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在簡要回顧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互動關系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利用1978年~2008年30年統計數據,對比廣東省和全國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演進升級時點差異、產業結構偏離度和三次產業結構偏離數,分析廣東省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互動演進特征與互動效率,分析廣東省“雙轉移”戰略背景動因、思路目標和“雙轉移”戰略實施的合理性與必要性。
[關鍵詞] 產業結構就業結構演進路徑互動效率“雙轉移”戰略廣東
一、區域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互動關系
產業結構是指在區域三次產業國民生產總值占當期該區域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及產業之間產值比重的互相關系。就業結構是指區域三次產業勞動力就業數占當期區域總就業數的比重及產業之間就業比重的相互關系。產業結構代表了區域三次產業發達程度和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就業結構變動是勞動力在不同產業之間的轉移流動的宏觀表現。在經濟運行中,產業結構演變和就業結構調整之間存在一定的互動關系,經濟發展的過程本身就是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互動調整和演進升級的過程。
基于不同發展水平國家、地區同一時點橫斷面數據和一個國家、區域經濟發展時間序列數據的大量實證研究不斷印證了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調整升級過程中互動關系的存在。柯林·克拉克對多國結構演變與勞動要素產業間轉移問題研究表明:產業結構演變有其內在邏輯演進序列,伴隨著一國經濟發展,人均國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第一產業產值比重不斷下降,第二、三產業產值比重不斷上升,最終第三產業產值比重高于第二產業,第二產業產值比重高于第一產業;隨著產業結構不斷演進升級的次序勞動力出現規律性流動,經濟發展初期,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人均國民收入水平進一步提高,勞動力開始向第三產業轉移,最后,第一產業勞動力投入比重從80%下降到7%~8%,第二產業勞動力比重同步提高到40%~50%,第三產業具有較高的收入彈性成為吸引勞動就業的主要產業。西蒙·庫茲涅茨認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增長進程就是其產業結構不斷調整的過程,產業結構變動帶來了就業結構相應調整,在經濟發展初期,社會勞動資源集聚在生產效率低下的農業部門;隨著工業革命科技發展,現代工業部門越來越多地吸收了大量的勞動力就業,農業部門就業逐步減少,隨著技術進步步伐的加快,工業部門勞動生產效率迅速提高,排斥勞動力過多進入,以商業、金融和技術服務為主的第三產業快速發展,第三產業逐步成為勞動就業主體,當工業化達一定階段以后,第二產業不可能大量吸收更多勞動力,只有第三產業對勞動力具有較強的吸附能力,體現出較強的就業彈性。 霍利斯·錢納里運用“世界發展模型”對工業化問題統計分析發現,工業化與農村勞動力轉移是一體化互動過程,在工業化初期,農業為城市工業提供積累,支持工業發展;在工業化中期,工業為農業部門提供現代化生產手段,大幅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工農產業平行發展階段;在工業化后期,工業長足發展開始反哺農業 。劉易斯發現,不發達國家的社會經濟結構中廣泛存在著勞動生產效率低下的傳統農業部門與效率相對較高的現代城市工業部門并存的二元經濟形態,勞動力從農村向城市、由農業向工業的轉移,是由實際收入水平差異決定的,只要維持一定的工資比例水平,并且城市工業具有擴大就業的能力,農業勞動力的城市化轉移就一定會成為現實選擇,這一過程只要能持續下去,農村與城市、農業與工業最終將實現均衡發展,二元結構差異將得以消除。費景漢和拉尼斯進一步修正和發展了劉易斯的兩部門勞動力轉移模型,提出以技術進步和生產效率提高為背景的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階段模型。托達羅發現,在第二、三產業的發展過程中,第一產業的勞動力向第二、三產業轉移,導致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同步上升,勞動力資源配置影響經濟發展。
相對于勞動力需求結構調整,勞動力供給結構適應性調整需要更長時間周期,在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演進升級過程中,產業勞動力供求失衡、結構性失業、大量低素質勞動力滯留,阻礙傳統產業升級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現象必然增加,這將延緩產業結構升級的速度和進程。從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經驗來看,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互動演進調整的時滯長短、速度快慢與效率高低直接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能力和水平。知識經濟時代,區域經濟發展對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互動能力和互動效率的要求更高,區域政策的制定者必須通過合理、有效的政策制度,積極構建并且最大程度地保持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之間高效的戰略互動,因為這是區域經濟持續增長和充分就業目標實現的根本條件和有效途徑。
二、廣東省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互動特征分析
改革開放初期,廣東省作為改革開放率先省份優勢逐步顯現,加工制造業和傳統服務業得到了迅速發展,第二產業產值比重首位不斷鞏固,第三產業產值比重持續提升,1985年,廣東省第三產業產值比重超過第一產業,但低于第二產業比重,位列次席。由于廣東省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加工制造業為主的第二產業,處于全球產業價值鏈低端,產值增速放緩,而區域經濟繁榮帶動了傳統服務業的持續快速發展,2001年,廣東省第三產業產值比重一度超越第二產業位居首位。但是,由于廣東省住宿、餐飲、批發、零售等勞動密集型傳統服務業占第三產業產值比重較大,金融、物流等現代化第三產業比重很低,由于“非典”影響,傳統服務業產值受到很大沖擊,第三產業產值比重大幅下降,2003年,廣東省第二產業產值比重重新超過第三產業位列首位。作為廣東省改革開放核心區域,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快速發展是廣東省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產值比重提升的關鍵,改革開放初期,珠江三角洲第一產業仍保持了一定就業比重,廣東東西兩翼和粵北地區以傳統第一產業為主,第一產業產值不高但就業人數很高,第一產業就業比重一直高于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伴隨著改革開放深入,廣東省珠三角地區經濟發展對服務業需求旺盛,住宿、餐飲、批發、零售等勞動密集型傳統服務業就業人數快速增加, 2000年,廣東省第三產業就業比重超過第二產業,低于第一產業,位列次位;2003年,勞動密集型加工制造外向經濟不斷深入,就業比重不斷上升,伴隨著珠三角第一產業的轉型和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勞動力轉移,廣東省第二產業就業比重超越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位居首位,由于“非典”原因,廣東省第三產業就業比重急劇下降,第一產業也重新超越第三產業位列次席。伴隨著廣東省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和傳統服務業等第三產業恢復性發展,2006年,廣東省第三產業就業比重超過第一產業重新回到次位。
1.廣東省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互動演進路徑
(資料來源:根據1979年~2009年國家統計年鑒、廣東省統計年鑒數據整理繪制)
從產業結構看,1985年,廣東省和全國同期實現了“二一三”到“二三一”產業結構升級,1985年以后,廣東省產業結構升級總體略快于全國水平。從就業結構看,2000年,廣東省比全國晚6年實現了“一二三”到“一三二” 就業結構升級,2000年以后,廣東省就業結構升級速度明顯快于全國水平,2003年實現“一三二”到“二一三”升級,2006年實現“二一三”到“二三一”升級。廣東省產業結構升級先于就業結構調整。1978年前廣東省與全國一道實現“一二三”到“一三二”到“二一三”兩次產業結構升級,1985年廣東省又與全國同步實現了 “一二一三”到“二三一” 產業結構第三次升級,1985年實現“二一三”到“二三一”第三次升級;而全國就業結構1994年實現“一二三”到“一三二”初次升級。廣東省就業結構2000年實現“一二三”到“一三二”第一次升級,2003年實現“一三二”到“二一三”第二次升級,2006年實現了“二一三”到“二三一”第三次升級,比產業結構同級升級晚了近21年。
2.廣東省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互動升級效率
現在廣東省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互動效率高于全國水平,但互動效率仍有很大改進空間。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省第一產業一直存在勞動力向外轉移壓力,結構偏離數絕對值保持在25-30水平,提高勞動生產率、轉移就業勞動力是實現第一產業升級的關鍵;廣東省第二產業結構偏離度低于全國水平,勞動生產率比較低,對外來勞動力吸納能力有限,之所以吸收大量勞動力與勞動密集型生產方式和加工制造業外向型經濟高度相關,改進產業技術水平、調整產業生產方式、提高勞動生產率是廣東省第二產業未來持續發展重點,第二產業升級將排擠出大量低素質剩余勞動力;廣東省第三產業結構偏離數高于全國水平,勞動生產率高于全國水平,但傳統勞動密集型的住宿、餐飲、批發、零售服務業仍占廣東省第三產業最大比重,現代化的第三產業比重很低,傳統第三產業向現代第三產業的升級短時間無法實現。從國外經驗看,產業結構由“二一三”向“三二一”高級化升級過程是第三產業從低產出、低生產率的傳統第三產業向高產出、高勞動生產率的現代第三產業升級的過程,只有傳統第三產業升級到現代第三產業,使第三產業成為技術水平最高生產率最高、勞動力吸納能力最強、就業比重最大的產業部門,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才可能由“二一三”向“二三一”再到“三二一”的升級。
三、廣東省“雙轉移”戰略的動因、思路與意義
基于資源要素低成本比較優勢的出口導向型外向經濟發展模式,成就了廣東經濟三十年的輝煌,也給廣東省經濟持續發展帶來了諸多問題。以犧牲資源、能源、環境為代價,低廉勞動力價格、惡劣勞動條件為基礎,加工制造出口的外向型經濟增長模式未來難以維系。金融風暴使外向型經濟模式面臨著最直接的嚴峻考驗,2008年廣東省GDP增速和三次產業GDP增速均已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推動區域產業和勞動力梯度轉移,加快產業結構的先導性調整,促進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轉型升級,是廣東省未來可持續均衡發展關鍵。2008年,廣東省開始實施產業和勞動力“雙轉移”戰略:“珠三角地區把部分低附加值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東西兩翼、粵北山區轉移,騰出更大空間承接國內外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高附加值產業,提高區域產業綜合競爭力,降低珠三角外來人口數量,緩解未來面臨的人口和社會管理壓力;東西兩翼、粵北山區等工業基礎薄弱地區,承接珠三角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做大地方經濟總量,促進當地工業發展;東西兩翼、粵北山區加大不發達地區勞動力轉移力度,將高素質勞動力向珠三角地區轉移,緩解珠三角地區“民工荒”壓力,將低素質勞動力向當地第二和三產業轉移,優化就業結構,改善收入結構,提高收入水平。
“雙轉移”戰略反映了廣東省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互動升級和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客觀需要。戰略實施期望突破制約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土地資源匱乏、環境承載壓力加大、發展空間受限等突出問題,充分發揮珠三角地區輻射帶動作用,發揮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的比較優勢,推動珠三角地區加快發展先進和優勢產業,促進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加快產業建設步伐,實現優勢互補,優化產業布局和產業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全面提高全省經濟綜合實力。戰略實施也可以減少珠三角地區人口數量,提高勞動力素質,實現人力資源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較快提高全省人均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縮小地區差距,整體提升城鄉居民生活品質,減輕社會管理壓力,為新一輪大發展創造有利條件。“雙轉移”戰略的順利實施和預期目標實現的關鍵在于實現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互動升級,然而,如何建立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互動機制,如何提升互動能力、互動效率則是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徐向龍:廣東省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演進特征與互動效率研究[J].學術研究,2009(5)
[2]穆懷中:東北地區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度實證研究[J].西北人口,2009(2)
[3]孫建: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相關性的SEM研究[J].統計與決策,2008(11)
[4]周兵: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之間的機制構建—基于中國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之間關系的實證[J].軟科學,2008(7)
[5]馬建會:廣東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平衡性分析[J].工業技術經濟.2008(7)
[6]陳楨: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關系失衡的實證分析[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