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的星星曾帶給人們許多浪漫的想象和無限的遐思,以至于人們最終也發射了自己制造的地球衛星與之爭輝。當人們探索的目光調轉了180°方向,同樣希望能看到另一種地下的星星,這就是人造地球內衛星。


讓地球內衛星和航地器“乘波”繼續運行或航行。它仿佛就是地球內衛星和航地器的“加油站”。
人造地球內衛星和地外衛星的不同
第一個不同:動力來源不同。人造地球外衛星一般靠火箭搭載進入太空,而類似的“鉆地”火箭可能鉆不了多深,只能靠其他一些特殊方案提供入地的動力。如設想中的笛卡兒浮沉箱方案和巴西果浮沉箱方案,都投有自主的動力。
第二個不同:運行軌道不同。地球內衛星不像地外衛星有固定的低中高軌道、橢圓軌道、同步靜正軌道等,它的軌道難以精確測算出來,往往是走到哪里算哪里,沉到地球內什么圈層再也無法往下沉了,往四周也挪不動了,它就在這個圈層上成為地球內的同步靜止軌道衛星。即使有定向能為它打開一條固定的通道。因為距離太長,也很難一直暢通無阻,說不定什么時候就堵塞了。地球內衛星也有返回式衛星,但一般不能保證十拿九穩地回收,它更像海洋里的漂流瓶,雖然跟著洋流漂,可以判斷它大致的方向,但它在什么時候回到地面的哪一處讓人撿到,還是說不準的。一些利用光纜通訊的地球內衛星有長長的光纜線連到地面,這時它不是給地球做CT了,仿佛是給地球做心臟導管插入術,做完手術就可以把導管收回來。天上的人造地球衛星可以到達地球引力作用范圍邊緣,約1500 000千米,而從地面到地心短短的6000千米左右距離。卻可能比這1500000千米更難行。
第三個不同:規格型號不同。這里的規格型號主要指衛星體積大小,因為前兩個不同使我們看出,地球內衛星要探地甚至深入到地心,小型化或微型化是最適宜的,一般在10千克以下,像個乒乓球大小,最重也不應超過500千克。只有微型地球內衛星,才不耗費動力,也不占地方,有個什么旮旯縫隙它就落下去了,對探地來說十分方便。更重要的是,微型地球內衛星有助于發揮“冗余備份”的替換作用,由于它不追求多功能,也不指望它長久工作,這樣一來研發周期短,成本低,可以模塊化、標準化地大量生產制造,一次發射成百上千個同樣的衛星,其中即使有些走不到目的地,或者發生故障不能工作了,甚至失蹤了、毀壞了,這在地球內環境可能比太空環境更普遍,其他衛星也可以替補上來發揮作用,遍河撒網總能撈到魚。
小的微型機器或智能探測器、機器人,可以在原子空隙間穿行自如,游刃有余,不費多大勁就直接走到地心致密深處。這時對它們來說,真就像納米技術預言者、美國物理學家費恩曼的那句話:“底部有巨大的空間。”
第四個不同:材料結構不同。在某種意義上,地球內有著比太空更為嚴酷的環境,比如可怕的高溫高壓,地球內衛星一路上少不了要遭遇巖石擠壓、巖漿吞沒,地下同樣有千溝萬壑、重重險阻,雖然有地震弧波導航、定向能武器開路,它本身還是需要用耐高溫、抗高壓的特種材料做成。依靠制作材料本身所具有的超高的密度和重量,探測器穿過地球的地殼、地幔,墜落到地心,就像固態物質穿過空氣一樣輕松。人類至今尚不能制造出這樣的材料,所以也不能利用它來制造地球內衛星或搭載地球內衛星的工具。
滲透地球內的“軟”衛星
真正實用的地球內衛星材料可能不是超固態物質,而是一般人想象不到的軟物質,比如一種沒有固定形狀像果凍一樣的“膠體”衛星,甚至像水一樣的液體衛星。英國布里斯多大學的科學家已經制造出了一種化學計算機雛形,用果凍一樣的物質代替硅芯片和電路板,用液體里的化學振蕩反應代替邏輯計算。美國塔夫斯大學的科學家也與軍方簽訂了合同,要開發生產一種像毛毛蟲一樣的軟體“化學機器人”,可以柔滑地穿過狹縫又恢復原狀,甚至可以自動降解消失。綜合發展這兩種技術,就有可能制造出膠體或液體的智能衛星,這種地球內衛星已經不能叫發射了,它是像水一樣慢慢滲透下去的。“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地球內有再多再密實的巖石、泥土,對它都不是障礙。像前述笛卡兒浮沉箱,就應該用膠體材料制造,因為它需要吸入周圍的熔融、顆粒物質下沉,排出周圍的熔融、顆粒物質上浮,用可伸縮變形的膠體做箱體是最適合不過了。
在地球內某些特殊區域,甚至可以利用“超流體”、“超固體”材料制造衛星,“超固體”是一種晶體固態,但可以像無黏性的“超流體”一樣流動。這樣。如果“超流體”、“超固體”衛星掉到地球內某個縫隙或空洞里,需要往上爬的時候,它的特性就會使它自動往上流淌出來。有了這樣的地球內衛星,可供人們因地制宜選擇的探地途徑就更多了。
不管由什么樣的途徑深入地底,當地下的人造衛星達到甚至超過天上的人造衛星數量和規模,人類又多出了一片踩在腳下的“星空”。這片“星空”盡管可能不如頭頂上的星空那樣星光燦爛,甚至因為常常被用來處理垃圾廢料,有藏污納垢之嫌,但同樣充滿無窮的奧秘,深邃、美麗,令人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