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發的30年來,浙江經濟增長很快。最新的統計資料顯示,2008年全省生產總值為21486.9億元,比上年增長10.1%,增幅比上年回落4.6個百分點,比全國高出1.1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1095.4億元,增長3.9%,增幅比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11580.3億元,增長9.4%,增幅回落6.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8811.2億元,增長11.8%,增幅回落3.6個百分點。三次產業比例為5.1∶53.9∶41,三產比重比上年上升0.3個百分點,一、二產增加值比重分別下降0.2和0.1個百分點。從上面的數據不難發現,盡管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比較大,但是浙江的經濟總體上仍然保持著較快的增長速度,第一產業保持著良好的增長態勢,第二、三產業盡管受金融危機的影響較大,但是仍然保持增長,對經濟的貢獻仍然較大。
經濟增長是經濟學研究的最重要的課題,也是宏觀經濟的目標。經濟增長不僅包含經濟總量的增加,而且還包含經濟結構的轉變、經濟結構的優化和升級,經濟結構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一直是經濟學界關注的課題之一。克拉克(1940)搜集整理了若干國家一定時期勞動力在三次產業之間轉移的統計資料得出了如下結論: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勞動力首先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當收入水平進一步提高時,勞動力便由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移動。霍利斯·B·錢納里根據多國模型的標準模式,提出工業化階段理論,將經濟結構轉變分為三個階段、六個時期。羅默(2000)通過對經濟增長的計算后認為:長期經濟增長是由技術進步(含經濟制度的變遷)貢獻的,而短期經濟增長是由資本和勞動等要素投入的增加所貢獻的。劉偉、李紹榮、黃桂田、蓋文啟(2002)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資本、勞動和技術是在一定產業結構中組織在一起進行生產的,對于給定的資本、勞動和技術,不同的產業結構會導致不同的生產。
本文以浙江省為例,研究了浙江省經濟增長中的結構變遷特征和浙江省產業結構變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并提出適合浙江的產業發展對策和建議,為未來浙江省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產業經濟均衡發展,從而促進浙江省經濟快速增長提供重要參考。
一、各產業部門對其經濟增長的貢獻
1.模型。由各產業部門和技術及制度因素確定的生產函數為:
(1)
式中:Y為總產出;(i=1,2,…,n)表示第i產業部門的產出;A為技術及制度等因素。在此需進一步說明統計意義上的總產出量與產業產出量之間的恒等關系,從國民經濟核算的統計角度講總產出量恒等于所有產業的產出量之和,然而在一定經濟制度之下,有的產業之間會出現極高的共線性,或有的產業自身對總產出沒有顯著的貢獻,但與其他產業合在一起卻對總產出有極大的解釋作用,對于這部分產業我們視其為經濟制度的一部分,而非經濟的一個產業部門。因此,在上述的函數中可能不存在總產出量等于所有產業產出量之和的恒等關系。對式(1)求時間的導數可得:
(2)
令得到(3)
對(3)式變形得: (4)
式中:左端為總產出的增長率,為第i產業部門的產出彈性,標記為βi;而為第i產業部門的產出增長率;右端最后一項表示技術和制度等因素對總產出增長的貢獻,標記為β0。因此,可以使用如下線性回歸模型來分析各產業部門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
(5)
式中:βi為待估參數(i=1,2,3),ε為隨機干擾項。
2.各產業對浙江省經濟增長貢獻的實證分析。本文所采用數據全部來自2007浙江統計年鑒。 首先,我們對1978年~2006年間浙江歷年經濟總量(GDP)與產業結構之間的關系做出初步判斷,根據歷年數據做出趨勢圖如圖所示:
從趨勢圖上,我們可以得出初步結論:浙江總體經濟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發展比較緩慢,三個產業對GDP的貢獻比較均衡;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浙江總體經濟迅速發展,第二、三產業發展勢頭強勁,然而第一產業仍然發展遲緩。
下面,我們利用公式(5)對表1的數據進行普通最小二乘法(OLS)估計,得到最終結果如下:
t=(-0.654)(14.028) (4.996) (12.513)
Sig.=(0.519) (0.000) (0.000) (0.000)
R2=0.9997DW=1.813 F=31598
調整后的R2=0.9997說明該模型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具有很強的解釋程度,DW=1.813說明該方程無自相關,但由于β1沒有通過t檢驗,說明解釋變量X1對被解釋變量Y的影響不顯著,因此我們剔除影響不顯著的解釋變量X1,進行重新估計,得:
t=(14.383) (5.089) (23.931)
Sig.=(0.000) (0.000) (0.000)
R2=0.9997DW=1.56 F=48463
經過重新回歸后的模型各項指標均檢驗合格,說明模型可用。
二、研究結論與建議
1.計量結果分析。(1)改革開放近30年來,浙江省經濟有了快速增長,特別是第三產業增長迅猛,產業結構由“二一三”變成了“二三一”,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是“二三一”結構,即第二產業仍在浙江省經濟增長中“唱主角”。(2)計量模型結果表明:自1990年以來,浙江省經濟增長主要來自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第二產業每增長1%,會引起省內國內生產總值增長0.701%;第三產業每增長1%,會使引起省內國內生產總值增長0.225%;如果沒有其他因素,第一產業增長1%,可能引起省內國內生產總值負增長0.3%。(3)浙江省第一產業增長1%可能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產生負影響,說明浙江省經濟增長依賴于第一產業較少,由于機會成本的存在,加之浙江地少人多,有限的土地資源用來做第二、三產業可能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貢獻最大,每增長1%經濟增長達到0.701%,這與浙江制造業、紡織業比較發達且在全國領先是分不開的,浙江已經形成了紡織、服裝、電氣、通用設備、交通運輸設備等產值超千億元的5大產業,其中紡織、服裝、機電等產品既是浙江產業集群生產的主要產品,也是浙江產業集群出口的主打產品。第三產業每增長1%經濟增長0.225%,與發達國家相比,第三產業貢獻對經濟推動作用還較小。(4)浙江省第一產業無論數量還是貢獻率都比較低。工業的發展需要第一產業的支持,在未來的發展中,浙江應該與第一產業發達的地區建立合作關系,通過工業產品來換取資源以支撐第二產業的繼續發展。浙江省第三產業在全國處于較為領先的地位,但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2.浙江產業結構調整建議。(1)前面對回歸結果分析得到這樣的結論:如果沒有其他因素,第一產業增長1%,可能引起省內國內生產總值負增長0.3%。這里必須強調,盡管第一產業對經濟總量的貢獻很少甚至是相反的影響,但是政府也必須加大對第一產業的支持,為第二、三產業的發展提供基礎支持。反過來,對第一產業進行有力的扶持,有助于第一產業的壯大,從而為第二、三產業的繼續發展提供基礎。(2)提高第二產業尤其是工業產品生產的技術水平,完成從資源型到集約性的過渡浙江省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已經很大,主要工業產品的生產能力較強,但從總體看,還存在技術水平不高、產品生產和使用中能耗與材耗過大、產品質量差、產品生產的規模效益不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弱、造成的環境污染較嚴重等問題。大多數工業產品仍處于附加值低、替代性高階段,主要依靠低成本與生產規模上的優勢占據市場,沒有顯著的競爭優勢,更談不上自主知識產權。比如浙江的電器行業在低壓電器領域的市場份額還比較高,但是在技術含量高的高壓電器行業基本碌碌無為,這個領域的市場被西門子、GE等國際巨頭牢牢控制,因此要改變這種狀況的根本途徑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市場競爭為動力,通過技術改造、技術創新、企業組織結構調整等措施,有步驟、有針對性地對工業各部門的產品結構進行調整和優化。(3)應當注重培育主導產業,從模型中的數據來看,第三產業具有比較好的發展空間,注重發展這些服務產業,從而帶動相關產業的共同發展。積極利用高新科技,提高經濟效益和素質,從而推動經濟穩步協調發展。在發展過程中,要注意處理好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從發達國家來看,第三產業是吸收勞動力就業的主要渠道,第二產業優勢的發揮與競爭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與相關服務業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第三產業的發展應注重內部結構調整,不能僅是簡單地擴大傳統商業、服務業的比重,而應把著力點放在大力發展新興第三產業和基礎產業上,用現代化服務技術替代傳統服務業,加快發展現代流通業,同時第三產業的發展還要注意立足服務于工農業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