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發展中國家的新工業化道路是在通過吸收外來投資發展的企業的科學技術,依賴技術溢出,實現本土產業的發展。本文通過對買方壟斷的市場勢力模型因素分析,重點指出代工企業的聯合水平和合作行為,將有利于本土的市場勢力。并以長三角和珠三角為例進行分析。指出珠三角應該加強企業聯合的力量和重要性。
[關鍵詞] 市場勢力 價值鏈 聯合水平
20世紀80年代起,發展中國家認為只要參與了由發達國家所主導的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 通過對發達國家企業技術、管理、組織能力及社會制度體系的學習和追趕, 會自動實現本土企業的升級進程。于是,在全球化的進程中發展中國家以代工貿易的方式積極參與國際分工。但是各國的產業經歷了不同的升級歷程后,隨著技術的進一步提高和普及,一些曾經給地方經濟帶來繁榮的產業集群的發展開始出現相反的趨勢,很多的產業開始停滯或后退。并且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的產業升級上受阻,依舊集中在低附加值的鏈點上,在利潤分配上只占極少的份額。
一、國內外對市場勢力的研究
2000年以前,國內外對于市場勢力的研究不太重視,更多的研究放在了產業升級問題上。直到近年來,產業升級在發展中國家出現障礙。Humphrey和Schmitz通過研究發現全球價值鏈中產業集群的升級前景因其嵌入的價值鏈類型的不同而不同,提出俘獲型網絡治理關系成為發展中國家在現有國際貿易格局下不得不接受的既成事實, 由此造成發展中國家的代工企業無法實現功能升級與鏈的升級的高端價值鏈攀升過程。
國外對市場勢力的研究最早出現在熊彼特的動態競爭理論中,他認為市場勢力具有防止企業創新被迅速模仿和利潤受到損害的能力。克拉克的有效競爭理論提出,適度的市場勢力既是“創新競爭行為”和“模仿反應競爭行為”的前提,也是這些競爭行為的結果。產業國際競爭力專家M.E.波特教授經過對許多國家的嚴業的國際競爭力研究,得出結論說,一國的特定產業是否具有圍際競爭力取決于要素條件,需求條件,相關與輔助產收的狀況,企業策略、結構與競爭音,機遇以及政府行為六個因素,這六個因素構成谷年的廣業國際競爭力“國家菱圖”。波特教授以這一分析范式為基本框架,展開了他的全部研究過程,對產業國際競爭力研究做出了非常有價值的貢獻。
近5年來,國外對市場勢力的研究較活躍。新奧地利學派競爭過程理論強調,企業家抓住利潤機會的行為理應受到市場勢力的激勵。如Sakakibara Porter檢驗了國內市場勢力對海外市場創新績效及出口競爭力的影響;Silvente Francisco Requena通過經驗研究,得出了意大利及西班牙的瓷磚業創新持續受益于國際市場勢力的結論等。Humphrey and Schmitz對國家鏈NVC的研究有一個驚人發現:NVC的巨大的功能升級。他們對印度和巴西的成功的案例研究表明,他們都專注于國內市場的公司易于發展其自己的品牌、設計和市場渠道。獲得這些競爭力后,再走向周邊市場和世界。
國內專門針對市場勢力的研究為數不多,雖然部分學者已認識到我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形成一定市場勢力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我國的研究主要從要素市場、市場結構和控制權,以及全球價值鏈的角度進行探索。
二、市場勢力理論模型的分析
在 Als ton ,S e xton和Zhang,Chang,Ohta研究的基礎上,張曄構建了買方壟斷勢力下跨國公司對當地配套企業的縱向壓榨模型。考慮到縱向壓榨主要表現為下游企業壓低中間投人品價格以掠奪上游配套企業的利潤,而其他形式的縱向壓榨也可視為中間投人品價格的變相降低,因此主要圍繞價格問題展開分析,通過對利潤函數求最大化,得到俘獲型網絡下買方的市場勢力指標PA的表達式:
其中αi和ε分別表示跨國公司i的產出猜想彈性和上游配套企業的中間產品A的供給價格彈性。αi值越大,P值越低。即當代表性跨國公司i的競爭對手的反應越強烈時,中間產品的市場價格越低;ε值越大,P值越高。即中間產品A的供給價格彈性對價格很敏感時,上游的當地配套企業獲得的中間產品價格將越高。
αi和ε都會受到本土企業間的聯合行動水平的影響。當本土企業之間聯合行動,無論是有領導企業的帶領,還是小企業自發的聯合,代表本土的政府和私人機構或者商會的勢力強大,并且跨國公司不會輕易忽略本土方的利益進行交易,這就將會導致αi減小和ε的增大,于是P中間產品的價格升高。
三、長三角與珠三角企業的聯合水平比較分析
長三角和珠三角在全國經濟總量中占了很大比重,有人將長三角比喻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龍”,珠三角為“虎”,中國經濟的一北一南呈現龍騰虎躍般的競爭態勢。而今,在中國經濟發展大潮中,領了20年風騷的珠三角,隨著長三角的迅猛崛起而受到了強勁挑戰。我國長三角體現出名聲顯赫、工業和科技開發實力雄厚的優勢,最早發展起來的珠三角在增長速度、引進外資等方面落后與長三角。1994年以前,深圳一直居大陸城市吸引外資首位。1995年起,上海開始成為引進外資最多的城市,深圳屈居第二。2000年,上海進而在累計合同利用外資和實際利用外資方面都遠遠超過深圳,蘇州后來居上,各項利用外資指標接近或超過深圳市。而且長三角引資規模大、技術含量高。深圳平均單個專案的引進外資額僅為上海浦東的39%、蘇州的63.6%、昆山的67%,甚至低于全國引進外資的平均規模水平。廣東2008年地區生產總值35696億元 同比增10.1%。江蘇2008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3萬億元同比增12.5%。
以上海為軸心的長三角,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在該區域內,聚集了杭、嘉、湖、寧波和紹興;蘇、錫、常、昆山和吳江等經濟發展十分活躍的城市群。該城市群已成為不僅是國內,而且是世界上最具活力和發展前景的經濟區域之一,并被公認為繼倫敦、巴黎等之后的世界第六個大都市群。位于長三角腹地的湖州市,其吳興工業園區對外資頗具吸引力,美國杰依曼、美國盛基工業公司、日商、臺商、馬來西亞、印尼等客商紛紛落戶,這個江南小鎮曾在一天內創下簽約十個項目,合同利用外資1.02億元的紀錄。寧波、嘉興和紹興等城市的招商引資形勢同樣十分看好。長三角全面超越珠三角,江蘇經濟的拉動表現更為明顯,目前世界500強跨國公司已有87家落戶蘇州,“三資”企業將近占據蘇州工業的半壁江山。到去年4月末,江蘇外貿出口增長42%,外商直接投資和協議外資增幅均保持在70%的高水平。在非典時期,江蘇能保持如此增長幅度,說明其投資環境所具有的巨大吸引力。
上海經濟的高速發展,因其主導與推動長三角都市圈的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長三角過去各自為政,實行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進入21世紀,長三角的整體經濟布局相對于珠三角來說顯得明顯順暢。從2001年開始,滬、蘇、浙三省市每年召開由常務副省長、常務副市長參加的經濟合作與發展座談會,形成政府協商機制。2003年3月,三省市政府還分別簽訂進一步加強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的相關協定,規劃和建設以上海為龍頭,南京、杭州為次中心的產業分布格局。在全國經濟實力最強的35個城市中,長三角地區占了10個;在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中,長三角地區占一半。長三角地區的鋼鐵、石化、汽車、紡織等產品的規模、技術水平、品牌優勢等都高于珠三角地區。世界500強企業,已經有400多家在長三角落戶,合同利用外資總數已超過1500億美元。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中的一個比珠三角更具優勢的現狀是,該地區正在逐步形成經濟一體化:制造業在江浙,商業服務業在上海;中小企業在江浙,大型企業在上海。
反觀珠三角,香港、廣州、深圳、東莞的發展更多體現在相互間的競爭,合作就相對少,而資源的整合就少之又少了。以前,珠三角的合作主要是20世紀80年代形成的以經濟垂直分工為主導的“前店后廠”式合作。香港位居國際金融、資訊、物流、營銷中心之所長,正是內地相鄰地方所缺少的;而內地擁有大批的科技人才和廉價勞動力,形成與國際接軌的高科技產業鏈條,這些優勢正是香港的劣勢。
在引進香港的優勢后,珠三角地區紛紛“自立為王”,追求本地經濟發展,導致珠三角各新興城市群雄并立,自成一統。在城市功能定位與發展戰略目標方面,1993年,廣州作為中國第一個加入國際大都市協會的城市,提出了建設國際大都市的口號。20世紀90年代后期,廣州改以建設華南地區區域性中心城市為目標。深圳也提出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標。21世紀初,東莞和珠海也宣布未來要建成區域性中心城市。珠三角多中心的城市定位來源于80年代以來各地“各自為戰”地引進外資與發展外向型經濟,從而形成多個相對獨立的新興城市經濟;而政策導向的城市行政機構往往忽視與周邊城市協調。
這些問題的存在強烈折射出曾經一度熱熱鬧鬧的“進一步思想解放”運動在多大程度上是一種走過場運動,因為實際上珠三角各地的政府部門到企業一直固執地陶醉在各自的業績和美夢中,既沒有認真反思,更談不上思想解放,大多數措施往往只是對過往提法和措施的改頭換面而已。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長期以來,珠三角各地為了各自的利益,“千方百計”地不合作或少合作,不僅大量重復建設、浪費大量資源,而且盲目競爭甚至背后使“陰招”去爭項目、爭“龍頭老大”,進而嚴重影響了珠三角城市間的產業分工、城市形象、資源利用和發展潛力。粵港澳大橋一拖近20年,就是這種不合作現象的最好例證,廣州芳村的“邊緣化”現狀就是廣州與佛山長期缺少合作的例證。
珠三角的高新技術產業帶存在明顯的問題:缺乏發展核心。“長三角”是很明確的以上海為中心城市發展的規劃方式,政府協調相對也比較多一些,而在“珠三角”的高新技術產業帶內,廣州和深圳的龍頭作用顯然并沒有上海那么明顯。雖然說上海的中心地位和政府導向型的發展有一些歷史的原因,但上海確實在“長三角”的發展中起到很好的龍頭作用。同時,高新技術產業帶還存在地區間發展不平衡,缺乏統一布局,產業結構雷同,區域特色不夠明顯等缺點。
所以,珠三角高新技術產業帶要進一步創造條件,推動產業聯系內部化,規避地區分割和不適當的行政分割,強化企業的利益主體地位,使企業能在區域內自行優化資源配置,整合形成跨地區企業集團和以跨地區集團企業為核心的產業群,形成群體優勢、產業聚合效應。同時,高新技術產業要形成不同梯度與層次,相互配套,彼此關聯互補,在行業內部結構中形成高、中、低多層次、遞進式的市場格局。
參考文獻:
[1]金碚:中國工業國際競爭力——理論、方法與實證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7
[2]沈玉良孫楚仁凌學嶺:中國國際加工貿易模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劉志彪張杰:“全球代工體系下發展中國家俘獲型網絡的形成、突破與對策”[J].中國工業經濟,2007,(5)
[4]張小蒂朱勤:“論全球價值鏈中我國企業創新與市場勢力構建的良性互動”[J].中國工業經濟,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