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論證了我國資本市場建立合格投資人制度的必要性,介紹了國外建立該制度的重要經驗,并結合我國合格投資人制度的發展現狀,指出加快合格投資人制度建設有利于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 合格投資人 資本市場 風險
自從1990年我國股票交易所恢復以來,中國資本市場取得了迅猛發展,各項制度創新不斷完善,民眾的投資熱情日益增加,股市在中國經濟中的作用已經顯現。但與此同時,中國股市還存在著暴漲暴跌,金融工具不夠完善等問題,制度建設的滯后成為阻礙資本市場發展的重要原因。基于這些問題,本文主要論證建立合格投資人制度的必要性及海外經驗對我國的啟示。
“合格投資人”制度,簡單來說,就是根據投資者的不同風險承受能力,提供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并建立與此相適應的監管制度安排。設立該制度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保護投資者,避免投資者購買超出自己風險承受能力的產品。通俗來講,就是能夠保證投資者做到買者自負的制度。
一、建立合格投資人制度的必要性
經濟學理論告訴我們,投資者的風險應有自己承擔。但在社會現實中,政府出于維護社會穩定的需要,往往對投資者存在隱性擔保。在我國當前階段,不斷發生的股市下跌導致股民聚眾鬧事等現象,說明部分投資者不僅缺少投資經驗與風險控制能力,而且缺少買者自負的底線。
從理論上講,投資涉及到一系列非常高深的金融學知識,甚至需要復雜的數學理論來說明,是一項非常專業化的經濟活動。股票市場的一項重要功能就是分散風險,因此要求投資人必須具有一定的專業投資能力,尤其是當金融創新越來越多時。諸如權證等衍生產品,融資融券等交易機制未必適合所有投資者。尤其是當創新性金融產品剛剛推出時,投資者面臨較大的投資風險。一個重要問題是:什么樣的投資者才能進行該類產品的交易?合格投資人制度能夠限制投資者購買自己缺乏了解的產品,不僅保護了不成熟的投資者,而且能夠降低因風險而帶來的社會成本,從而有利于全體投資者的共同利益。由“三二七”國債期貨風波足以說明金融工具的風險所在,這也構成了證券監管當局對金融創新相當謹慎的重要原因。有效的、完善的合格投資人制度能夠把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識別出來,增強資本市場對信息反映的有效應,加快金融創新的發展,減少市場投機行為,有利于對市場風險的總體控制。
二、國外合格投資人制度的重要經驗
在國外,合格投資人制度已經相當成熟。如美國的私募股權市場只對合格投資人開放,來源于1933年證券法的D條例對“合格投資人”做了八類非常詳細的規定,其中要求自人人的凈資產超過100萬美元或者“個人最近兩年年平均所得超過20萬美元或者與配偶二年合并所得平均超過30萬美元,且當年度預期所得可達相同金額”。對具有一定資金實力的自然投資人開放私募股權市場保證了美國PE市場的長期繁榮,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美國科技革命的興起。對沖基金市場和英國的專業投資市場也有類似的規定。日本和韓國則把投資人區分為一般投資人和專業投資人。這樣的制度安排相當于在投資者介入高風險產品之前設置了一個“關卡”,具有較高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者才能進行高風險產品的投資。 不同的投資產品對應不同的投資門檻,有利于證券監管部門提供更加靈活的監管模式,促進金融創新,有效化解金融風險,不僅培育了投資者隊伍,更有利于資本市場健康發展。
三、對我國的啟示
我國目前正在逐步引進合格投資人制度,如在新股詢價中,將詢價對象限于基金公司、證券公司、QFII和財務公司等都體現了對投資者進行分類的實質。在大宗交易和固定收入平臺方面,交易所已經逐步引進合格投資人制度。在這一方面,信托業的實踐更是走在前面。根據《信托公司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管理辦法》規定,合格的個人投資者應當符合三項條件之一:個人收入在最近3年內每年超過20萬元,或者夫妻雙方合計收入在最近3年內每年超過30萬元,且能提供收入證明;在認購信托計劃時,個人或家庭金融資產總計超過100萬元,且能提供財產證明;投資一個信托計劃的最低金額不少于100萬元。 對目前正在醞釀的股指期貨,引入合格投資人制度也勢在必行。盡管還存在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這些初步經驗與實踐構成了我國建立合格投資人制度的基礎。
國外的經驗告訴我們:重點結合投資人的資金狀況確定其風險承受能力,把投資者劃分為不同的類別,從而確定其可以投資的金融市場產品,不僅能夠促進金融創新,更有利于資本市場的規范與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