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首個月球探測任務在啟動10個月后被迫終止。那么,這次任務究竟是成功還是失敗了?印度以及其他國家會從中吸取哪些經驗和教訓?
探月成就令人矚目
客觀地說,印度的這次探月任務既不能說成功,也不能說失敗,二者兼而有之。要想明確地回答它是取得了成功,或者說它已經失敗了,似乎并不容易。也許,這個問題就像月球表面一樣屬于“灰色地帶”。
印度月球任務是一項花費巨大,有很多科研目的的科學實驗,它的實施受到世人矚目。可以說,這次任務的大部分工程學目標都已實現,只不過整個過程并不圓滿。
2008年10月22日。印度耗資1億美元的探月衛星從位于孟加拉灣沿岸的斯里哈里科塔發射升空。這顆衛星由印度太空研究組織設計并制造,發射后幾經曲折,總算成功進入月球軌道。從這個角度來說,印度實施的這項任務算是獲得了巨大成功,只是在探測器到達月球附近時,出現了幾個故障。
印度取得這樣巨大的成就是不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上”?答案顯然不是,因為前往月球所需的知識和技術并不能通過請教和詢問他國獲得,每個國家都必須通過自身努力,“自學成才”。印度成功地進行了實驗,最終達到了這個目標。除了印度以外,只有中國首航獲得成功。據中國國家航天局說,“嫦娥1”號探月衛星自2007年發射升空后,在太空成功運行了16個月。印度的探月衛星在太空運行了大約10個月,而其他多數探月任務的壽命都要短得多。
然而,印度太空研究組織之前是不是太天真,從而過高地估計了這艘飛船的壽命,竟計劃讓它服役24個月?在這項任務最終被迫終止后,印度太空研究組織成立的故障分析委員會進行的調查可能會找到答案。
盡管這項任務被印度太空研究組織稱為“工程學成就”,但是它在月球周圍經歷了一段非常艱辛的歷程:火箭發生燃料泄漏差點使這項發射任務胎死腹中;飛船到達月球軌道幾天后,它的供電系統出現問題,為此相關人員不得不激活一個備用系統。
“屋漏偏逢連陰雨”。沒過多久。月球上的夏季高溫導致該飛船溫度過高。印度太空研究組織的科學家表示,該組織巧妙地進行任務操控,使這艘飛船避免了被完全燒毀的命運。在任務開始的幾個月里,該飛船失去了用來監控月球上強輻射的精密遙控系統一星敏感器。但是,每當這個重達1350千克的遙控系統中的某個儀器失靈,印度太空研究組織的任務控制人員就會找到一個解決辦法,讓任務得以繼續下去。
2009年8月29日,該機構突然與“月船1”號失去了聯系,這個故障可能是由電力供應系統失靈造成的。雖然印度太空研究組織主席邁哈萬·奈爾仍然聲稱這項任務“圓滿成功”。但是在他的言論發表一天后,該任務就被迫終止了。
二合一任務
客觀地說,印度這次探月任務面臨的挑戰比中國的首次月球任務更大一些。“月船1”號是一項二合一任務,它的主衛星需要在月球表面上空100千米的軌道運行(“嫦娥1”號是200千米),而電腦顯示器大小的一個小設備要在月球表面著陸。
2008年11月14日,印度完成了這項任務。到目前為止,除印度外,還沒有哪一個國家在一次任務中同時成功發射月球軌道器和撞擊器。這項任務不只是一項實驗,它還是一份勇敢的月球地緣政治聲明。因為在月球表面著陸的探測器把印度國旗永久地送上了月球。印度在繼俄羅斯、美國和歐洲航天局之后,第四個做到了這一點。
做到這一點意義重大,因為即使是月球資源將來也會被各國瓜分,印度做到了其他許多國家所沒有做到的(把自己的國旗送上了月球),所以參加月球資源的“分贓”也就有了更充分的理由。
除此以外,這項探月任務還創造了很多第一。印度月球任務的成本沒有超過1億美元,從任務上馬到任務結束,所用的時間也沒有超過印度一開始宣稱的8年期限。該飛船攜帶11種不同的先進儀器,這是有史以來探月衛星攜帶科研器材最多的一次。這項任務的目的是遙感繪制月球資源圖,為制作三維圖做準備,而且它還要在任務期間尋找月球上的水。
印度還創造了一個國際合作新模式。印度主動宣布,它很樂意為全球合作伙伴發射科研儀器。經過激烈競爭后,來自歐洲航天局、NASA和保加利亞的6個儀器被選中。歐洲航天局太空科學項目的首席科學家伯納德·福伊認為,印度的這項任務是“迄今為止實施的一項多個大洲、多國參與的月球任務”。然而人們不太了解的一個事實是,把這些儀器送往40萬千米以外的太空,印度不收取任何費用,相關國家只需要與印度分享科學數據就可以了。
尋找水資源
“月船1”號還是第一項在月球上尋找水而且尋找得最仔細的探月任務。不過到目前為止,水一直沒被找到。搭乘“月船1”號的一顆美國微型雷達對月球最深的隕石坑進行了探測,來尋找水冰跡象。由于月球表面非常炎熱,因此科學家認為,只有在月球極地永遠處于陰影處的隕石坑里才有可能存在水。但是這些隕石坑非常深,內部極其黑暗,陽光根本無法照射到,因此勘測它們內部的唯一方法就是向其內部發射雷達信號。
這些發現令該任務的國際合作小組感到異常興奮。美國休斯頓月球與行星研究所的保羅·斯普迪斯是用來尋找水的有效載荷的首席研究員,他表示:“以前從沒看到過永久性陰影區的隕石坑被拍下照片。這些新雷達圖片不僅從視覺上非常引人人勝,而且它們還對解開整個月球復雜的地質史非常有益。”
其他有關這些發現的科學報告也即將發表。在這些結果被公布以前,有關這項任務是否完成了它的科學目標的疑問仍將存在下去。不過這次月球任務的終止并不會影響印度的太空計劃:該國計劃2011年-2012年與俄羅斯合作,實施第二次探月任務一‘月船2’號;實施前往小行星的任務;在2013年向火星發射無人探測器,并在2015年將印度宇航員送入太空。樂觀的印度太空研究組織科學家表示,“雖然‘月船1,號任務提前結束了。但是‘月船1’號精神將會永存”。
(盛文娟插畫)
俄羅斯、美國和中國都相繼將宇航員送上了太空,下一個是否將是印度呢?目前,印度的頂尖科學家目前正在為印度的第一個栽人航天計劃積極做準備。與此同時印度也開始為其首名“太空人”尋找合適的梵文名字。據英國《秦晤士報》報道,印度航天研究與發展組織(ISRO)宣布,印度計劃在2014年之前將自己的宇航員送上地球軌道,并在2020年之前,將印度自己的宇航員送上月球。
ISRO的信息主任克里希納默西表示,該機構的專家預定在即將舉行的會議上,與其他一些科學家一起討論相關的航天計劃方案。
克里希納默西說:“在這次會議之后,我們將向政府提交方案。這需要6年~7年的時間,我們就可以將人送上地球軌道。在那之后,我們準備再將一名印度人送上月球。”一旦印度政府最終批準這一計劃,印度將成為繼俄羅斯、美國和中國之后。世界上第四個進行栽人航天計劃的國家。《泰晤士報》說,這一舉動也將成為印度尋求世界大國地位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