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對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開發關系著農村經濟的發展,關系著“三農”問題的解決,必須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然而,對擁有巨大的人力資源的農村來說,勞動力的開發還是比較有限,難以把農村的人力資源培養為人才,這限制了我們總體的發展。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對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性,并就存在的提提出有真對性的對策。
[關鍵詞] 人力資源人力資源開發農村勞動力流動
眾所周知,人力資源是指一定范圍內的人口總體所其有的勞動能力總和。人力資源由人們所具備的知識、智力、體力、技能、精神等要素構成。人力資源通過人們的生產活動,可直接作用于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生產力,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推動力。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就是要充分利用和發覺農村人群的生產力,提高農村人口的整體素質,促進農村社會經濟的高效和優化發展。這就要求在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技術培訓、醫療衛生、計劃生育等方面加大人力資本投資,以提高農村居民的整體素質。結合擁有巨大的人力資源的農村來說,勞動力的開發還是比較有限,難以把農村的人力資源培養為人才,這限制了我們總體的發展。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對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性,并就存在的提提出有真催性的對策。
一、中國農村人力資源的現狀
結合調研,本文認為我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已經取得不小的成績,但是和國家的總體目標還有一定的差距。具體如下:
1.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任務重。我國是農業大國,70%的人口居住在農村,農村人口已達到9億,到20世紀末期,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已達近3億人,同時,我國人口又以每年1300萬左右的速度增長,并且絕大多數在農村。隨著人口的增長和農業現代化的推進,今后我國每年將凈增600萬~700萬的剩余勞動力。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的存在將對我國的農村就業、耕地等形成巨大的壓力,并將成為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業現代化的嚴重障礙。
2.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素質偏低。依據相關的材料可知2000年我國15歲以上人口中仍有文盲8699.2萬人,其中75%分布在農村。農村勞動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為7.33年,而城市是10.20年。城市、縣鎮和農村之間勞動力人口受教育水平的比重情況為:具有大專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口比例是20∶9∶1;受高中教育的人口比為4∶3∶1;受初中教育人口比為:0.19∶1.10∶1;受小學教育的人口比為0.37∶0.55∶1。而發達國家農業勞動力的平均文化程度,在80年代末為11年,目前已達到12年以上。我國在今后若干年內,如果農民的文化程度指數繼續以0.16年的速度增長,到2010年才能達到初中畢業水平,到2050年才能達到發達國家20世紀80年代末的水平。這表明,我國農村勞動力受教育水平與城市相比存在著明顯的差距,同時也意味著提高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
3.農村勞動力的科技素質不高。農村勞動力資源豐富,但在知識、技能等方面比較突出的人才卻很缺乏,因而很難適應現代化農業發展的要求。據2001年中國科協對中國公眾科學素養的調查,具備科學素養的農村居民僅占0.4%,81%的農民對農業新技術、新產品表現出消極的觀望態度。由于農民受教育年限較少,農業職業技術教育普及率低,而且多數農民對農業技術的接受能力較弱,能夠看懂農業科技書刊的人為數不多,因而導致農村勞動力科技素質較低,缺乏職業技術和技能。據抽樣調查,農業勞動力中掌握一二項實用技術的人數僅占被調查人數的16.4%,獲得專業技術職稱和崗位培訓證書的人數,合計占被調查人數的7.3%,農村勞動力科技素質低,缺乏職業技術知識和技能,反映了我國農村教育、特別是農業技術教育的落后與薄弱,因此,大力提高農村勞動者科技素質成為本世紀的一項重要任務。
4.農村勞動力經營管理素質較差。由于長期受計劃經濟與小農經濟的影響,以及受文化水平低等因素的制約,農村勞動者的經營管理素質較差,市場意識比較淡薄,信息接受與反饋能力差,適應和參與市場經濟的能力弱,多數農民沒有接受過有關農業經營管理方面的教育與培訓,不了解農業經營管理的基本知識,因而難以適應現代化農業和參與國際競爭的需要。
二、開發農村人力資源的對策
結合上述問題,本文認為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增加農村人力資本投資,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整體素質。現代農業的發展將更多地關注重科技和教育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為此,必須加大對農村人力資本的投資力度。政府部門要落實科教興國的方針,圍繞新的農業科技革命及其科技開發項目,廣開渠道,籌集教育和培訓經費,提高農村教育和培訓水平。要實現現代化科學技術運用于生產,必須有一定數量的各級農村技術人才和農民專業戶、示范戶,因此必須增加農村科技教育和在職教育經費投入。當然,為了提高農村人口的文化素質,還要加大基礎教育投入,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掃除文盲。同時,要加大農村醫療衛生保健方面的投入,提高農村人口身體素質。積極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條件,提高勞動力健康水平。此外,還要改革戶籍和住房制度,加快城鎮化的進程,完善統一的農村社會保障和勞動力保護制度,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
2.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和農村成人教育,以多種形式、多種途徑、多種機制積極發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是有效地開發農村人力資源的重要舉措。農村職業技術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懂技術、懂科學、會種田的新型農民,這一教育有利于促進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和促進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增加農民收入。農村職業技術教育要有超前意識,要根據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結合本地特點和實際情況,設置專業和課程,確定具體的辦學模式和途徑,以便為農村經濟的發展培養出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實用型人才。在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時,要充分認識到這一就業方式的變化,對農村勞動力在就業觀念,創業意識,職業技能等方面進行教育和培訓,充分發揮農村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促進城鄉經濟的共同發展。同時,還要建立和發展農村成人教育體系,舉辦各種形式的專業技術、技能、知識、文化培訓班。農村的成人教育可以按多層次展開;基礎型教育,主要任務是掃除農村文盲,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整體素質;普及型教育,主要是傳授一些文化,農業科技專業技術,實用,以及法律知識等;提高型教育,主要是對一部分知識水平較高的中青年進行系統的農業現代化知識和技能培訓,以培養適應現代化農業要求的高層次的專門人才;學歷型教育,主要是通過農村自學考試,函授教育等方式,提高農村各類人才的學歷水平和實際能力。
3.加快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 。加快農村勞動力向非農業產業轉移,實現農村人力資源的最優化配置,對推動農村城鎮化,土地經營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進程,實現農民富裕,達到全面小康目標,農業農村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也是開發農村人力資源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國農村人口眾多,而很多地區農業的收益又較低,根本無法滿足農民生活的需要。農民要改善生活狀況,依靠農業本身的進步,短期內不可能成功,因此,要加速脫貧的步伐,就必須向非農化和城鎮化轉移。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要廣開門路,多渠道并舉:首先,要大力發展農村第一第二產業和多種經營,拓展農村的就業領域。目前,鄉鎮企業仍將是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重要渠道,因此,要支持鄉鎮企業搞好結構調整和技術改造。其次,要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引導鄉鎮企業向小鄉鎮合理聚集。再次,要加強對農民進城務工的引導和管理,農民進城務工是轉移剩余勞動力的重要途徑,也是推進農村城鎮化進程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舉措,要按照“政策引導,有序流動,加強管理,改善服務”的方針,切實做好農民進城務工的引導和管理,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最后,建立農村人力資源配置機制,營造農村人才成長與創業的適宜環境。要采取多種途徑,大力培養和發現農村中的優秀人才,建立起人才獎勵機制,完善對農村經營大戶和農業企業的保護制度,要堅持以市場配置人才的原則,建立制度,優化環境,規范管理,激勵農村優秀人才脫穎而出。這就要培養農村人才市場體系,規范人才市場的運作,要在農村建立起功能完善,機制健全的人才市場和門類齊全的人才庫,形成人才有序競爭機制,優化農村經濟發展環境,吸引,留住優秀人才為農村經濟發展服務,要依法治理農村經濟和社會秩序,為創業者營造公開,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
參考文獻:
[1]張德: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第二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2]高俊書:人口素質與可持續發展.中國環境報,2004.9
[3]馮子標:人力資本運營論.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
[4]西奧多·舒爾茨:對人進行投資——人口質量經濟學.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