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來,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耕地面積大幅度減少。而與此同時,農村勞動力的卻逐年增加,使得人地矛盾更為突出。因此,為緩解這種人地緊張的關系,農民必須尋求農業以外的就業道路。本文以江蘇省為例,通過收集的樣本數據的,分析了非農就業狀況和農村土地流轉的相互關系,指出在非農就業這一必然的發展趨勢下,今后的農地制度將愈發具有私有產權的特征。
[關鍵詞] 非農就業農村土地流轉江蘇
土地流轉不僅有利于促進土地資源的合理有效利用,解決農戶間的用地不均,還可以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充分轉移,增加農民的收入,從而避免農地對農戶流轉的限制。同時,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也需要一個完善的土地流轉市場與之相適應,這就對農地制度創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不斷完善的農地制度所形成的農地流轉市場推動和影響了勞動力的轉移。
本文以江蘇省為例,分析非農就業狀況和農村土地的流轉,指出隨著非農就業的發展使得農民對土地的轉讓權更為需要,未來的農地制度將愈發具有私有產權的特征。
一、江蘇非農就業狀況
江蘇各個區域的自然資源條件、地理位置和經濟發展各有差異,因此蘇南、蘇中、蘇北的經濟發展水平也各不相同,從南至北逐步降低,農民的收入水平也呈現這種梯度狀態。2003年蘇南、蘇中、蘇北全年人均純收入的比例為:1.65∶1.20∶1(以蘇北為1)。而這種收入水平的差異也可以歸咎為就業類型所帶來的差異。純收入的構成包括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性純收入及財產和轉移性收入。農業收入屬于家庭經營性純收入中第一產業的純收入,非農收入包括工資性收入和家庭經營性純收入中的第二、三產業的純收入。
數據來源:1.江蘇省統計年鑒2004,中國統計出版社;2.江蘇省農調隊,《江蘇不同區域農民收入差異的比較分析和政策建議》,江蘇省統計局,2005年1月
從表中可以看出,三大區域的非農收入都已超過了農業收入,而體現非農就業的工資性收入在非農收入中所占比例尤重。除蘇北地區,蘇南和蘇中地區的工資性收入均超過農業收入,雖然蘇北地區的工資性收入還不是純收入的主要構成部分,但是從2001年~2003年,工資性收入年平均遞增8.7%,遠遠高于家庭經營性純純收入的1%。可以預見,工資性收入在未來也會超越農業收入成為蘇北地區農民純收入的主要來源。工資性收入可以由當地就業的農民收入和外地就業的農民收入組成,蘇南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快,農民所受的教育水平較高,當地吸納勞動力就業的能力較強,因此這一區域的農民多為當地就業,2004年蘇南農村轉移勞動力就地就業為83.5%。而蘇中、蘇北地區受當地的發展條件所限制,尤其是區域的經濟發展,農民往往是異地就業,2004年蘇中地區52.2%為異地輸出,而蘇北地區71.8%為異地輸出。
二、江蘇農村土地流轉現狀
1.土地流轉規模擴大,速度加快
近年來,隨著農村勞動力大量的轉向非農就業領域,農業結構的調整,江蘇農村土地流轉呈現加速之勢。自二輪承包以來,全省農村土地流轉面積累計已達到558萬畝,占農戶承包面的11.1%。2001年、2002年和2003年,全省調查當年土地流轉面積分別比上一年增長37.8%、42.5%和90.6%。
2.土地流轉規模區域性差異明顯
江蘇省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的流轉最早出現在經濟比較發達的蘇南地區,隨著蘇中、蘇北的經濟發展、鄉鎮企業的建設、農業人口的轉移,蘇中、蘇北也逐步實行。但是,從全省范圍來看,土地流轉從北至南成擴張之勢,農村土地流轉也和各個區域的發展情況緊密相連。2003年,蘇北的東海縣流轉面積占農戶承包地的3.55%,蘇中的泰州市達到5.27%,而蘇南無錫僅惠山區已達到了22.43%。
3.土地流轉形式、組織多樣化
農村土地流轉主要有出租、轉包和轉讓這三種形式,其中以轉包的形式為主。而農民往往采用自發的組織模式,即農民在自愿的基礎上,直接與接包方協商,進行土地流轉。除農民自發組織外,還包括專業性中介機構組織和政府組織。
4.非農就業是土地流轉的主要原因
根據江蘇省農村經濟調查局在2000年~2003年對全省所進行的抽樣調查,能在非農領域找到就業崗位為土地流出戶流轉土地的首要原因;而土地流入戶流入土地的首要原因是為了充分利用剩余勞動力。
從以上對江蘇農村土地流轉現狀的分析來看,土地流轉比較活躍的地方出現在經濟發達農民收入較高的蘇南、蘇中地區。可以看出非農就業對土地流轉有著直接的作用,非農就業的發展必會對農村土地流轉產生影響,非農就業市場越活躍,土地流轉也會越蓬勃。這是因為,在經濟發展迅速的蘇南地區,農民的收入大都來自非農就業,對土地的依賴性不強,雖然這些地區農地因經濟發展數量減少,但自然條件優異,農地質量好,吸引了外來的農戶租賃農地。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民不需要依靠土地的調整,或是租賃土地來獲得更多的農業方面的收入,但是他們具有潛在的租出土地意愿,供給土地。而在蘇中、蘇北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農業收入不足,農民必須謀求農業以外的道路,出外就業的人數逐年增加,這樣就會造成農地的擱荒,農戶也因此產生了諸如轉包、轉租、轉讓的土地流轉需求。
三、非農就業發展水平和農村土地流轉分析比較
由于江蘇省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性,所選擇的區域為蘇南地區(蘇州常熟)、南京地區(南京市)和蘇中地區(揚州寶應)。選擇樣本村,進行農戶層面的調查。
數據來源:方鵬等,《區域農村土地發育市場的農戶行為響應與農業土地利用的變化——以江蘇省蘇州市、南京市、揚州市村莊及農戶調查為例》,自然資源學報,2003年第18期
所選擇的調查點均反映了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常熟市二、三產業發達,農戶非農就業機會多,因此土地流轉的比例也比較高;揚州寶應地區二、三產業欠發達,農戶打工就業機會較少,因此影響土地流轉范圍的擴大;而南京所選擇的調查點,交通便利,水利設施好,吸引了外來資金從事農地規模經營,因此農地流轉也有所發展。
四、結論和建議
隨著農村剩余勞動力逐步向非農就業領域轉移,非農就業的發展將使得農民對土地流轉的需求加強;而非農就業發展水平越高,土地流轉市場也更加的活躍。土地流轉市場的活躍,也就意味著農民對轉讓權更為偏好,因此未來的農地制度將越發具有私有產權的特征。這也就是我國未來農地制度一個改革方向。在明確集體土地所有權,穩定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前提下,賦予農民更為靈活的轉讓權,將承包關系中的經營責任和土地權利相對分離。同時,要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弱化農地的保障功能。對土地流轉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要加強政府的管理與服務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轉服務信息體系。
參考文獻:
[1]江蘇省農村經濟調查局.對全省農戶間土地流轉情況的調查.江蘇農村調查,2004年12月
[2]江蘇省農調隊:江蘇不同區域農民收入差異的比較分析和政策建議.江蘇省統計局,2005年1月
[3]張笑寒黃賢金:論農地制度創新與農業勞動力轉移.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3年第5期
[4]唐傳陽:江蘇農村土地流轉透視.決策咨詢,2003.4
[5]方鵬等:區域農村土地發育市場的農戶行為響應與農業土地利用的變化——以江蘇省蘇州市、南京市、揚州市村莊及農戶調查為例.自然資源學報,2003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