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通過對638名工作者的實證研究,探討了本土心理資本與職業生涯發展之間的關系,以及本土心理資本對職業生涯發展影響的作用機制。結果顯示:本土心理資本與職業生涯發展狀況存在正相關關系;在控制了人口特征變量(婚姻、教育)的效應后,本土心理資本對職業生涯發展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作用。同時還分析了具體本土心理資本維度對職業生涯發展的特定方面具有突出影響作用,以及不同人群在本土心理資本與職業生涯發展相關結構上的差異等。
[關鍵詞] 心理資本本土研究職業生涯發展
一、問題的提出
經濟學的人力資本理論和社會學的社會資本理論的誕生,對于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人力資源管理理論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國內外諸多學者也在預言,心理資本這一繼人力資本、社會資本之后的新資本概念的提出,將再次對人力資源管理理論與實踐產生深遠影響,并開創一個新的資本時代。甚至有學者認為其在當今復雜多變環境中的重要性將超越前二者。心理資本概念由著名組織行為學家、前美國管理學會主席Fred Luthans于2004年提出,他在與著名學者Carolyn M. Youssef和Bruce J. Avolio共同完成的著作中指出:“心理資本這一開創性、前瞻性的理念必將深入人心、影響深遠,為全球的人力資源開發指明新的方向。”
由此可見,心理資本為提升組織競爭力的管理工作,以及非職場領域的人力資源開發提供了新的途徑和啟示。西方已有的證實性研究表明,心理資本這一構念,與績效、滿意度、組織承諾等工作結果之間有顯著關系。然而自心理資本理論引入中國以來,國內已有的少量實證性研究(仲理峰, 2007)所采用的是西方心理資本量表。針對該問題,柯江林與孫健敏(2008)開發出了本土心理資本量表,提出文化差異對心理資本構念維度存在影響,并論證了本土心理資本量表在本土范圍內較西方量表具有更高的適用性和有效性。
同時,職業生涯管理作為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從推進個體發展的社會性層面,還是從提高勞動力市場資源配置效率的經濟性層面來看均有重要意義。同時,越來越多的組織管理者將雇員職業生涯管理視為一種戰略性步驟:最大開發雇員潛能、建立組織與員工“心理契約”,進而提升組織核心競爭力。
縱觀已有文獻,尚未發現心理資本或本土心理資本對職業生涯發展影響的研究或從心理資本角度出發探討職業生涯管理。本文的研究旨在已有理論基礎之上,從衡量職業生涯發展狀況的多個角度出發,同時將其他一些影響因素納入分析模型,試圖探索本土心理資本對職業生涯發展的影響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