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縣域經濟具有區域性、地域性的特點,發展縣域經濟是解決“三農”問題新的切入點。文中結合我國縣域經濟發展實際,總結了縣域經濟發展的幾種模式,并提出制約我國縣域經濟發展的相關因素。
[關鍵詞] 縣域經濟 發展模式 制約因素
縣域經濟是指以縣城為中心,以鄉鎮為紐帶,以農村為基礎,以縣(市)轄行政區域為單元的區域經濟。它是以農業和農村經濟為主體,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是縣域經濟發展的主題和方向。溫家寶總理曾指出“農村的發展,縣委、政府是關鍵。”發展縣域經濟是解決“三農”問題新的切入點,對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我國縣域經濟的發展模式
1.“小企業、大規模”的產業集群引領模式
這種模式是在縣域內按專業化分工和協作原則,將大量的生產同類產品的中小企業聚集在一起,形成產業集群,在集群內運行實現規模經濟。這種模式的主要特點是:第一,單個企業規模較小。形成產業集群的企業絕大多數為中小企業,起步的門檻較低,容易在短期內調動民間的閑散資金,迅速形成生產能力。同時,由于企業規模較小,容易適應市場對產品多樣性變化的要求。第二,企業集群形成規模。大量的中小企業由于其生產的相同或相近,容易產生大企業經常具備的“規模效益”。第三,集群內分工合作十分明確。從專業化分工與合作的角度看,小企業“規模”內部基于開拓共同市場而建立起來的較穩定的專業化分工與協作關系,不僅促進了企業間有序的競爭來激活創新的動力,而且,專業化分工也使小企業日益專精于某項技術,使得每個企業負擔的技術創新投資成本大大降低。
2.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模式
這種縣域經濟模式具有以下特點:第一,通過發展在一定區域內的農業專業化生產,充分發揮農業縣的資源優勢、技術優勢和人文優勢,并在農業專業化生產的基礎上,重點建設一批龍頭企業。第二,通過不斷發展壯大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一個系列農產品的生產和加工,建立起以利用當地農產品資源為主,通過農產品加工增值、轉化形成當地的主導產業。第三,在主導產業的帶動下,通過種養、加工、流通的有機結合,發展資源集中、資產集中、資金技術集中的大型農業企業集團,從而發揮農業規模優勢,取得規模效益。
3.第三產業帶動模式
第三產業包含的具體行業廣泛、就業容量和潛力很大。從當前比較成功的例子來看,依靠第三產業帶動縣域經濟發展的模式主要有兩種:
(1)批發市場帶動模式。通過發揮自身優勢,在當地形成全省、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的批發市場,由批發市場帶動當地相關產業的發展,從而引領縣域經濟的全面發展。浙江義烏市、河北辛集和山東壽光是批發市場帶動模式的典型。
(2)旅游資源開發模式。有些縣域第一、第二產業相對薄弱,但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如歷史古跡、自然風光、民俗文化,具有發展旅游業的巨大優勢。旅游業發展可以帶動眾多行業的發展,且隨著交通工具的更新,個人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加,帶薪假期的延長和國際關系的緩和,以及國家對旅游業的日益重視,旅游業已經呈現出持續發展的良好勢頭。對于經濟基礎較差的縣來說,發展旅游業具有投資周期短、見效快、污染小的特點,把旅游業作為先導產業往往有利于動員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參與縣域經濟的開發,使縣域經濟得到超常的發展。
4.資源集約開發利用模式
資源優勢包括:一是豐富的生物資源。在我國中西部地區存在較大的氣候差異和廣闊的土地,多樣性的氣候和土地資源形成了生物資源的多樣性,造就了中西部地區品種紛呈的物產。二是蘊藏量巨大的能源。三是豐富的礦產資源。實踐科學發展觀并不是不開發資源,而是依托資源優勢集約開發優勢資源。事實上,很多資源優勢縣已經培育出了有特色、有優勢、有潛力、有市場的地方工業體系。
應該說,縣域經濟發展的模式還有多種,并且隨著經濟發展還會不斷產生新的模式,需要我們不斷總結研究,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更多借鑒。
二、制約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1.政策因素。近年來我國出臺的一些宏觀經濟政策對縣域經濟的發展產生了一些約束效應,在具體的土地、戶籍、金融等政策中,有些內容已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成為縣域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發展的“瓶頸”。
2.體制因素。近年來,國家對縣域經濟的發展沒有一個系統的政策體系,雖然對解決“三農問題”強調很多,但無論是采取的扶貧政策,還是制定的支農政策,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如在國家宏觀調控導向和市場配置資源導向的雙重作用下,資金、人才、技術、信息等生產要素越來越向大中城市、大中企業集中。缺乏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經濟發展后勁不足,幾乎是縣域經濟發展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同時,縣域干部任期短、換屆快,導致縣域經濟發展的政策、規劃缺乏穩定性和連續性,短期行為時有發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環境因素。縣域經濟發展環境的好壞,是制約其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全國縣域經濟發展的軟硬環境都存在著一些問題。在發展硬環境的建設上,一些縣域由于意識不強、財力不足、工作不力,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落后。在發展軟環境上,一些地方和部門官僚主義、本位主義嚴重,公仆意識、服務意識淡薄,影響到縣域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張洪力: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的理性思考[J].城市經濟、區域經濟,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