內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信用優勢;三是集群內企業與群外企業的信用優勢; 四是集群內企業間的信用優勢。
5.市場競爭優勢。競爭在地理上越集中, 越能顯示競爭的力量。港口產業集群形成的這種市場競爭優勢體現在國內市場競爭優勢和國際市場競爭優勢兩個方面。國內外的例證表明,聚集程度較高的產業,該產業的出口能力、國際競爭能力都較強。港口產業的集群,其產業效率邊界變大,利用產業規模優勢可以幫助單個中小企業直接參與國際競爭,有利于企業走向國際化經營,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二、發展港口產業集群存在的問題
1.政府的角色定位和引導方向問題
產業集群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在某一地域范圍內企業的聚集,所以要培養大規模的產業集群,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配合,規劃土地、頒布政策,給予發展產業集群良好的地域空間和要素能夠自由流通的商業環境。在這方面,各地政府都已有所作為,困難在于如何把握政府介入的度,明白哪些是可為的,哪些是不可為的,因勢利導。政府促成的產業集群,盡管縮短了集群的初創時間,但由于影響集群發展的因素較多,且這些因素處于動態的變化之中,在短時間內用行政或優惠政策使眾多企業集群發展其成功率相對較低。政府在集群中的作用是有限的,不能起主導作用,“自發形成”是集群初創的主要方式。政府不應該試圖創造一個全新的產業集群。產業集群是不可復制的,全面模仿其他地方的做法是不會成功的,必須結合競爭優勢與特殊性,發展特色產業。
2.產業集群本身的發展問題
(1)產業集群以低成本為主,而非以創新為主產業集群可以帶來明顯的外部經濟性,這是眾多產業集群的發展已經充分證實的,因此很多產業集群的形成,一開始就是以低成本為基礎,專業化層次較低,技術熟練工人缺乏,技術水平不高,產品“低質跑量”比重偏大,企業短期行為普遍,缺乏公益性產品開發服務和信息服務以及其他配套服務。同時,產業集群所在地行政管理中雖然普遍重視為產業集群創造條件,但仍然存在著鋪攤子、比數量、地區分割等傳統發展地區經濟的封建保守思想,妨礙了產業集群的提升和區域間專業分工的發展。加工制造型的產業集群多不勝數,這與我國日益成為世界制造業基地有關,但是很多這種產業集群的存在只是依賴于國外的先進技術和設備,同時又利用我國相對廉價的勞動力,核心技術掌握的外資手中意味著這個產業集群將很容易因為技術的進一步改進而失去競爭力。因此,如何形成產業集群的區域性創新網絡,使集群的核心競爭力能夠長久的保持,是港口產業集群做大做強的一個重要突破點。
(2)缺乏對可持續發展的認識
很多產業集群在發展過程中,對產業網路和人脈網絡共同發展、經濟科技與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技術創新是社會過程,是在企業之間、人與人之間交流和互動的基礎上產生的。企業重視內部信息化建設,但各種信息應用割裂,造成信息孤島。在產業集群發展過程中,盡管集群可以產生外部規模經濟,但低水平的集群帶來的社會問題也比較突出,如環境污染嚴重、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等。
三、發展港口產業集群的具體措施
1.政府培育集群的主要手段
政府培育港口產業集群的主要手段,一是提供公共設施,如道路橋梁等。二是提供政策扶持。目前,我國沿海港口城市大多是以土地、稅收等優惠政策以及廉價勞動力來吸引外資企業進入而形成空間集聚。二是充當信息提供者和聯絡中介者,提供或者引導投資者在公共服務機構方面的投資,如大學以及其他教育培訓機構,管理、技術等咨詢機構,法律、會計服務機構等。四是通過文化引導政府活動促進企業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倡導根植本地的區域文化以及適應競爭與合作需要的企業文化。促成產業內生機制,達到集群效應。臨港產業群不等于港口產業集群,單靠地理上的集中并不能創造出共同得益的相互依賴性港口產業集群。港口產業集群必須以地區內部的相互聯系和共同促進為基礎,沒有區域內部的共生機制,就不能真正發揮集聚優勢。因此,發展港口經濟,必須發展港口產業集群,發展港口產業集群就必須重視企業之間的內在聯系制的建立。
2.提高產業關聯度,創造集聚規模效應
單靠地理上的集中并不能創造出共同得益的相互依賴性,提高產業關聯度成為至關重要的目標。只有提高產業關聯度,才能形成產業內生機制,達到集群效應。臨港產業群不等于港口產業集群,單靠地理上的集中并不能創造出共同得益的相互依賴性。港口產業集群必須以地區內部的相互聯系和共同促進為基礎,沒有區域內部的共生機制,就不能真正發揮集聚優勢。因此,發展港口經濟必須發展港口產業集群,發展港口產業集群就必須重視企業之間的內在聯系機制的建立。如以供應鏈為連接紐帶,擁有完整或近乎完整的供應鏈根據不同的關聯形式,采取多樣化、差別化以及互補性的競爭、拉長產業價值鏈等策略,使集群內的企業既有競爭又有合作,既有分工又有協作,彼此間形成一種互動性的關聯,由這種互動形成的競爭壓力、潛在壓力有利于構成集群內企業持續的創新動力,促進產業升級的加快。
3.積極引進跨國企業通過對港口產業集群形成的推動作用
港口產業集群的形成不僅僅是自發形成的過程,同時也存在積極的外力推動作用,在集群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除了政府的培育功能,還存在著另一不過忽略的因素即跨國公司的作用。港口產業集群中有大型企業集團參與的現象已經非常普遍,這支力量無論如何都不應該游離于集群研究的視野之外,跨國企業集團不僅能促進產業集群的培育和發展,同時港口產業也獲得資金的注入、穩定的貨源和更為深遠的治理結構。
4.扶持相關及支持產業發展,發揮提升效應
當港口相關產業具有競爭優勢時,它們會孕育出其他的服務業。因此在大力發展臨港產業的同時,做好扶持相關支撐產業發展。港口產業集群的相關支持機構包括了為使港口產業集群獲得可持續發展所需的各類外部配套構的總和。這些相關支撐機構包括了物流體系、資本市場、經濟發展水平、教育產業、科研機構等。
參考文獻:
[1](美)邁克爾.波特:競爭論[M].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2]呂榮勝袁藝:港口產業集群對區域經濟的帶動效應[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2006(9)
[3]惠凱:產業集群形成中的“臨港優勢”[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
[4]劉志強宋炳良:港口與產業集群[J].上海海事大學學報,2004(12)
[5]宣春霞朱文濤:基于產業集群的港口物流業競爭優勢分析[J].改革與戰略,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