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就目前我國主要一次性生活用品的生產、消費,以及對資源的消耗和對環境的破壞等情況進行了研究分析,并就根據循環經濟理念,對一次性消費提出建議。
[關鍵詞] 一次性消費 資源 環境污染 循環經濟
一次性消費品之所以一經產生就長盛不衰,是其滿足了人們對“衛生、方便、快捷”的時代需求,但一次性用品和豪華包裝等在帶給人們方便和虛榮的同時,也直接增加了消費者的經濟負擔,更導致了巨大的資源浪費和不可逆轉的環境污染。倡導“綠色消費”的理念,改變“用完即扔”的“慷慨”行為,對于我國循環經濟的發展,具有特別的意義。
一、一次性消費后廢棄的垃圾和污染的危害
1.對視覺的污染與沖擊
被隨意丟棄、在環境中無處不在的一次性的塑料制品、包裝材料、各種促銷宜傳單等給人們造成嚴重的視覺污染。我國鐵路沿線、公路邊、河道堤壩、樹上、屋頂和城市的各個角落,到處都飄舞散落著各色一次性用品垃圾,尤其是快餐具和塑料袋,不僅破壞了城市、農村和風景區的景觀美感,甚至影響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情緒。
2.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我國目前使用的塑料制品一般是不可降解的,至少需200年方能被降解。農田里的廢農膜、塑料袋等長期殘留在田中,影響土壤的透氣性和農作物對水分、養分的吸收,抑制農作物的生長發育,造成農作物的減產。若被牲畜誤食,可引起牲畜的消化道疾病,甚至死亡。
3.影響人體健康
近來研究發現以聚苯乙烯為原料的一次性發泡塑料餐盒中殘留一定量對人體有害的苯乙烯單體,國外發達國家已限制在食品包裝上使用,或要求對其表面進行涂覆處理。另外,廢棄木制包裝盒上的油漆涂層、宣傳紙上的鉛字油墨等、焚燒生活垃圾產生的二惡英等,流(進)入大自然中,都會對人類和動物、植物的健康構成威脅和傷害。
二、遵循循環經濟理念,倡導公眾綠色消費
“綠色消費”是循環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綠色消費以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為基本特征。一次性消費明顯與之背道而馳,與循環經濟理念格格不入。減少一次性消費品的用量,倡導綠色消費理念,對于推進循環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重塑健康消費,樹立生態公德與文化理念
一次性消費、過度包裝等是現代社會中的一柄“雙刃劍”,它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方便和衛生的同時,也充當著把資源變成垃圾的“加速器”。人們在盡情享受經濟發展成果的同時,可想到資源危機已經悄然來臨?資源的無節制消耗和環境的污染,凸顯出了人們公德意識的淡薄缺乏和生態文化建設的落后。因此,必須下大力氣抓生態公德及生態文化教育,抓生產者、銷售者和消費者各個環節的社會公德意識。每位消費者都要記得自己在享用一次性用品帶來的便利,在行使自己的消費權利時,不要忘記自己的社會責任與義務。要有參與循環經濟的公眾意識,從自己做起,以你的實際行動,踐行循環經濟理論,倡導綠色消費行為,融入循環經濟行列中。
2.開發使用可替代品
鑒于一次性用品對環境與資源的巨大破壞與浪費,因此,開發使用其替代品成為世界各國的共同選擇。目前,一次性餐具替代品研究開發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國內外已研制出以甘蔗、蘆葦、稻草等天然植物纖維為原料的多款可降解塑料餐具。
由于可降解餐具的成本較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高,故難以推廣。但發展生物質塑料被認為是解決以上問題的最好途徑。發展生物質塑料產品首要的意義在于可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3.加強回收與資源化利用是解決一次性消費品的有效方法
一次性消費品的使用量可以減少,但難以避免。一次性消費品大多是可以重復利用的寶貴資源。加強回收與資源化利用是解決一次性消費品的根本途徑。就一次性發泡塑料快餐盒、一次性筷子和一次性包裝來看,其成分以塑料與木纖維為主。塑料可以很方便地反復回收使用。廢塑料回收后,進行分類、清洗后再通過加熱熔解,即可重新成為硬塑料制品的良好再生資源。從塑料組成看,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均由碳氫元素組成,而汽油、柴油等燃料也是由碳氫元素組成,只不過分子量較小。因此,把這幾類塑料隔絕空氣加熱至高溫,使之裂解,把裂解產物進行分餾,可制得汽油與柴油。
4.政策與法規支撐是解決一次性消費品的根本途徑。要讓人們自覺養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自覺少用或不用一次性消費品的良好習慣,政策與法規的支撐是必不可少的。許多國家都從節約資源、環境保護和保障消費者權益的角度,以重典乃至立法來施治。
我國消費者協會也曾明確指出,只要包裝體積明顯超過商品本身的10%和包裝費用明顯超出商品的30%,就可判定為“商業欺詐”。2005年7月6日《國務院關于做好建設節約型社會近期重點工作的通知》中明確指出,要“研究實施節約包裝材料的政策措施”。因此,首先應當盡快制定出臺一套專門治理過度包裝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建立健全綠色包裝運行機制,區別不同重點行業,制訂包裝“過度”標準,從質量、材料、體積上加以規范和約束,從源頭上限制過度包裝和欺詐性包裝。其次,應當利用稅收杠桿調整企業利益與公眾利益的關系,從經濟的層面對包裝強制“瘦身”。讓企業有章可循,讓執法部門有法可依,讓消費者明白消費。第三,應當明確包裝廢棄物的回收指標,建立全社會對包裝廢棄物的回收機制,以維護廣大消費者的利益,徹底杜絕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廢棄物垃圾公害。
參考文獻:
[1]王學民劉麗敏:從過度包裝走向適度包裝[J].經濟論壇, 2006,(12)
[2]董少廣:讓一次性用品循環起來[J].湖南林業, 2006,(01) .
[3]李珮:一次性筷子引發的是是非非[J].生態經濟, 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